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是上学读书成绩好,照旧玩与乐?就算他成绩好,他心中想不想着玩和乐?
孩子们的口头禅是:我要玩,我需要玩儿,我想玩儿。孩子不会跟你说我要快乐。
只有当你制止他玩儿,他不开心的时候,才会把秘密告诉你。
他为什么要玩呢?他玩的目的是什么?
他不是想玩,他只是想快乐!
孩子会说,你为什么不让我玩,你就见不得我快乐是不是?我就不能开心,就不能高兴,就不能快乐吗?我每天就剩下这一点点的快乐了,你们还要剥夺吗?我是你们亲生的吗?亲生的爸亲生的妈,为什么让我不快乐呢?让我快乐一点怎么样?你们就是折磨我,让我不开心、不快乐,这样你们就开心了,是不是?
当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哑口无言了。因为孩子要追求快乐,你无话可以讲,玩儿不太好吧,但是追求快乐没有错,成年人都知道快乐有多难呢,他们还小,能快乐就尽量快乐一点吧。
容许他玩,孩子跟父母的代沟就消失了。你追求的是快乐,他追求的是玩。他一直玩一直玩,玩的没完没了。你不会让他玩的没完没了,但是孩子知道怎么可以多玩一点。他的心思都放在多玩一点、玩什么。写作业的时候也想着玩有多好。当然也有努力读书的孩子,你说这样的孩子多照旧不多呢?
许多专家给出了一个聪明的决定-父母陪他一起玩。
以前都是玩沙包等东西,现在的孩子从出生玩到现在,是玩手机、玩电脑、玩游戏。这时候你得说让他教你玩。刚开始你肯定是笨手笨脚的,还没教会他就懒得跟你玩儿了。
儿子愿意跟老子玩吗?玩游戏基本上是一个人的事情。就算很多人玩,也是在不同的房间。实质上玩儿是独处,实体空间独乐乐,虚拟空间众乐乐。网络游戏是把独乐乐、众乐乐很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享受两种快乐。大家围一圈坐好,每个人拿着手机玩,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玩游戏玩手机,你陪孩子玩儿,他哪愿意跟你玩啊,能玩多久呢?
跟孩子一起玩不是没有成功的经验,但多数都是失败的。
家长终于知道一件事情了,原来玩儿的目的是为了快乐。
怎样才能让他快乐呢?我们觉得的快乐并不能让小孩子觉得快乐;小孩子认为是快乐的事,我们都觉得是不好的事。
从玩儿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到孩子的心理资本,他的成长,有没有成熟?以及他的人际关系到底好不好?
对于孩子来讲,他就是要玩儿、要快乐,他就是要泡在玩儿和乐内里。
从发展心理学看,孩子玩不玩、怎么玩非常重要。
有些小孩不玩儿;有些小孩自己一个人玩;还有些看着别人玩儿,他专门帮人家捡球;第4个是在游戏团体玩儿。
学校里有班级大团体、学习小团体,最重要的是有游戏小团体。开学后的前两周,每一个孩子都被分到不同的游戏小团体。有些孩子是召集游戏小团体;有些孩子是被游戏小团体的leader召集来;还有些孩子没召集也没有被召集,所以变成独行侠。
被召集进去的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可以很尽兴的跟大家一起玩儿,另一种是他也不想跟他们玩, 他只是陪着别人玩儿。还有一种是破坏游戏团体的,总是把别人的游戏搞砸的捣蛋鬼。每一个孩子都知道在这7种玩里要跟谁玩儿,不跟谁玩儿。
如果家长不知道你的孩子是这7种中的哪一种,那就不要说你关心你的孩子,不要再说你爱你的孩子!
如果老师知道这件事,可以提出适当的相应的对策,去协助这些不玩儿的、自己玩儿的、看人家玩儿的、陪人家玩儿的、还有破坏人家玩儿的孩子,告诉家长一起努力,研究对策来协助这些孩子。
很多孩子不需要人帮忙,他可以自己搞定,也有很多孩子需要别人的帮忙。
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成熟,不管是体力照旧能力,甚至包罗自立,还有感情情感,以及权力系统规矩的服从,团队的凝聚,角色的扮演……所有的这些心理资本,都不是课堂上学的,都是在游戏里操练出来的。如果你的孩子都没有在这内里操练或者操练是失败的。小学的时候这些都没有发展出来,初中就会出现问题给你看。
初中还没有发展出来,高中就会出现问题给你看。
高中没有发展出来,大学就会出现问题给你看。
大学还没有发展出来,那么走上社会、结婚以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不是给爸妈看,而是给他自己看了,自作自受。
可是我们父母能够等到这时候让他自作自受吗?
父母的责任不就是未雨绸缪,能够帮他一点就尽量帮助他一点吗?
所有孩子都看的是现在,他们看的只是眼前的利益,他们看不到未来;而父母亲和老师帮助孩子都不是为了现在,是为了他们的未来的利益。
我们了解了玩儿的意义和功能之后,还要了解孩子要玩什么,孩子认为啥东西好玩儿?孩子有个别差异,他们觉得好玩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个时代很有意思,这个时代的游戏产业太庞大了。这是一个游戏的时代,这是一个玩乐的时代,而且是全球性的玩乐时代。
但是这个时代每个不同的孩子玩儿的个性都差不多。在这个强调个别差异的时代里,孩子竟然有着惊人的共性,大家喜欢的差不多,划手机,玩游戏,接下来才是打球、看电影、K歌。
可是可以玩的东西很多,好玩的东西很多。有的小孩能花很多时间打球、看电影、K歌,这小孩就已经很厉害了。而大大部分孩子好玩的都是划手机、玩游戏。成绩好的不好的,外向的内向的,有朋友的没朋友的,下课有游戏团体的没有游戏团体的,他们几乎都认为好玩的是划手机玩游戏。
为什么会这样?孩子的脑袋里放着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就是玩即是乐。 玩乐,为什么中文把这两个字合到一起?因为玩儿就是快乐,玩就是为了快乐,玩儿才能快乐。
转过来就错了,因为要快乐,所以玩儿,不玩就不快乐,当我不快乐的时候,想快乐就得去玩儿。所以想不快乐的我就不玩儿,不玩的就不快乐,不好玩儿的也不快乐,这才是问题。
因此你不让我玩我就不快乐;玩的不开心、玩的不好的时候,我就不快乐;当我玩不起来的时候,我也不快乐;当我一个人玩着没劲的时候,我不快乐,我就很懊恼。不快乐是我的嫌恶,快乐是我的欲望。效果来了:只有玩儿我才快乐。孩子跟父母吵架的时候就会讲这件事。要玩我才快乐呀,玩手机我才快乐呀,除了玩手机,其他东西都即是不快乐。问题就彰显出来了:不玩的、不好玩的都不快乐。
读书是玩吗?读书不是玩,读书也不好玩,所以读书不快乐。写功课呢?不快乐。考试别提了,上学别提了。
从小学到初中的孩子是很讲道理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他们越来越讲道理,他们的脑袋越来越僵化,那个死脑袋越来越严重,当然到我们这个年龄更严重。
人最可怕的就是固定的、僵化的思想。认为自己想的东西是对的,是唯一的真理。
小孩子很讲道理,但是他讲的是自己的道理,他听不进别人的道理。
之所以会这样,是心理发展过程成熟遇到的挑战和陷阱。 有些人并没有通过这样的挑战和陷阱,以至于他从童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一直过着刻板的日子。因为他的脑子是刻板化的。你会看到很多人,甚至越有成就的人脑子越僵化,听不进任何一句话,世界上唯有自己是对的。
在这样的模式之下,他生活里最大的需求是玩乐,因为他们已经把“玩”定义为“乐”。
是怎样的父母才会养出这样的孩子呢?这样的孩子是怎样的父母养出来的呢?
父母亲不知道怎么去教孩子玩乐,也没有学过如何玩乐好,我哪知道这个时代的小孩子一玩起来就把玩乐当成第一需求。
我们都知道玩乐不是唯一的需求,可是这一代的孩子却把玩乐当成第一需求,是因为家长没有知识、没有能力、也没有经验去教孩子如何玩乐。
我们必须问,什么样的父母教出这样的孩子?什么样的孩子这样对待自己呢?
这里边有鬼。
有个视频: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哭着练习跳水的视频。
这个视频展现的是什么?
她是在玩儿吗?她不是在玩儿,她在接受训练,她乐吗? 她在哭。可是她在哭的时候接受了长辈教练的要求:规规矩矩的去把跳水的动作做完整。如果没有父母和教练的坚持,这孩子大概都在外面玩乐。
这个孩子在不玩不乐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的行为呢?
所有成熟的成年人进入社会之后,不管你心情好照旧不好,想做照旧不想做,快乐照旧哭泣,你都必须把工作按照工作准则把它做好呢,照旧心情好就把它做好,心情不好就不做好?哭就不做了,就回家?哭就下班?生气就下班?照旧不管你生气照旧哭泣,不管你有没有道理都必须把该做的事情做完?
真实的人生是活在该不该做里,照旧想不想做里?照旧开心就做,不开心就不做?喜欢就做不喜欢就不做?
从这个视频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玩乐的模式以外,还有别的路径。玩乐的目的是为了享受玩儿,快乐的目的是为了享受快乐。我们之所以要玩儿要乐,是为了享受。
在心理学上真正的意义是你要享受。玩儿是享受,乐也是享受。
人生要享受的东西就只有玩和乐吗?不是。视频中的那个小孩,不知道享受这个东西。但是成年人做着像这个小孩的事情的时候,其实能够享受那种过程。
如果玩乐是一种享受,父母亲最重要的是如何教孩子享受。孩子会不要享受吗?你说不要玩儿不要乐,他不能接受。问题是怎样教孩子享受更多的东西,他愿不愿意学,你教不教得进去。
原来享受可以帮助孩子,它是超越玩儿、乐和不乐的,那就是教孩子享受,享受每一个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