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99|回复: 0

原来孩子是这样给父母制造惊喜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3 04:55:13|来自:中国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1
我有时候觉得,孩子的存在是为了给父母制造惊喜的
前天晚睡前给荔枝讲读了绘本《米米爱模拟》和《米米小跟班》。像往常一样关灯,我们相互道完晚安,然后开始各干各事。
一般情况,从荔枝开始打哈欠到完全熟睡,大概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会冒充睡觉,不再跟她说话,而她会左翻右翻,断断续续地自言自语。
这种风俗大概可以追溯到1岁乃至更早。在没有学会说话以前,就开始了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一开始我很不以为然,乃至还觉得她睡前太闹腾了,但我还是忍着性子听她说着。
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学会说话以后。
她先是说一些身边人的称呼: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爷爷,奶奶,豆豆哥哥,阿姨,萌萌姐姐,非非哥哥,娘舅,舅妈……
接着她开始说一些书上学到的词语,比如:自行车——铃铃铃,小米姐姐的滑冰鞋——嗖,大大的公交车……
然后是开始有的没的说一些每天发生的事情的片段。自从9月份去了一趟南宁回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在念叨:南宁,舅妈给红包,有毛爷爷……
直到前天晚上,我发现她的讲话内容开始有了质的变化。
先是说:爸爸上班了,妈妈上班了,姑姑上班了,娘舅上班了,舅妈上班了……
接着讲:(米米是)妈妈(的)小跟班,妈妈不见了,“妈妈!妈妈!”,米米不见了,“米米!米米”,(妈妈)找遍每一层楼,(还是)找不到,(她)慌慌张张地跑出书店找米米,(她瞥见)戴猪帽子的小女孩,(米米躲在)猪娃娃的怀里,妈妈紧紧抱住米米,米米也紧紧抱住妈妈……
之后还讲了:大孔雀,鳄鱼,鸵鸟,乌龟,小松鼠……
我一动不动地听她扒拉完这一大段,心里好遗憾没能把它录下来。
嗨~你以为我想说的惊喜是荔枝展现出的极大的求知欲吗?真不是的,荔枝很快进入语言发展的“词汇量爆炸期”固然是可喜的,但这是成长的必然。
事实上,让我更欣喜的是荔枝学习新知的过程,很好地验证了亲子阅读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这种正向反馈将激励我继续把亲子教育与个人成长相联合,认真践行“用阅读养育孩子,用写作滋养人生”的理念。


002
荔枝的成长变化看似是心智的无意识活动,但其背后是有科学原理支撑的。以前我看不懂她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不懂其行为背后的原理机制,换句话说就是做事情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在我看来,荔枝的语言和认知发育主要遵循了三大原理机制。
新知识是由旧知识构成和表明的
我们获取新知的过程,本质是通过大脑的有机联想,将新的概念插入到旧的体系中,再通过内化和实践将之转化为新的知识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展现的是我们大脑富有想象力的运转方式所塑造的根深蒂固的学习模式。
第一种学习模式是越熟悉越喜欢。“相关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主要原则,大脑在最具相关性的物品间建立连接,产生了一张由旧知识组成的知识网。
以荔枝的语言学习为例。“爸爸上班了”“妈妈上班了”是经常讲的旧知识,“娘舅上班了”“舅妈上班了”是没有人跟她讲的新知识,她的大脑通过把“上班了”这个词汇,将之与爸爸、妈妈、娘舅、舅妈等具有相关性的称呼间建立连线,产生了一张由旧知识组成的知识网。通俗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迁移能力”。
搞清楚了这个原理,我随即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年事阶段的绘本里面会有大量句式重复的故事书。因为这种片段式的语言重复,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很快地找到学习和记忆的“相关性”。
第二种学习模式是在不同的概念之间强行建立联系。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功能,大脑通过在不同事物、概念和场景之间,创造性地建立联系,做出新的表明。
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前天晚上,当我跟荔枝像往常一样讲“火箭——咻,飞起来了”,她忽然蹦出一句说:“萌萌姐姐告诉你(我)的”。因为萌萌姐姐曾经给她表演过火箭是怎样飞起来的,所以当我再次说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已经不再像往常一样关注火箭怎么飞的,而是在这两个不同的场景之间找到了新的连接——“萌萌姐姐告诉你(我)的”,开始有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输出。
高强烈情绪体验记忆更深刻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通常在如下三种情况下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天灾人祸(重大事件影响),福从天降(重大角色转换)以及学习与成长。以上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强烈的情绪体验。
在这种高强烈的情绪状态下,我们的意识防卫系统基本上是关闭的,在这种状态下所接收到的信息和所思所想就会直接进入潜意识,而我们的行动正是由潜意识主导的。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更有体悟:学习无疑是改变人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有效的。你以为自己学了一大堆的干货知识,其实仅仅是“知道”,你以为自己掌握了一大堆的学习方法,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的信息。
正如壹心理联合创始人黄启团在《圈层突破》中所说的,只有那些能触动你心灵深处最柔软部门的文字、音频、视频和课程,或者一些能真正打动你的名师点悟,才能真正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生命的种子。
还是以荔枝的语言学习为例。临睡前,我分别给她讲了《米米爱模拟》和《米米小跟班》,其中,使她记忆更深刻的显然是《米米小跟班》。而在《米米小跟班》的通篇内容里,使她记忆最深刻的是“米米不见了”。这部门的内容也是我第一次讲读就深受触动的内容。类似这样的学习触动就是“高强烈情绪体验”。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亲情题材的故事书在绘本讲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门比例,一方面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亲人有着强烈的依恋与依赖。另一方面,生活中的感受和阅读形成互动,能更好地加深孩子的认知,满足他们的情绪体验需求。


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学习更高效
小孩子1~6 岁之前是感性学习,即是右脑学习。右脑学习最常见的特性是喜欢听故事。
我之所以每天讲读《米米没问题》系列的绘本,荔枝也不嫌烦,而且还能大致背诵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原因是每次听故事,她其实同时在运用视、听、感三个感官,把故事在大脑中“演活”起来了。
《认知驱动》的作者周岭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以为,真正的学习绝不仅仅涉及思维这一个维度,它包罗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知维度。
意识到这一点,我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又全面又有情景的认知百科全书,对这个年事段的孩子那么告急。一方面,孩子需要大量的阅读来帮助自己理解自然和社会,另一方面,这些事物可以联合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很好地展现,让她能够在看、听、尝、闻、摸等多维度感官同时协调下学习,孩子认知、理解起来也就更轻松有趣了。

荔枝前天睡前不断念叨的各种小动物,也正是我们带她当天实地去探访的那些小动物。由此可见,通过实践让潜意识的各个感官参与其中,维度越丰富,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难怪乎有民间大白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的确是很有道理的。这从那些不怎么读书却依然成就很大的人身上就可以窥见一斑,他们尽管很少通过阅读来举行思维活动,但是他们的实践经历很丰富,经历了很多大事,认识了很多高人,聆听了他们的言论,得到了他们的指点……
归咎其源,这也印证了“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因为“纸面知识”是一维的,而躬行出来的认知则是多维的。真正的学习是潜意识的学习,所以,我们不能只盯着单维度的语言和思维,而应该尽可能让自己的所有感官参与其中,不断地实践与练习。
……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对这些学习原理有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我自己确实是有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在养育孩子方面,对个体成长的认知也更清晰了。
当我们通过原理机制彻底看清做一件事情的本质,自然也就有了详细的方法论,有了方法论就会增强我们做成这件事的信心,有了信心就会忍不住走向探索和实践之路。
以上这些,都是养育孩子给我带来的认知的惊喜。我相信,在陪伴孩子成长、践行亲子阅读的过程,还将为我运送更多的源源不断的惊喜……
来吧,让我们共同改变,一起前行:用阅读养育孩子,用写作滋养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