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来问问大家,有多少人是看见封面图之后,想点进来给常爸纠错的?
其实常爸是故意把成语“良心发现”写成“凉心发现”的,估计对于常粉来说毫无难度,一眼就能识破常爸的“小心思”。
可是有些成语误用就没那么容易被发现了。比如中国足协就曾因为用错了一个成语,让人民日报都忍不住发声“批判”:
事件背景是这样的:2019年,世初赛亚洲区40强赛A组首战,中国男足国家队客场以1:2负于叙利亚队,赛后中国足协发了一条新闻,说“中国男足表现差强人意”……
同一天,人民日报发了一条关键词为“褒贬易混成语自测,看看你用对了吗?”的微博,第一条就点明:差强人意,是大体使人满意,不是不能使人满意!并建议“用错的同学默默转发学习”。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从那以后足协被群嘲的切入点又多了一个。
别看成语简单,就四个字,但是因为望文生义和想当然,那些年犯的错误可是比比皆是。我一个同事就自告奋勇,信手拈来了几个她闺女的“杰作”。
娃说:“天涯海角”不就是海南岛上的一块大石头吗,那山崖的“崖”哪儿错了?
娃又说:“弃而不舍”这个词儿不就是坚持的意思吗?因为舍不得扔所以坚持……
笑(哭)过之后,老父母亲们交流起来都说,如今孩子所处的这个语言环境,网络语言极(良)大(莠)丰(不)富(齐),你都不知道他们每天都在接触什么新鲜词儿!咱一方面感叹着自己大概真的落伍了,一方面还纠结着,由着这样下去,也真的不行啊!
还是这个六年级的小姑娘,她说最近班里超级流行四个字四个字地说话:
这样耳濡目染下来,成语能学成个啥样子还真是让人:不!敢!想!
你可别以为小朋友只是随便玩个谐音梗罢了,实际上,由于成语来源于古文,在读音、字形、字义上本就有很多与现代汉语不同,容易读错、写错、理解错的地方,再加上孩子们这种混乱的认知,真是不知道咱们老祖宗传了千年的成语到他们这一代会给传成个什么样子!
尤其是在大语文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对于成语的考察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更考察的是学生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常爸随便翻阅了一下去年北京的中考试卷,发现对于成语的考察真是细致入微:
试卷一开篇的基础运用题,关于“中国水周”的标题里,实际考察的是考生对于“源远流长”“开源节流”“源源不断”和“细水长流”四个词语的理解。只有了解这四个词语的具体释义及各自的应用场景,再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才能做出正确回答:
(2020年北京中考试题)
而同一张试卷,第二部分的古诗文考察项,文言文阅读的第一个选择题,也在考察成语。相对于现代文对于词语意思的考察,古文考察更为深入,需要孩子对成语里的重点字也有深刻的理解:
(2020年北京中考试题)
试想一下,这样的考试中,如果咱们孩子的成语学习都是上网追潮图个乐,或者望文生义想当然,那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其实不仅仅是在中高考这样的考试中,成语会以不同的考核角度出如今卷面上,就算是在小学的考试中,成语的考核方式也远远不止是填写成语释义与纠正成语中的错别字这么简单:
这不,前几天,还有团队小伙伴拿来小升初的语文练习题,对于成语的考察甚至刁钻到了考察成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果没有深入理解,就算翻遍语文书,大概都找不到答案!
还有关于考察成语背后的典故与实际应用的考察也是层出不穷: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成语考察正向着更精细方向转型:对重要成语的精准理解与运用。
那么问题来了:
学校除了在考试期间可能会涉及一些成语专项练习之外,在课内对于成语的讲解十分随机,大概率就是课文中出现了就捎带着讲一讲,平时的练习大都还停留在成语接龙以及背一背AABB、ABAB式成语模式,这样的学习,又怎能应付未来的考试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别看成语只由四字组成,其实其构词的奥妙、内涵的丰富以及寓意的广泛都不容忽视。
今天常爸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成语学习的小心得吧,希望也能够帮助到对孩子成语学(考)习(试)有点不知其门而入的老父母亲们。
常爸认为,学习成语的关键在于:追本溯源。
老粉们都知道,在孩子识字发蒙方面,常爸最为推崇的是字源识字法,通过追溯汉字的形成及演变,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字形、字义以及在语言和书面表达上正确运用汉字。
在成语的学习上,追本溯源一样适用!
成语被称为“文言文的活化石“,很多成语都出自古代经典文献典籍。了解成语的出处与背景,并找到成语字词相关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对于孩子理解与运用成语,至关重要!
首先,知道成语的出处对于理解成语的含义,意义重大。
就拿文章开头的“差强人意”来说吧,其实这个词是刘秀夸奖吴汉在战争中,总能鼓舞士气,即便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都能奋发部下的意志,大体上让人满意的意思!是个褒义词!
孩子们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如果只是枯燥乏味地照词讲词,他可能没兴趣也记不住,但是听故事可就不一样了!了解了成语的来龙去脉,对于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这些成语十分重要。
以前面说的孩子把“坚持不懈”写做”弃而不舍“为例,虽然孩子大概知道这个词语是形容坚持的,但是很显然,他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如果他知道这个成语来源于《荀子·劝学》中的“坚持不懈,金石可镂”,“锲”是不断地镂刻的意思,他还会犯把“锲”理解成“弃”这样的错误吗?!
第二、要特别注意成语中关键字:字音、字形、字义、文言文语法。
就传统的成语学习来说,我们的关注点一般是放在整个成语语义的理解和应用上,但是从现代考核的角度来看,成语中的关键“字”成为新的考核点!
1考发音
别说孩子了,即便是爸爸妈妈们,确定自己能读准所有学过的成语的读音吗?比如下面这两个成语:
一暴十寒的“暴”读什么?有多少人是读“暴”这个音的?
这个“暴”在这里正确发音是pù ,因为它是暴的通假字,是“晒”的意思。“一暴十寒”这个成语来自孟子,他说:富足的日晒一天,但是再在冰冷的地方冻十天,再好养活的植物也会死掉,以此劝诫齐王治国需持之以恒!
毛遂自荐的“遂”是读三声还是四声呢?
“遂”在这里的正确发音是四声,读 suì 。它是一个名字!这个成语来源于秦兵攻打赵国时,门客毛遂主动请求跟随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并在谈判中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最终劝得楚王出兵,后来用来借指自己推荐自己。
其实不仅仅是考试中会涉及为成语注音或者辨别成语发音。在成语里,字音和字义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读不对这个关键字的发音,就意味着没有真正弄懂这个成语的意思!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学习成语,学准每一个字的发音是起码的!
2考字形
成语来源于文言文,所以成语中字的应用就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存在着通假字的情况!如果只是想当然,就难免因无知而犯错。比如下面这两个成语:
图穷匕(),是填“现”还是“见”呢?
这里应该填“见”,是随着地图打开,匕首显露出来的意思,读作xiàn,在古文中,它是“现”的通假字!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孩子想当然地就会把“见”写成”现“而毫不自知。
重蹈()辙,是填“复"还是”覆“呢?
这里应该填”覆”,“覆”是“翻”的意思,它是窦武劝说汉桓帝不要走翻过车的老路,提示他吸取之前宦官专权的教导,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的意思。不少人会把这个“覆”写成“复”,在意义上理解为重复走道路,这其实是没有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
如果只闻其声,却不知其意,就很难避免在做成语补充填空这种标题中丢分,而在写作中因为误用而闹笑话被扣分也就在所难免了。
3考字义
除了由于“通假字”造成的音同字不同是孩子们的学习难点,需要特别去理解识记之外,成语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概念就是“古今异义”,即“字同义不同”,也是需要特别去关注的。以下面两个成语为例:
走马观花,我们都知道它用来比喻观察事物不深。但是知道它出自孟郊的诗《登科后》,写的是“连续3年科考后终于考中进士,骑在马上看花喜悦的心情”这一层含义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如果我们和孩子学习这个词语的时候能够在弄懂词义之后,再进一步地去了解字义,孩子对于”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而且,这种理解可谓是“一通百通”:将来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再碰到“走”这个字,孩子都会有意识地去辨别。
比如,真正理解了“走马观花”这个词的孩子,即便没有读过《木兰辞》,但是看到“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时候,也不会被难住啦!
通过常爸上面的讲述,相信眼尖的爸爸妈妈们一定已经看出来了,无论是追溯成语的成因,还是细抠成语中字的字形、读音以及字义,都离不开对古文的理解。
所以说,学习成语不仅仅是为孩子的现代语文阅读与写作打好基础,同时,深入地理解成语,对于孩子未来的文言文阅读,也是大有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