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887|回复: 20

[本地新闻] 曾被歼-20重挫的沈飞,凭借歼-35办理“10年差距”,站起来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 12:46:4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国产新型中型隐身舰载机成功首飞,一时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设计这款隐身舰载机的沈阳飞机设计所(601所),也因此赢得一片赞誉。加之前不久由沈飞研制的歼-16D电子战机在珠海航展上重磅表态,使得沈飞一时之间风头无两,颇有一扫颓势,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气势。那么,事情真的就是如此吗?
刚刚首飞的歼-35(上)与FC-31对比图
纵观沈飞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诞生之初的1951年到60年代末期。在这一期间,沈飞先后成功仿制了歼-5、歼-6、歼-7三款战斗机,完成任务的速度较快,质量较好,表现非常不错。不过,其时的中国航空工业也只有沈飞这一家飞机设计所,因此没有竞争、也没有比较,使得沈飞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并伴随着掌声开始了第二阶段。
国内最早一批歼-7由沈飞生产
从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期,是沈飞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期间,沈飞最核心的作品就是歼-8战斗机,这是按照其时空军需求,由歼-7衍生而来的双发改进型号。其时,歼-7的改进任务交给了新成立的成飞。从表面上来看,在这30年间,歼-8与歼-7是空军最核心、最有战斗力的两款战斗机,各有特色,不分高下。而在90年代末期,沈飞更是迎来了俄制苏-27战斗机的国产仿制任务。相比于其时仍旧苦苦研发全新型号歼-10的成飞,沈飞在90年代末期已然如日中天。然而,其时没人想到的是,在这之后的形势就急转直下。
90年代的歼-8B战斗机
从21世纪初期至今,是沈飞的第三阶段。其时在苏-27基础上研制的歼-11A性能不错,比起成飞的歼-10A确实有明显优势。但待到两家设计单位分别推出歼-11B和歼-10B时,从战机设计思路、技术水平上,似乎能看出沈飞出现了能力衰退、保守落伍的征兆。其时的国产第一款三代半战斗机歼-10B,已经明确多用途作战思路,并围绕这个设定举行了近乎彻底的改进,而歼-11B仍旧使用数字模拟、多普勒雷达,并且只具备空战能力,综合战力上明显处于下风。
等到沈飞奋起直追,终于在歼-16上大获成功,总体性能压抑歼-10C时,成飞早已绝尘而去,推出的歼-20隐身战斗机傲视群雄。歼-10C不过是成飞在歼-10机体上,验证和应用歼-20的部分技术,并充分利用歼-10生产线的过渡作品而已。由此,两个设计所之间的差距愈发明显。回想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最初得益于沈飞支援的成飞,逐步拉近与沈飞的技术差距,并在最近十几年时间内迅速实现跨越赶超。沈飞是如何逐步落伍的?成飞是如何成功赶超的?一直是外界非常困惑的事情,具体原因说白了也很简单,那就是歼-8耗费的10年时光。
歼-20自诞生就锋芒毕露
有些军迷习惯上认为,歼-7、歼-8两个项目正式命名的时间仅相差1年,应该算作两个设计所在同一时代研发的战斗机,但这种说法实际并不准确。如果将两款战斗机真正成熟的时间举行比较,就会发现有一个显著的时间差距。在整个70年代,歼-7、歼-8发展都比较缓慢,在70年代末期才勉强定型,但性能都不够成熟。这时,成飞选择与英国合作,利用英国的先进航电设备,对歼-7举行改进,这种改进后的歼-7ⅡA虽然由于经费因素,早期并没有被空军接受,但却机缘巧合被约旦看中,并购买了60架改进型号(还有20架是歼-7B),这其实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歼-7M战斗机。在1985年之后,歼-7M不仅对外出口了近200架,其国产改进型号也大规模装备空军,是歼-7第一个真正成熟的型号。相比之下,歼-8则走的是另一条门路。
后续发展型歼-7都有歼-7M的影子
沈飞从70年代末期开始,立足国产设备对早期的歼-8Ⅰ举行改进,同样在1985年,推出了理论上具备全天候战斗能力的歼-8Ⅱ。在这个时间点上,沈飞做出了一个事关未来命运的重大决议,即选择与美国合作,对歼-8Ⅱ举行改进。这项工程在国内被称为“八二工程”,美方则称之为和平典范。由于资金、两国关系变动等原因,项目终极在花费了五年时间之后,于1990年彻底失败。此后,沈飞在“八二工程”的设计基础上,应用国产装备对歼-8Ⅱ举行改进,在1995年推出了歼-8B和歼-8D(基本上就是加装受油管的歼-8B),这是歼-8系列第一个真正成熟的量产型号,相比于在1985年成熟的歼-7M整整晚了10年,这是两个设计单位第一次出现同代战斗机的10年差距,而这10年,日后将成为沈飞痛苦的根源。
“八二工程”失败对歼-8影响很大
在1996年之后,沈飞开始接收俄罗斯提供的苏-27设计资料,准备举行仿制生产,这曾被认为是沈飞辉煌的起点。但其时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成飞在1985年推出歼-7M之后,于1986年正式启动“十号工程”,也就是日后歼-10战斗机的研发。换句话说,虽然歼-11和歼-10被认为是同一时代的战斗机,但两个设计所真正启动两款战斗机项目的时间,整整相差10年,这是两个设计单位的第二个10年差距。在两年之后的1998年,歼-11和歼-10都成功首飞,从表面上来看,两者的进度相差无几,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两个设计所在两款战斗机上显示出来的技术积累,已经是天差地别。
在1998年12月首飞的歼-11A
成飞自1986年起,开始独立自主研发歼-10,在长达12年的研发过程中,举行了成千上万次试验,尤其是对终极确定的鸭翼气动布局,不知道在风洞中吹了多少万小时。对于鸭翼及歼-10战斗机的各项气动特性,达到了了如指掌的程度。相比之下,俄罗斯在1996年才开始向沈飞提供歼-11战斗机的制造资料,并且严格封锁了苏-27早期设计的部分,即使必须提供的资料,也全部举行简化处理。这些资料全部由俄文撰写,并且有相应的代替或简化词汇,再加上资料转移还涉及到俄罗斯内部设计局和制造厂的利益纠纷,以及苏联解体带来的混乱,导致移交过来的文件问题重重,缺失、破损比比皆是,沈飞仅仅资料翻译整理就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随后,在对苏-27的气动特性、关键航材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沈飞就将整理翻译后的资料发往制造厂生产歼-11A,这直接导致日后歼-11B的问题不断。
歼-11B的生产数量不少
其时空军基于形势的迫切需要,也对沈飞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歼-11A投入生产之后,旋即就转入改进型号歼-11B的研发之中,主要是将歼-11A的俄制设备替换成国产装备。在其时的情况下,沈飞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源,彻底摸清歼-11的性能特性,很多时候只能直接仿制,究竟任何改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是相对简单的改动,所需要的时间、资源也相当不菲,往往只会延误时间节点。但这种被动的“取巧”后来遗憾的催生了沈飞的保守和僵化,甚至出现了“原始设计改动要慎之又慎”这种经典言论,非常真实的反映了沈飞其时的心态。
沈飞四代机风洞模型,采用“鸭翼+主翼+水平尾翼”的三翼面气动布局
上述问题的出现,给歼-11B带来了诸多隐患,并终极导致其成为一款地位尴尬的型号。专注对空和数字模拟等落伍设计理念,带来了基础性能的落伍,日后举行现代化改进的成本也很高。同时,由于国产发动机以及关键子体系项目的不兼容,使得歼-11B虽然在2008年就进入部队服役,但直到2012年之后才真正形成战斗力,暴露了沈飞在歼-11改进过程中技术储备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举行的国产重型隐身战斗机项目竞标,令沈飞遭受最大的挫折。
如今,国人对于歼-20由成飞设计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年,成飞在国产重型隐身战斗机项目竞标成功后,曾在航空体系掀起了滔天巨浪。沈飞自诞生起,就是历代国产主力战斗机当仁不让的研发单位。可以说,在竞标之前,几乎没有人认为沈飞会竞标失败。但事实上是,沈飞其时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全部投入歼-11的改进之中,甚至对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和材料应用都没有摸透,在这种情况下,举行第四代隐身战斗机的预研发实在是强人所难。
沈飞四代机在与歼-20的竞争中失败
相比之下,成飞在歼-10身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对于鸭翼的气动设计和应用理念已经登峰造极,在歼-10的后续改进过程中,对进气道和机体的修改可谓为所欲为,犹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其以鸭翼布局为核心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即日后的歼-20),在技术成熟度和后续发展规划上,比沈飞强出太多,终极获得了空军的青睐。自此,沈飞从1996年起在歼-11项目中累计形成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在歼-8项目上多花费10年时间的后果,举行了一次集中爆发,彻底让沈飞跌入谷底。
歼-10是歼-20诞生的基础
说起来,沈飞在歼-11项目上的应对并不算差,将任何人放到沈飞其时所处的技术状态和空军需求下,都很难做出比沈飞更优秀的应对方式。换句话说,如果重回1996年,缺乏第三代战斗机技术积累的沈飞无论走上什么门路,注定都会问题频频,根本原因就在于1985到1995专注雕琢歼-8的10年。
如果说终极竞争国产重型隐身战斗机失利是结果,那么歼-11早期发展的不足只是发酵的过程,最初的原因依然是在歼-8身上失去的10年。如果歼-8在80年代末期能够成熟,那么从1990年到1996年,沈飞有足够的时间预研第三代战斗机,日后无论是与歼-11融合,还是开发全新型号,都有足够的技术基础,对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也更有底气,最起码不会出现在歼-11项目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的窘态。但历史没有如果,当沈飞在几乎毫无技术准备的情况下,在1996年投入歼-11战斗机的仿制,终极的结果就已经注定。
终极出现高性能歼-8F已经是新世纪的事情了
幸运的是,沈飞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深刻反思项目失败的原因,并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门路。一方面,进一步发掘歼-11战斗机的潜力,随后推出了歼-15和歼-16,虽然还是出现了飞控体系不稳定等问题,但总的来说,设计理念和技术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主流水准,各子体系的技术应用也是可圈可点。另一方面,坚定推动全新的FC-31技术验证机项目,即使其时并未获得海空军支持,也要自筹资金独立发展,集中攻坚隐身战斗机关键技术。这一次,沈飞终于有所收获。
弹射型歼-15T舰载机已经准备停当
去年以来,沈飞不仅推出了歼-15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歼-15T(弹射型),还公开了歼-16D电子战机,拓展了国产战斗机的新领域。在刚过去的几天前,沈飞更是成功地将国产中型隐身舰载机送上蓝天。新型号以如此密集地出现,展示了沈飞埋头苦干、扎实攻坚的集中成就,也使得舆论对于沈飞的态度大有好转。事实上,沈飞凭借歼-16D和歼-35,已经成为全球拔尖的先进战斗机设计机构,前方只有美国洛克希德马丁、美国波音、中国成飞及俄罗斯苏霍伊这四座大山。倘若能将歼-35彻底完善,甚至苏霍伊也将被沈飞挑落下马。唯一的问题在于,沈飞与成飞的差距依然存在,并且还在扩大。
歼-16D确实非常彪悍
歼-20首飞于2011年1月,歼-35首飞于2021年10月,这是两家战斗机设计单位,在同代战斗机竞赛中第三次出现10年差距。表明了沈飞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依然难以超越飞速发展的成飞。而且,成飞在歼-20项目大获成功之后,获得了海量资源,刚刚还曝光了双座型歼-20战斗机,确实展现了超前的战略头脑和丰厚的技术储备,似乎两者的差距并未进一步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下一代战斗机竞标时,沈飞能否追上成飞的脚步,还是一件很难说的事情。
不经意间歼-20已经发展10年了
从1985年到1995年,沈飞用心雕琢歼-8的10年,虽然终极推出了歼-8战斗机,却损失了最宝贵的时间,丧失了跟踪预研先进技术的机会,直接导致了在歼-11项目上第二个10年的迟滞,并终极造成了歼-35落伍歼-20整整10年的窘况。总的说,沈飞“一步错、步步错”,不经意间错失了10年的宝贵时光,造成的“十年差距”已经难以挽回。如今,沈飞凭借歼-35重新站了起来,虽然站立的高度依然不够高。古有凤凰浴火重生,是为涅槃,但涅槃之后,想要重新成为站在巅峰的凤凰,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沈飞就如同刚刚涅槃的凤凰一样,重新找到了回归巅峰的门路,但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去,仍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16:33: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在说歼35,这个不知道是谁叫出来的,官方根本没有这编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6 20:29:3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11a完全不是10a的对手啊。这个我算是亲历者之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17:29:4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问:苏35、歼35、F35!谁是最强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14:23:3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歼31不是还没列装吗?怎么又开始上歼35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14:47:4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飞是爷爷辈[捂脸],肯定是里面爷爷奶奶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14:36: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歼16和歼20现在都是中国空军的主力,现在又有了歼35,舰载机完善指日可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19:13: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希望沈飞腾飞,研发出超过F35的多用途、大航程、超大过载、全隐身、全矢量、垂直起降、超音速巡航的世界一流战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18:53:1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凡知道05年之前大陆与台湾空军差距就知道沈飞的压力有多大,歼11和歼15只是气动像,内结构与飞控是完全两个机型,沈飞后来自筹研发FC31也不容易,研制舰载机的磨练也不是白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 15:21: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拉开差距是J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