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979|回复: 20

[本地新闻] 朋友圈刷屏!院士拿布袋领回这个一等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4 16:15:0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
复旦大学师生的朋友圈
被一张“院士领奖归来”的图片
刷屏了





图中是11月3日
刚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
领回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传授赵东元



“他很低调,
那张证书装在帆布袋里
转身又去工作了”
而赵传授领完奖后就回到上海
今天一早就到学校上课了





  记者了解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由于评选极为严格,该奖项在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空缺。


而赵东元传授
用低调、坚韧走到了今天
……
3万元起家的“异想天开”实验团队


  1998年,35岁的赵东元结束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后工作,从美国洛杉矶直飞上海。这是这个东北人对上海的首次造访,他在多家国内顶尖高校中,选择了复旦大学。
  在上海的23年里,他从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享誉国际的科学家。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同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传授称呼;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44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赵东元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化学西楼工作


  赵东元至今仍记得,他刚到复旦大学时,国内整体科研条件和国外差距较大。学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他提供了3万元科研经费。
  他买了一台电脑,很快就坐进了简陋的催化楼办公室,开始写起研究计划。他带着5个本科生,开始了对功能介孔材料创制和合成的研究。
  “整个合成过程非常复杂,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赵东元团队花了5年时间来“异想天开”,他后来回忆时发现,本身和团队在前4年多的时间里,几乎都在“走弯路”。



历史系学生给化学家团队带来“转机”


  谁也想象不到,“转机”竟然会来自一名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本科生。
  2002年,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施行本科生转专业制度。当时,酷爱化学、高考未能被第一志愿录取的历史系学生顾栋,申请转到化学系、选赵东元做导师。赵东元非但不拒绝还表示欢迎。
  时隔十几年,现在已是武汉大学传授的顾栋,忆起十多年前的那个深夜,依然难掩冲动。那天,他用一种反常规的方法进行实验,测试得到一组非常漂亮的数据。
  赵东元在学生的启发下打开了思路。2005年,赵东元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文章,在“有机-无机自组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的新方法,并将实验方法公之于众。该方法吸引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跟踪研究,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发表论文4万多篇。国际学术界评价这项研究的贡献为“先驱”“里程碑”“突破”等。



  赵东元的课题组也一下子“火”了。成员们基于该项目成果发表论文200多篇,被引3万余次。
  虽从事基础研究,但赵东元的研究跟实际应用结合得相当紧密。后期经过不断压缩成本,赵东元团队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工业化生产,开展大规模制备。比如:
  将介孔材料作为催化剂使用,大大提高重油转化效率,该项目全国推广后每年可为中石化增产约150万吨高质量制品油;将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材料、吨级生产,运用于超等电容器,在北京奥运会的LED路灯和上海世博会的电动汽车上都得到了示范性应用;介孔材料还能在生物检测、环境处理、电子材料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异想天开”
  赵东元自称“造孔之人”,“相当于拿个凿子,在你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造孔’”。而各种“异想天开”,现在已经成为赵东元及其团队工作的动力和源泉。

  • 有一次,他带儿子去乐高世界玩,看到各种大型组装构件,他便联想,在微观世界能不能也用各种功能基元搭建形成孔洞?随后他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介孔材料合成方法学中的模块化组装。
  • 又有一次,他去医院看望一名韧带断裂的病人,医生需要用一个高分子韧带将断裂处毗连起来,再让韧带重新生长。他又开始琢磨,能不能定向把两个孔给嫁接起来?他把想法告诉学生,一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寻找能够在微观环境下把两个孔慢慢诱导过来的材料,再通过化学作用合在一起。这项研究,目前也已取得初步成果。



1980年,赵东元在吉林大学读本科


  赵东元出生于沈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没有接受过什么特别的训练,但他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梦想长大成为一名科学家。因此,他也特别鼓励青年大学生和青少年敢于“异想天开”。
  因此,即便工作再忙,他也没有放下科普。从为中学生开讲座、录制网课,到主编《十万个为什么(第六卷)》,但凡能给青年人带去启发的事,他一件也没有落下。





  他从不为学生设限。平时指导学生科研,他会给个大方向, 但不会告诉学生具体怎么去做,鼓励学生自由探索。顾栋记得,本身有次为了投一篇文章,在国外联系赵老师,没想到老师立刻回复,当时国内已是凌晨一两点钟。
  赵东元还坚持为本科生上《普通化学》17年,一周两次课,他几乎从未缺席。即使前一天还在外地开会,他也一定连夜飞回来上课。





  赵东元说过:“我真的乐意做科研,因为科研面对的全是新鲜事物,可以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
  许多学生发邮件请教他:到底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您的实验室工作?赵东元回:没有别的,我唯一的条件就是你要爱科学,要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17:14:0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珍惜这世上勤劳人的付出,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偶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19:31: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希望在于这些有抱负的科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17:47:3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20:30:2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科学一等奖,帆布袋,这才是搞科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5 08:59:5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处得有掌声[鼓掌][鼓掌][鼓掌],了不起的科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18:53:3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心做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都很伟大[赞][赞][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19:45:5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崇爱国敬业的科学家,决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19:52: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大学化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20:39:2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