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宝宝“说话”这件事,不同月龄的妈妈们总有不同的担心和疑问!从宝宝无意识的“嗯嗯啊啊”,到宝宝主动的模仿学舌每一步都离不开家长的努力!
为了能够让家长们科学地认识儿童的语言发育,正确地引导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有关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指导方法。
语言的发展阶段
无意识的交流阶段
『 婴儿从出生至4个月 』
父母对小孩的咕咕声或啼哭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孩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孩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朴句对小孩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
小孩在如许的情况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要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有意识的交流阶段
『4~9个月 』
4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
大约6~8个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反应,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
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灯”、“球”、“狗”等。
单词阶段
『9~18个月 』
约12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只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
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
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词组阶段
『18~24个月 』
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情况,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
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成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情况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交流。
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上”、“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朴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制止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早期造句阶段
『 24~36个月 』
小儿说事物已不再局限在此时此景,还能说不在眼前的事情,能用简朴的短句如名词加上动词。
在说话中,小儿还能使用代词“我、你、他”,介词“上、下”,形容词“好、坏、多、少”等等。至36个月左右,小儿基本上能用短句进行表达,并且开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统。
句子掌握阶段
『 3~5岁 』
小儿可以使用简朴句和较复杂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小儿这一阶段的词汇已接近成人,说话俨然像个“小大人”。
这时,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要注重完整的句子表达,为孩子起示范作用,同时要培养孩子听从指令做事,从而为入学做好语言的准备。
完整的语法阶段
『5岁~成人 』
从此,儿童逐渐建立了成人样的语言能力,而这个过程中的儿童,也还是在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词汇,改善自己的表达及语言在情况中的应用,但不再增长新的语言形式。这个时期是个体交流能力明显增长的时期。
有些专家认为,5岁是语言发育的一个分水岭,从这时开始至12岁,语言的发展将出现根本性改变,不仅仅是句子的复杂化,而且句子的含义和语言的用途向高级发展,最为显著的一个变革是儿童用语言学习阅读和书写。
各阶段指导方法
语言储存期
『 0—1岁 』
所有孩子的语言学习都是从听觉开始的,打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们的听觉系统就已经开始运转了。
因此,孩子的语言储存其实从孕期就开始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教”。
孩子听到的悦耳的声响越多、父母的声音越多,那么今后孩子在语言爆发期的表达就会越顺畅,相应的,语言能力更强,心理也就越健康。
语言刺激越早越好
在怀孕5个月时,孩子就具备了听觉功能,父母可经常播放悦耳的音乐给孩子听。
准爸爸准妈妈们也可以经常与胎儿说说话,呼唤孩子的名字,让孩子认识爸爸妈妈的声音。
孩子出生后,在喂奶、换尿布、洗澡时,父母对孩子说话要温和,表情要夸张,加大动作幅度,以表演的形式向孩子说明我们正在做什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说话时,父母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眼睛。
应答孩子的“喃喃自语”
出生2个月后,孩子就会发出“嗷、啊、咿”等奇奇怪怪的声音,有时发生在孩子吃饱睡足后、有时是父母出现在他身边时。
对此情况,建议父母要立即给予孩子语言上的回应:“孩子(或名字),你好”、“孩子想说什么”、“是不是拉粑粑了”等等。
即便我们可能猜不出孩子到底想表达什么,但我们对孩子的及时回应会让孩子感到发声和说话的乐趣,从而激发他再次发声的欲望。
从元音和叠音开始说
有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在7个月大时,已经可以通过倾听试图找出准确的声音回应,他们的脑电波反映出大脑中负责语言的颞上回部分有明显的刺激反应。
8、9个月时,如果父母能说一些简朴的各种元音字和叠音词如爸爸、妈妈、奶奶等,孩子也是可以模仿出来。
要注意的是,发音时要将尾音拖长,保证清晰以及不断重复,让孩子更容易学习。
教孩子说规范普通话,但不需要排斥方言
如今一个家庭存在几种方言的情况很常见,如爷爷奶奶辈说方言,爸爸妈妈说普通话,其实最后孩子都能掌握,不必担心方言影响孩子说普通话的标准度。
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孩子多学一门方言,也是多一方文化,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对吧?
因此,教孩子说普通话的同时,也不应排斥方言。
随着发展,孩子就会在不同语言之间转换自如,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乐趣。
大人谈话时注意事项
很多人认为,孩子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那么我们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也就变得没有意义。
事实绝非如此,倾听大人讲话能够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孩子可以通过大人之间交谈的语气、语速、表情及其伴随的肢体语言,感知其谈话的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