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2006|回复: 20

清华博士一语点透:“双减”之后,普通家庭这样育儿才有希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09:21:13|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给予孩子三样礼品:
谋生的能力,爱和接纳,以及健全的品德和阳光的心理。
作者丨可乐妈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了一则关于吴军博士的采访。

吴军,结业于清华大学,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取得了盘算机博士学位。
他曾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担任过腾讯副总裁,还是个著作颇丰的作家。
但同时,他也是一位父亲。
为了帮助女儿申请大学,他曾走访过包罗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十几所顶尖名校。
这样的多重身份,让他在谈及各种教育题目时,总能抽丝剥茧、直指靶心。
在采访中,他这样说道:
“中国教育的题目不在于压孩子压得太紧,而是这三大题目:


第一,以‘课本上教育’为主,在技能以外教得太少;


第二,带着寻求‘标准答案’的思路在学习;


第三,把考试和一时的成败看得太重。”
看了吴军博士的采访后,我一直在想:
父母总说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
是教会孩子谋生的能力
吴军博士在采访中举例道:
“在美国跨学科比赛中,不考你会不会编程,而是让你提出方案,去解决一个实际题目。


例如,美国很多基础设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不少水管都会漏水。


而全部更换一遍,需要一万多亿美元。


有一次比赛就根据这样的背景条件,提出了一个要求:


制作一个方案,能够在比较便宜又不中断供水的环境下,解决水管漏水的题目。”
这个要求一出,不少孩子都懵了。
毕竟,在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好学习就够了”。
所以事无巨细地包办一切,为孩子做好一日三餐、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甚至连内衣、袜子都不让孩子自己洗。
却忽略了:
一个不懂如何解决实际题目,没有一点日常生活技能的孩子,哪怕成绩再好,将来也难以适应社会。
还记得神童魏永康吗?
11月17日,38岁的魏永康因病逝登上热搜,他的过往经历,也再一次被人提起。
魏永康从小聪明过人。
8岁时就连跳几级进入重点中学读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而他的母亲也打心眼儿里认定,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才有出路。

为此,她包办了家中所有的家务,包罗给儿子洗脸、端饭、洗衣服。
直到魏永康上高中时,母亲还在亲自给他喂饭。
然而,当魏永康独自一人去中科大读研,脱离了母亲的照顾后,他却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巨婴:
他不知冷热,经常大冬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在校园里游荡;
不会打扫卫生,把脏衣服、臭袜子扔得随处都是。
无法和老师、同学沟通,甚至不记得考试和交论文的时间。
最终,被中科大劝退。
不少父母总以为家务劳动是“琐事”,只有学习才是“大事”。
殊不知,那些被父母认为“浪费时间”的“小事”,却成了孩子人生路上的坑。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院长在TED演讲中提出:
一项历时75年的实验发现:
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从小就具备处理家务类琐事的能力。

而那些以学习为唯一目的的孩子,短期内看似收获了分数、荣誉,但从长远的代价来看,他们都失去了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孩子,又要拿什么去与生活握手言欢呢?
教一个孩子做家务,便是教会他谋生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孩子这一生都不会过得太糟糕,因为无论何时,他都有解决题目的能力,和拥抱生活的热情。

好的教育
是懂得因材施教
吴军博士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个词:
追赶者。
在他看来,很多孩子都被培养成了追赶者,一直都在追寻“标准答案”,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照做。
可一旦火线没有参照物的时候,就不知道往哪跑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傅雷的小儿子傅敏。
教育家傅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傅聪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从小学琴。
小儿子傅敏见了,便想要模仿哥哥的成功,也跟着学音乐。
但好在他身后还站着一个充满智慧的父亲。
傅雷观察了一阵子后,告诉傅敏,他其实更得当做教育。
果不其然,长大后的兄弟俩,一个成了闻名的钢琴家,一个当了优秀的教师。
其实,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或许不敷聪明,或许不敷完美,但他肯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而为人父母要做的,不是将孩子培养成千篇一律的模样。
而是保存孩子的创造性,因材施教。
在TED演讲《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中,闻名教育家肯·罗宾逊提到了这样一个名字:
吉莉安·莱尼。
吉莉安是一名出色的舞蹈指导,曾指导过歌舞剧《猫》、《歌剧魅影》等作品。
然而,回顾吉莉安的学生时代,却发现:
其时她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都是一塌糊涂,老师认为她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坐不住。
因此,学校写信给吉莉安的父母,想要劝她退学。
但吉莉安的妈妈没有放弃。
她带着小吉莉安四处求医问药,最终,有一个大夫告诉吉莉安的妈妈,这孩子没有生病,她是个天生的舞蹈家,应该送她去学舞蹈。
妈妈思考良久后,决定听从大夫的建议。
走进舞蹈学校,妈妈和吉莉安惊讶地发现,这里都是和吉莉安一样的孩子,她们坐不住,只有在身体行动时大脑才能思考。
这些孩子就聚在一起跳芭蕾、打拍子、玩爵士乐。
厥后,吉莉安考上了皇家芭蕾舞学校,并凭借出众的表现,成了一名独奏演员。
结业后,她又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还担任了好几部史上最成功音乐剧的导演、舞蹈指导,为自己积攒下数百万的身家。
可以说,没有妈妈的坚持和守候,就没有本日光彩熠熠的吉莉安。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与其掉臂自身环境地去追求高分,让孩子过上千篇一律的“标准人生”,父母倒不如换一种思路:
保护好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将热情和天赋当作燃料,让他活成人间不一样的烟火。


好的教育
是培养一个幸福的人
吴军在采访中说道:
“我看到了太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成才’,逼迫孩子做这做那,反而弄得孩子对读书没有兴趣,最后上了个好大学就算给家长交了差。


更糟糕的是,一些孩子被逼得非常逆反,很不幸福。”
分数,一直以来都是很多父母最看重的东西。
孩子考得好,父母就眉开眼笑;
孩子没考好,父母就横眉冷对。
看似是为了孩子好。
实际上,这种充满压力的教育,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腐蚀了孩子的内心。
江西九江,13岁男孩因成绩不理想,从14楼一跃而下,最终不治身亡;
陕西安康,一名17岁的高三女生,因一次模拟考试成绩退步,连写下13个“对不起”后自尽身亡;
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因延迟结业,在实验室竣事了自己的生命;
……
究竟上,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幸福力才是他们的根。
而其他的一切,包罗成绩、分数和荣光,不过只是其中的一片树叶而已。
父母只器重叶的光泽,却忽略了根的健康。
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枯萎的外壳而已。
想要培养一个幸福的孩子,关键是父母做到这几点:
1. 允许孩子慢慢来
南方有一种很常见的植物,毛竹。
最初的几年里,毛竹的生长极其缓慢,当其他植物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时,却几乎看不到它的成长。
直到它的生长季,毛竹便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迅速成长,远远超过其他植物。
其实,有的孩子也是一样。
暂时的落伍并不可骇,怕的是父母的催促和打击。
养育孩子,父母慢一点,耐心一点,持续地滋养,坚定地守望。
最终,天然会迎来孩子的厚积薄发。

2. 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成绩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学生进行恒久观察。
最终发现:
如果表彰一个孩子努力、用功,那么将会给孩子一种可以掌控生活的感觉。
孩子们会认为,成功与否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反,如果只夸奖孩子的聪明,歌颂他们一时的成绩,就即是是告诉孩子,成功最重要的是天赋,是运气,唯独不需要努力。
这样一来,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会束手无策。
所以,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其实就是尊重并认可孩子的努力。
但同时,也能接纳孩子的局限和不足。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更看重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总向其他人寻求认可和附和。
3. 接纳孩子的平凡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顾问朱永新教授在演讲中提到:
“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提倡‘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


家长要把幸福还给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最终还是落入了平凡。
因此,放弃当第一名的执念,丢掉不切实际的等待。
比起一时的成绩,比起光鲜的履历,父母更应该追求的,其实是孩子精良的品质和健全的品德。
请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来报恩的。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担当的爱、陪伴和榜样示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所谓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给予孩子三样礼品:
谋生的能力,是一个孩子独立的底气;
爱和接纳,点燃孩子的生命,让他们在相信自己、成为自己、丰盈自己的路上,变得更加坚强;
还有健全的品德和阳光的心理,陪伴着孩子走向远方。
教育好孩子,永远是为人父母最神圣的任务。
点个「赞吧」,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将这三样礼品贯穿孩子的成长,陪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 11:42:0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给予孩子三样礼物:谋生的能力,爱和接纳,以及健全的人格和阳光的心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 22:51:01|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读完这种文章感觉自己掌握了育儿的真理,可回到现实,还是要面对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3 19:01:2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培养那样培养,上不了优秀的大学一切都白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 11:46:30|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的家庭教育——1.让孩子做家务,培养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因才施教,保护好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3.尊重孩子的生命节律,让孩子慢慢来;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成绩,给孩子可以掌控生活的感觉;接纳孩子的平凡,把幸福还给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 09:48:07|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给予孩子三样礼物:谋生的能力,是一个孩子独立的底气;爱和接纳,点燃孩子的生命,让他们在相信自己、成为自己、丰盈自己的路上,变得更加坚强;还有健全的人格和阳光的心理,陪伴着孩子走向远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3 18:33:0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深度好文,我现在是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家长,面对孩子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已经开始焦虑了,看了您的文章之后,我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我会重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孩子一起好好规划她的学习。感谢您的分享,让我知道教育的真正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6 07:40:11|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上是这样没错,可实际上呢?就算你觉得分数只是个数字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社会不是这样认为啊!说学历不重要哪个单位不是想要清北毕业的,学历不重要公务员考试为什么学历要求从大专升级到本科到研究生硕士各种就没有说小学生可以考公务员或者老农民可以考公务员的?所以成绩在不重要这个社会和舆论还是会逼迫你把成绩放第一位。成绩不好的孩子从小到大要遭受多少白眼才能熬到能够证明学历成绩不重要那天,最后还也一样要靠成绩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 10:29:0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不顾自身情况地去追求高分,让孩子过上千篇一律的“标准人生”,父母倒不如换一种思路:保护好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将热情和天赋当作燃料,让他活成人间不一样的烟火。”我们总是追求高分,却忽略了孩子的自由和真正需要的幸福,同时在要求孩子成才的时候,剥夺了孩子的成人![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 20:59:43|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我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太焦虑,虽然孩子的学习不是特别优秀,但是她活泼开朗会做家务也很独立[加油][加油][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