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看到一条微博热搜#女子结业9年抠出两套房#,一名南京女子在节目里分享自己的省钱秘笈。
工资90%都存下来;
午餐平均5元、10元;
一年买衣服不凌驾100元;
大部分衣服都是捡朋友穿过的,自己只买内衣裤;
日用品基本都靠薅羊毛,不放过任何一个抽奖。
这条新闻下面留言非常多,不少都是质疑这样的生活方式,甚至骂她的。人觉得她是守财奴,一辈子就抱着两套房子“死”去了,价值观扭曲。
但其实看完完整的视频后就会找到原因。
从小她的母亲就一直在和她强调赚钱的困难,童年想要的玩具几乎很难过到满足。母亲给她零花钱都会丢在地上让她捡起来,为的也是强调赚钱不易。
因此,她从自立后就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有一套房。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房子对她来说,是疗愈童年匮乏感和不安全感的港湾。
所以,看完这个节目,我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评判。
每个人的价值观可以不同,可以不同意,但完全可以选择恭敬,三观这件事(除了违法乱纪)本身就没有绝对标准。
只不过,这个视频让我更加深刻意识到,我们父母童年的养育模式是孩子将来的人生底色。
价值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财商启蒙。
而财商不该只是教会孩子认识货币,或者一味地省钱,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做选择,如何和钱做朋友,如何让钱成为我们变得更加自由的工具。
今天就想来聊聊财商这件事。
1
区分“必要”和“想要”
开始时间:2岁+,或者从孩子开始提买东西的需求后就可以开始
这是我的第一条款项观:财商绝对不是压抑自己什么都不买,但必要学会区分“需求”和“欲望”。
需求是我们一定必要的东西,没有它们也许我们就无法生存;而欲望是那些有了会挺好,但不是必需的。
照顾好自己“需求”之后再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有了这个意识后,我和小D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引入““我必要”(需求)和“我想要”(欲望)的区别。
我们必要米饭,不然我们就会挨饿
我们有时想要冰淇淋,但即使没有我们也不会挨饿生病
面对我们喜爱的东西,更要帮助区分需求和欲望
我必要床,由于没有床我们就无法休息,就会不舒服
我也必要甜甜圈,不然我会饿
那甜甜圈是我们每天都必要吃的吗?
嗯。。。好像不是
什么才是我们每天必要吃的,让我们不饿的呢?
米饭、面条、牛奶
那你是必要甜甜圈照旧想要甜甜圈呢?
嗯,想要
当然,这并不会100%那么精确,毕竟人都不是理性的动物。
比如我到如今还觉得买鞋子和包是我的需求,经常很累的时候买一个,真的立马满血复活了(捂脸)。
孩子也是如此,所以讨论这些,不是非要把“标准答案”去强加孩子,而是开启这样的思考和对话。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己会慢慢调试,找到合适她的款项观。
2
与“欲望”共舞
开始时间:3岁+,或者孩子掌握“必要”和“想要”概念后
每个人都是受欲望驱使的,大家不要害怕有欲望,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有了欲望,才有了不断进步的动力。
如果每个人都安于需求,那么发展就会停滞。但人必须学会和“欲望”共舞,而不是被欲望控制,这是我的第二条款项观。
我从工作后就爱买,最夸张的时候真的是“月光”,而要知道我06年的月薪已经差不多接近一万了。
后来,我学会了一件事,就是开始把每个月的工资进行规划,这是我第一任职场老板分享给我的。
分成三份:第一份是消费,应对日常的需求;第二份是储蓄;第三份是做慈善,大家可以自行调整比例。
面对自己的欲望,超出需求的那些东西,就可以进入愿望清单。
比如我想买一双鞋,那么我就从每个月的消费那里强制性地节省一笔钱,三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以后就能获得那双鞋。
这个方法对我很受益,一方面我没有完全不顾或者压抑自己的欲望,但同时也不再“入不敷出”了;另一方面我开始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很多太随意花掉的小钱。
我们的孩子都还太小,并没有太多可支配的零花钱。但是“愿望清单”这个概念是可以借鉴的。
我个人是不主张打压孩子的欲望,尤其不要把自己不想花钱,变相包装成“为了孩子”好来打压,比如:
你这个孩子怎么出门总要买东西?
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的,你怎么不知道体谅呢?
从小那么爱买,长大后肯定是个败家精!
本来只是“买”这件事,却上升到了“孩子”这个人,这些评价看似为了孩子好,但却无疑在孩子心里敲开了一个洞,那是匮乏感的“空洞”。
当然我也不建议大家无休止地,甚至超出消费水平地去满足孩子。其实,每一次孩子的开口想要,都能看成一次成长机会,学会怎么和欲望相处。
金额小的东西,可买可不买的,可以和孩子说,我们先拍下来,等待会逛完了一圈,我们把所有喜欢的都看一遍,选一样;
有一些超出预算的“大件”,那么和孩子制定到愿望清单里,告诉孩子,下一个节日或者生日,如果还喜欢就去买回来。
(提前说,孩子也许会因此哭闹,但这个的处理方式和我们管教引导孩子的任何方式都是一样的,刚强原则,共情安抚,事后复盘。
如果你因此而想想算了,就买吧。那么你就必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款项观到底是什么?育儿的原则其实就是我们三观的表现,不必要和我一样,但必要时刻明确一致。)。
制定愿望清单的过程,一方面让孩子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现状,并不是所有东西他想要的都能立刻等到,这对孩子成长有益。
也给了孩子一个方法学会控制激动,有时过几天再去看这个愿望清单,也许就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想要了。
3
效用的边际作用
开始时间:4岁+
这是我的第三条款项观。
“效用”是微观经济学的概念,意思是消费者对于服务或者商品的消费的相对满意值。
我知道概念比较抽象,我来和大家解释一下。
我前几年非常热衷于双十一,几乎要连着好几天熬夜,看活动计算折扣。有时为了凑单,还总是去买一些我以为“也许我会用到,但其实用不到”的东西。
我们以为自己“赚到”了,但熬夜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真正少花钱并没有成正比,而且还买了更多不是必需的东西,反而是额外付出,这就是效用很低。
但人的本性都是爱占便宜的啊,这是我深刻认识到的,所以觉得更应该从小让小D有这个概念。
我们曾经去吃汉堡,我和她已经决定了买两份套餐,结账时收银员说,如今这个汉堡,第二份半价,问我们要不要来一份。
有优惠肯定要来啊,但后来我们两个人为了吃下那个额外的汉堡,都吃撑了。本来很愉悦的一顿饭,期盼很久的快餐,也变得不好吃了。
我后来就和小D开始了这样的对话
我本来好喜欢吃这个汉堡的,我们也等待了很久,为什么今天吃完一点都不开心,反而觉得很不舒服呢?
我们吃太多了,你看我们的肚子。
嗯?不是越多越好的吗?
这句话说出,小D沉默了,我意识到她的小脑瓜在思考了。等了一会,我告诉了她我的答案:
当我们拥有了超出我们必要的东西后,这个东西就是负担,而不是快乐了。
比如,吃一个汉堡刚刚好,我们就会很开心,但为了优惠再去买一个汉堡拼命吃下去,我们都会不舒服。
再比如,有两个娃娃,你会很开心。但如果有一屋子娃娃,你就不会开心了,我们都会犯愁,娃娃住了我们屋子,我们住哪里啊?
拥有“效用”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更全面地评估,什么才是真正“赚到了”。
4
钱的时间价值
开始时间:5岁+
这是我的第四条款项观,钱的价值不只是此刻纸面上的价值,它是和时间相结合的,比如投资,就是拿如今的价值去买将来的收益。
同样的,对于孩子来说,还涉及不到这么深,但有一点必要让孩子理解,钱不只是当下的货币价值,而是用钱换来的价值。
举个例子,我们家之前入手了一台智能拖地机。那天东西到了后,我就和先生在嘟囔,这个小玩意没想到这么贵啊?
小D听到后就凑过来问,这个很贵啊,那是不是不划算啊?
我们立马觉得这是个“可教育机会”。先生拿了手机里的计算器和小D说:
这个拖地机4000元,单看价格真的好贵啊,4000人民币,我们可以买好几周的菜了。
但我们想一想,拖地机如果每天给我们家扫地一次,根据质量预估,至少可以使用3年。
我们算一算,每天的耗费是多少?一天才3元多,这么看是不是很划算呢?
我在旁边又进一步补充道,
你再想想,从前妈妈总是在你必要我的时候和你说,妈妈要先把屋子扫一下。
如今由于有了拖地机,妈妈就有了时间可以和你一起玩,或者休息一下。这么看,一天的3元钱,是不是花的很值呢?
有了这个概念后,有时小D自己也会盘算,今天妈妈允许给我买冰淇淋,这2元5毛,我是立马吃掉呢?照旧省下来回头攒到20元买个娃娃呢?
我基本不引导她这方面,由于对我来说这没有绝对对错,但我希望她可以有这样的思考。
我至今仍然是个爱买买买的人,每年都会由于完成一两个阶段性目标,而给自己买几个“心爱之物”。有的很贵,有的很特别,都是必要够一够的那些东西。
但我绝对不会认为无条件满足自己,甚至超出负荷的满足自己就是“爱自己”;也不会认为无底线压抑自己欲望的“省”,是最好的。
我至今仍然记得奶奶和我说的那句话,女孩子自己赚钱自己花,不丢脸,反而要骄傲。通过自己双手能买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那么也就能通过自己双手去过你想过的任何生活。
那么如今,当我成为母亲后,我希望和小D保持价值观的对话,希望自己的引导,也能让她长大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财商的核心是关于款项观。款项观之所以最后有个“观”,它本质上是和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联系的。
赚钱也好,花钱也好,其实最值钱的永远都是背后的认知模式。
一点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