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内蒙古新闻网消息:11月17日,自治区纪委监委召开机关干部大会,宣布中央关于自治区纪委主要领导职务任免的决定:刘爽同志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和自治区纪委书记,刘奇凡同志不再担当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委员和自治区纪委书记职务。
与此同时,经中共中央批准,刘奇凡同志任辽宁省委委员、常委和省纪委书记。
在内蒙任职纪委书记5年
刘奇凡发表离任感言
公开资料显示,刘奇凡于1967年4月生,贵州水城人,199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经济师、律师。
刘奇凡曾任贵州省铜仁市委书记,贵州省委秘书长,贵州省委常委、秘书长,2016年10月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纪委书记。他还是十九届中央纪委委员。
17日,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刘奇凡当天撰写的文章《为党和人民当好“棋子”》,文中他透露了自己即将离开内蒙古,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他在这篇离任感言中表示:“5年前,按照党中央安排,我从贵州来到内蒙古担当纪委书记,有幸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时刻如履薄冰、恪尽职守,不敢有丝毫懈怠、半点退缩,坚决按照党中央的反腐布局行棋。这5年,是内蒙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最值得铭记的时期,也是我个人工作以来最值得珍藏的时光。”
对于5年来的工作经验,刘奇凡总结为“一是要有‘落子无我’的奉献精神。二是要有‘劫争无畏’的斗争精神。三是要有‘收官无私’的担当精神。”用“落子、劫争、收官”三个围棋用语总结,刘奇凡分享了自己工作经验。
文中他特别提到党中央下令对 “倒查20年“,他与同事没有考虑任何得失,义无反顾地冲上去,高质量完成了该项使命。同时以不冒犯腐败分子就要冒犯人民群众的无畏担当,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腊子口”、“娄山关”,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倒查20年”反腐风暴开启
“煤老虎”与“小官巨贪”纷纷落马
“倒查20年”确实是应该的,那几年太疯狂了,也应该好好管一下。煤炭领域太乱了,也把一批干部弄坏了,把社会风气也弄坏了。
在刘奇凡任上,内蒙古自治区自2020年开展了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一场“倒查20年”的煤炭资源领域反腐风暴就此开启。
随着专项整治逐步深入,一大批“煤老虎”“黑金硕鼠”现出原形,乌兰察布市委原书记杜学军,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桂花,内蒙古自治区原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杰等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应声落马。在强大震慑和政策感召下,17名干部主动投案。
此外,另有一批“小官巨贪”相继被查。今年6月,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原局长郭成信在通辽中院受审。检方指控,其受贿9000余万元,并有1.1亿余元不能说明来源,应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被当作典型的郭成信掌握当地煤炭项目审批大权长达8年之久。观察显示,此人身处煤炭监管岗位,却以自己和他人名义在多家煤炭公司入股。
现年已66岁的郭成信曾想蒙混过关,结果专项整治两个多月后就被扫落马下。面对新华社的镜头,郭成信说,“倒查20年”确实是应该的,那几年太疯狂了,也应该好好管一下。煤炭领域太乱了,也把一批干部弄坏了,把社会风气也弄坏了。
据新华社11月6日报道,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披露,停止现在,全区共立案涉煤案件736件、1023人,其中厅局级干部69人、县处级干部243人。共有1656人被追责问责。在 “倒查20年”的专项整治工作中,累计已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523.88亿元。
“经过一年多集中整治,全区涉煤腐败突出问题得到全面整治,煤炭资源发展环境显着改善。”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140多万名干部填报涉煤各种事项,做到了应报尽报。自治区纪委监委建立数据库对干部申报事项进行清查和比对,干部只要涉煤,都有案可查;干部只要在煤炭领域有不当得利的,都要受到追究。
锡林郭勒盟境内的一处露天煤矿(2021年3月31日摄)。新华社发
重拳反腐缩影
“N连发”成热词频上“热搜”
与“倒查20年”一样瞩目的另有内蒙古自去年以来就频频上“热搜”的“N连发”。
今年1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发布了2020年正风反腐十大关键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N连发”。
“3连发”“4连发”“5连发”甚至是“6连发”,似乎成了内蒙古反腐的常态,也一度成为网络热搜词和各媒体转发的高频词。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0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多次集中通报反腐信息。
去年10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厅长王俊峰等4名正厅级干部落马;
去年12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原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白盾等5名厅级干部落马;
今年1月16日,内蒙古交通厅厅长白智、原旅游局巡视员李鹤等4名厅级干部落马;
2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国瑞等5名领导落马;
2月26日“5连发”
3月1日,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杜刚等6名领导干部被查处;
3月1日“6连发”
7月7日,呼伦贝尔市政协原主席巴树桓等6名官员落马;
10月25日,内蒙古党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王伟等4名厅官落马;
直到近来,11月4日晚,内蒙古纪委监委再次“3连发”: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郝秀川、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布和、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李中军等3人被通报被查……
11月4日“3连发”
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曾表示,这种密集公布审查观察和处分信息的方式正是内蒙古重拳反腐的一个缩影。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了57名厅局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释放出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强烈信号,社会反响强烈。在强大震慑下,有307名干部相继主动投案,1546人主动交代问题。
有媒体报道称,现在内蒙古反腐力度空前,涉煤领域违法违纪问题倒查20年,“纸面服刑”问题倒查20年,一大批官员因此落马,涉及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监管与地方党政、人大、政协系统诸多官员。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反腐败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彭新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准确地讲,内蒙古“集中”通报并非“同天同时查处”,而是同时官宣上述几人已被查。
彭新林认为,地方纪委监委如此通报,释放的信号是退休不代表进了“保险箱”,官员有退休时,但“反腐不存在退休一说”。集中通报可以层层传导压力,对腐败分子形成强烈震慑。
他说此前也有集中式通报,比如全国范围内的“违反八项规定”通报。但对地方来说,一次性通报4名厅官是非常具有震撼性的,比单独通报的震慑效果好的多。
“官场中的确有些官员认为,只要退休就是‘平安着陆’”。彭新林补充说,现在反腐败斗争已走向深水区,腐败官员“平安着陆”的美梦已被突破。这也为在任官员敲响了警钟,不要有侥幸心理,要想安享晚年,在任时就不要胡作非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