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儿子跟父母过了个暑假,养成了翻找垃圾桶找矿泉水瓶的习惯,找到一个,好像挖到矿一样兴奋。” 饭桌上一位同事这么跟我们说。
“不会吧,我还以为我生下孩子来,交给爷爷奶奶带就万事大吉了”同桌的另一位马上临盆的95后准妈妈如此回应道。
近年来,隔代教育成了一个争议特别大的话题,不要将隔代教育的弊端放大化,放眼我们周边有不少隔代教育的成功案例。
被誉为“行走的中华诗词库”的山东青岛儿童王恒屹参加《挑衅不可能之加油中国》圈粉无数,关键一点是,他之所以有今天的优秀诗词功底,离不开奶奶的优秀诗词功底的童蒙开化,王恒屹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小心避开隔代教育的“雷区”,一样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著名主持人倪萍在《姥姥语录》中深情回忆了她年幼时跟随姥姥生活的美好时光,她记得姥姥总是有讲不完的好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三国》、《水浒》、《聊斋》等古典文学,对她儿时早期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甄别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于她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很大。倪萍还说,每一次和姥姥的谈话都会受益匪浅,可见姥姥儿时的教育经历对于倪萍成长为著名主持人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持。
桃园一中原校长王义生曾在一次报告中举例子指出,他们桃源一中201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校4200余名学生中有留守学生887人,占到了21%,就在这其中,有很多隔代教育成功的例子,好比2019届毕业生周子明高考考出了689分的精彩成绩,而周子明平时就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父母全在外务工,爷爷奶奶重要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没有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这种情境下,周子明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积极性,最终高考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但隔代教育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几个显而易见的“雷区”亟需去避开。
《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一个妈妈描述自己的孩子因为外祖母过度保护以致有了自闭倾向,后来妈妈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艰难治愈的过程。
1.要避开“溺爱”的雷区,注重给孩子树规矩
曾经有媒体报道,有熊孩子因为要求没有满足,在飞机上“大闹天宫”,闹得大家都不得安宁,孩子父母无奈地说出了实情,因为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被“溺爱”的厉害,为孩子的举动向大家道歉。
2.要避开“包办”的雷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老人往往溺爱孩子,会习惯包办他们的一切,包括收拾玩具、喂饭和背着出门等。这些做法会束缚孩子的手脚,导致他们的动作发展滞后、独立性差,遇到困难容易打退堂鼓或者找人帮忙。
3.要避开“老思想”的雷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
不少老人在教育孩子的题目上容易“倚老卖老”,动不动摆出老一套来和年轻父母论战,说“你就是这样喂养的,这不也挺健康的吗”熟不知,当今时代较之前环境早发生剧烈的变化,再用老方法,无异于“刻舟求剑”。
4.要避开“好静怕动”雷区,鼓励孩子走出去创造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很多老年人懒得出门,所以老人带大的孩子也往往喜欢静静地呆在家里,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孩子“喜静懒动”的性格,长久来看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以上几点是隔代教育容易触犯的“雷区”,80后,90后新生代父母们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来喂养,一定事先和他们阐明这些“雷区”,让老一辈提前打好预防针,同时新生代父母们也应主动承担起“教”的责任,全家都围绕“一起为了孩子”的出发点,举行良好的沟通,建立最牢固的统一战线,从长远来看,一定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