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前几天沸沸扬扬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消息,把大家心里搅的是七上八下吧?
传言里的“缩短学制”,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2年,可不是小动作。把现在的12年学制压缩3年,意味着13岁分流,15岁上大学或走向社会,难怪大家反应强烈。
这两天,官方也陆陆续续出来辟谣了,但是很多人觉得官方的措辞过于模糊,照旧不放心。
那我们就先把这个事捋一捋。
其实,选定这12个都会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也不是这几天突然决定的事,在7月份教育部的会议上就已经确定了。
教育部官网上,文件的正式下发是9月24日。
被选定的12个都会,都已经制定好了实验区的5年行动方案,里面详细写了实验区将会做些什么事。
像宜昌市人民当局,在8月11号,就已经印发了《宜昌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 。
我去搜索了一下,在能看到的金华、宜昌、铜陵、廊坊、诸城等等都会的行动方案里,没有一个提到了和压缩学制有关的举措。
也就是说,这并不是等着看会不会落地的靴子,是已经落地的靴子。至少从目前来看,未来5年里,并没有探索从整体长度上压缩学制的计划。
那么,实验区是要做什么呢?
这次入选实验区这12个都会也不是现在才刚开始打算来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像小白鼠一样实验什么全新的方法。它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了。
比如宜昌,2016年就开始对高中进行结构性改革,就是因为这个亮点工作,入选了实验区。未来5年的计划,主要是继续深化前几年的工作。
不过,从这些行动计划里,倒确实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首先,未来高中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目前我们眼里的高中都是一个样子,主要照旧学术型、应试型的高中,但未来,高中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变化的一个方向,是多样化、特色化。
“多样化”在各种文件当中,是未来高中改革的一个关键词。
宜昌就是一个样本。
原来,宜昌的高中和北京一样,也是分等级的,分成了省级示范、市级示范、一样平常高中。
宜昌从2016年开始,把这种等级界限打破了,变成根据特色来定位,整合成了3所普通高中加3所特色高中——宜昌市科技高中、宜昌市人文艺术高中、宜昌市外国语高中。
像科技高中的特色就是科技,很多孩子在各种科技比赛上获奖。
变化的另一个方向是职普融通的综合高中。
以后高中段的学校可能会有3类: 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还有综合高中。
综合高中的孩子入学的时候照旧按普高学籍,除了上普通的高中课程之外,还要上技术类的课程,之后再根据情况选择是考学术型大学,照旧应用型大学。
诞姐前两天在《缩短学制、中考分流、本科变蓝领学校?!这么猛的传闻惊得我一大早敲下了这篇文章......》说到的山东青岛就已经在尝试这条路子了。大家可以看看那篇文章,说的更详细。
其次,教育均衡的动作会越来越大。
像这次多个实验区的行动计划里,都提到了要对中小学校长实行职级制管理,进行校长行政级别改革。
什么意思呢?
就是由教育部门来考核确定校长职级和薪酬标准,不管你去哪,这些都不变,行政级别档案予以保留。
这就是从行政架构上为校长轮岗打通了路子。
其实看这些实验区的行动计划会发现,就像我之前在文章《小明上了普高,小红上了职高,他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吗?看完这几个数据,扎心了!》里说的,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主基调就是: 教育均衡、做强职业教育。在这两个方向上,高层的决心很大,那些我们觉得执行起来很有难度的事,比如校长轮岗,路子都会一一打通。
同时,所有的工作也会围绕主基调来进行,应该不会有太多节外生枝。
二、
再说回到缩短学制。
这条传言之所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主要照旧因为大家对缩短学制的担心。
其实关于缩短学制的讨论和传言,也不是第一次了。
2012年、2016年、去年以及今年年初,都有政协委员或者人大代表提出缩短学制的建议。
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很明确:不支持缩短学制,压缩基础教育的年限。而且我认为中国从目前来看,短期内也不具备缩短学制的条件。
首先,学制问题是很严肃的问题,涉及到办学体制、课程大纲、教学、评价、不同级别学校的衔接和转换等等,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现在实行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633”学制,是1922年建立的,参考的主要是美国的方法。
当时提出实行12年学制,经过了很多调查、讨论和打磨,包罗蔡元培、陶行知、胡适,还有北京高师的校长陈宝泉都做了很扎实的工作。
新中国之后,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学制改革的高潮,认为学制时间太长,学生关在学校脱离社会实践的时间太多,所以大幅缩短学制,改成了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但是之后又改回来,恢复了12年学制。
80年代也有过缩短学制的风潮,那时的标语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但也没有成功。
所以到现在,12年学制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上百年的时间了。
这里面“633”是主流,有的地方也会有别的的分段方法,比如像黑龙江一些地方是“543”分段,就是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上海一些地方把小学六年级放在初中,其实也是543分段。
但分段虽然不同,基础教育的整体长度照旧12年,9年义务教育。
如果要从整体上压缩基础教育的年限,必须要有非常严肃的研究做基础,不可能突如其来。
之前教育部在回复代表和委员的建议的时候,就说:
“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学制是经过多次变革、长期实践验证、科学研究和国际比较等逐步形成的,并由国家法律和政策加以确定,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本适应。 目前还不具备缩短学制和将普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
其次,十二年学制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
1922年提出十二年学制的时候,就有一个和以往不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学者关注的主要是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全世界199个样本国家,学制从10年到14年不等,但其中,10年学制的只有10所,仅占5%,实行12年学制和13年学制的学校约占77%。
更没有像传言中的9年学制的。
虽然说,有的孩子是可能用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学校知识的学习,像浙江大学和浙江省教育厅曾经合作做了一个“高二生直升大学”的实验,从杭高、杭二中、学军中学和浙大附中分别挑出了10个学生,直接进入浙大学习,发现他们学的
而且,学校承载的责任,还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给孩子时间、空间,完成人格、性格的成长。
基础教育需要的是慢下来,而不是快起来。
第三,缩短学制,和国家正在进行的“双减”政策是相冲突的。
有一个观点说现在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太重了,初三、高三一整年都在刷题备考,不如缩短学制,给孩子减负。
但实际上,就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的,在高考评价体系不改变的情况下,如果贸然缩短学制,一个是学习任务会被压缩:初三剪掉了,那初二就会被当成是复习年;高三砍掉,高二就会用来复习。
网上有个语文老师说,这相称于让学校直接放弃教育,进入考试备战,那么就不是减负,而是增负了。
而且,这必然会引发迹长很大的焦虑情绪,引发更大的内卷,这显然和国家目前进行的双减政策是相冲突的。
第四,解决制造业劳动力缺口,不能依靠缩短学制,我国目前的就业岗位也无法承接。
要解决制造业劳动力的缺口,靠的不是缩短学制,把年轻人赶到社会上。
我们缺的不是“人”(这从400万的外卖骑手就能看出来),而是愿意去制造业的人,和有足够技术的人。这都只能依靠发展职业教育和提升制造业来解决。
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就业压力还很大,当初大学扩招,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像法国、瑞典这些失业率高的国家,中学毕业生失业之后,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国、瑞典都将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归并,建立综合中学,把三年制高中延长成了四年制。
所以,在咱们的教育改革、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之前,压缩学制可能会引发很多新的问题。
那从目前来看,学制的探索有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现在教育界探讨比较多的,有3个方向。
一个是可以让不同地方探索不同的学段分别,比如是6年小学3年初中,照旧5年小学4年初中。有很多人认为初中增加一年,可以缓解初中的学业压力;
第二是推广弹性学制,允许学有余力的孩子跳级或者提前毕业;
第三种声音是支持九年一贯制或者十二年一贯制,减少孩子的升学压力,也能节省出一到两年的备考时间,把这些时间分给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等等更有意义的内容,让孩子能更从容的去学习、去运动、去探索,去成长和成熟。
你支持什么观点呢?
*参考资料:《三十五国教育发展》,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亚洲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学制比较》
《中国学制现代化历程及启示》
谢谢你关注帝呱呱星球,这里有传说中的海淀、顺义妈妈。因为地域和工作的缘故原由,我们得以接触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育儿理念,希望和你分享鸡娃时代里不一样的育儿新认知、帝都新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