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园
缝纫这件事在我身上大概是有些遗传基因。往上数,太姥爷小时间是帮家里“扯布的”,到底是支个布摊还是开个布店,就不得而知了。我奶奶,秉承着“手艺在手,天下我有”的观念,同大部分中国女性一样继承了缝纫这门技术;到了我姑姑这一辈,渐渐体如今基因的传承上,大姑姑会做手工皮具,小姑姑会踩缝纫机,但她们的本职工作一个是化学教授,一个是公司财政。
对缝纫的热情最初来自对漂亮的衣服和包包的热爱,但这并不肤浅。我小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给芭比娃娃做衣服上,偷偷拆了本身的泳帽给芭比做个高叉泳衣,剪了衣服给芭比做洋装。当时从未想过,在当下,给娃娃做衣服也能成为一种职业,还是稀缺高薪。再后来,做衣服这件事在我的记忆里凭空消失了十几年。
在北京和英国的几年生活里,我结识了一些清华美院、伦敦时尚学院、圣马丁等顶级艺术学院服装设计系的同砚,她们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创意来源于世间万物”“衣服包包不需要报菜名式的拥有”“需要的是独一无二的价值”……有时间我陪他们去布料市场挑选布料,他们有时还亲自设计布料的花纹托人进行印制,有时间我看着他们将一些别人抛弃的二手衣服改造成先锋秀款……在他们的审美熏陶之下,我对那些看不懂的衣服有了更多的理解。
一位圣马丁的结业生告诉我,许多设计师都是把本身的创意设计交给制版专业的朋侪来协同完成。制版专业的朋侪会解构那些天马行空的设计草图,把他们变成漂亮的小样,再经过数十遍的调整之后,变成标准的样板图纸。打版和缝纫是一件吃经验又费时的工作,所以常看到制版缝纫的都是老师傅。我说,这听起来挺像做消息,前面有个记者做内容,后面需要一位“老”编辑二次创作和修订,两者协同配合,反复校对才成稿。当时间我就想,人的性格还真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做编辑的人如果喜好服装制作,大可能是要成为一个“老版师”的。
2012年,我买了一台台式便携缝纫机,700多块钱。其实我其时最多算是看懂了它的使用说明书。就像还没学会站的孩子,已经想跑十几公里了——扯了几百块钱的布搭在人台上,肆意飞舞我的铰剪,别人以为我是突然开窍的成衣天才,其实我在歪歪扭扭的缝制、走线、断线、搅线中不停地崩溃……
拆了,重做。拆了,重做。这才是缝纫本来的面貌。
我喜好听缝纫机“哒哒哒哒”的声音,它能让我平静,就像将我置于母亲的肚子里,混沌,但是可以听到让我慰藉的心跳声。最初的时间,尽量让本身放慢速率,走线走得稳一点,直一点,哒—哒—哒的声音会渐渐跟家里时钟的秒针同步。慢慢地,我的缝纫已经相当流畅,固然还不能到闭着眼睛跑圈的程度,但已经可以让它发出带有工业时代特色的、连贯的“哒哒”声了。
做缝纫的人通常都有个坏毛病,那就是囤布。不论贵的还是自制的,只要偶尔瞥见一块中意的花色材质,就会开始想象它变成成衣的样子,毫不犹豫就会买下。当然,做不做就是另一回事了。我进了四个布料团购群,每个群都是满额500人。团购群里多半是妈妈,从讨论的款式推测,都是做衣服给自家孩子,也有少数做预约制的娃娃服装。
最近我囤了一千多元的liberty法国布料,我问老板,你是怎样成为一个布商的?她说由于常常跟朋侪给本身的孩子做衣服,也有资源,索性本身开始卖布,结果越做越大,不过仅限于电子商务。看,她跟我太姥爷差不多是一个工种,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职业不但没消失,还发展得越来越好。
如今,我的白天依然浪费在豁亮的商务格子间,写着PPT,打着字,熟练地使用micro software。夜晚和周末,我把我的缝制大业铺开了,不过仅限做给本身和朋侪。我家的餐桌就是我的工作台,两平方米的地方,一半用来打版剪裁,一半用来放缝纫机和其他配件。吃饭的时间,才挪出一小块地方。我围着这张桌子一干就是一整天,腰酸背痛一抬头,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但布满快乐。
我对手工缝纫出的任何一件作品都带着偏爱,它独一无二,带有无法失去的光辉,属于我本身,恰是拥有机械复制时代产物无法替代的真实和艺术,更是被新时代不断鞭打的本身对过去慢生活的迷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