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发展,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冰心
作者:暖心
前几天,几个朋侪谈天时谈起了孩子。
一位妈妈说:
“我家的熊孩子一直玩手机,我气不过打了他几下,他竟然把衣架抢了摔在地下。
如今的孩子,犯了错还不听教训,居然还反抗,真是气死了。”
另一位妈妈也说:
“你那个还知道反抗,我家的每次被打,一声都不吭,只知道在那儿哭,你说他稍微跑一下兴许我的气就消了啊。”
妈妈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吐槽自己的孩子。
大家发现,“驯服”孩子都喜欢用“武力”解决,但孩子的反应却大不相同。
有的孩子会沉默不语、冷静忍受;有的孩子会因为不愿认输而奋力反抗。
可能大家都会喜欢“听话”的孩子。
但其实当孩子被教训时反抗是本能,是孩子为自己争权的“声音”。
故意理学家认为:
3岁以上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的儿童,它是发展的一段必经之路,反抗越强,未来更轻易有坚定的意志力。
因此我们教训孩子,“反抗”与“不反抗”的孩子未来的人生截然差别。
01
“不反抗”的孩子,输掉的是选择
有一位西席在教诲孩子时总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她却为教不好自己的熊孩子而苦恼。
因为孩子太淘气,她多次气得动手打自己的孩子,每次打完都很后悔。
她说:
“明知道我在气头上,却从不为自己辩解,每次他都站得挺直地等我打,也不会反抗一下,他越是一点反应都没有,我越是生气。”
为什么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
从生理学上来说,当父母教训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有极度恐惧的生理,因此出现了“冻结反应”。
此时的孩子开启了自我保护机制,会用一种“讨好”的行为直视父母的愤怒。
这类的孩子你别看他毫无反应,其实心田的恐惧和伤害被他打压到潜意识中,正在一步一步弱化自己的能量,慢慢变成一个乖孩子。
故意理咨询师说:
小时候表现得越“乖”和“懂事”的孩子,长大后生理问题越多;
小时候表现得越叛逆和越自由的孩子,长大后心智越成熟。
越是沉默的孩子,越轻易被乖顺和听话绑架,总是以顺从他人意愿而生存,不敢选择做真实的自己。
一位网友曾回想说。
他的家里条件很好,成绩也很好,一直在别人的夸赞中发展,但是他却过得不快乐。
小时候妈妈动不动就打他,只要他不听话就会遭到更严厉的处罚,只要他一反抗,会被打得更锋利。
后来他不敢违逆父母,在父母的逼迫下,他变得逆来顺受。
他开始没有了选择:
要选妈妈喜欢的衣服穿在身上;
出去玩要颠末同意;
回家晚了就会被打,还会被罚不能吃饭…
她说:“我很不喜欢这样,但是我只能听话。”
因为胆怯而没办法做出反抗,看起来乖巧懂事的她没有自我。
长大后她学会了看人脸色。
工作中总是听别人安排,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什么事都因为“害怕别人生气”就选择先妥协。
不会反抗失去的是选择为自己争取的时机,纵然是对的也会显得唯唯诺诺。
越是“不反抗”的孩子,越轻易被他人绑架而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02
爱“反抗”的孩子,赢得的是独立人格
有这样一条新闻。
一个8岁男孩被妈妈“揍”了一顿之后留了一张字条说“妈妈,我离家出走了”。
事情的起因是,那天下战书他想和姐姐一起玩,就往姐姐身上蹭,姐姐当时就不高兴了,两人就打了起来。
结果妈妈很不耐烦,就把男孩打了一顿。
男孩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
后来男孩这个事情在网上引起了关注,故意理专家对他的言行这样表明:
男孩并不是真的离家出走,只是在家里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存在着一种“报复生理”,就想用这样的方式看看父母会不会紧张自己。
可能从表面上看,男孩是叛逆的,实际上男孩是在探求自我。
孩子叛逆,是自我意识强烈爆发的表现,是打破“原我”,获得“新我”的过程。
从孩子6岁左右,他的公平意识开始觉醒,并且会强烈要求父母尊重自己,不再希望父母把自己看成孩子。
故意理学家这样表明过爱“反抗”的孩子,他的动机有三层:
第一层:他需要去认同自己的价值;
第二层:他希望摆脱控制,以一个独立的姿态呈现;
第三层:他要获得自我掌控的权利。
有想法才气拥有独立的人格,有反抗才气打破全新的自我。
有一位清华教授讲述了自己的童年。
上小学时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奖励了他一份世界地图,他回到家就开始研究。
当时他被地图上的埃及的金字塔、埃及艳后、尼罗河吸引,想着长大一定要亲眼见证这些古迹。
因为看得太入迷,把烧了一半的沐浴水烧干了,当时父亲气得不仅对他又打又骂,还把地图扔到火炉里想烧掉,他忍着疼痛将地图捡了起来,却惹怒了父亲:
“有什么好看的,我保证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去那么遥远的地方。”
他被父亲刺激到了,心里想“我一定要证明给你看”。
这件事以后,他变得很叛逆,凡事都和父亲对着干。
他偏执地认为:你不让干的事情我偏要干,我一定要比你给我设定的人生良好一百倍。
所以后来第一次出国,他绝不夷由地选择了埃及,用实际举措推翻了父亲的话。
过于严厉的教诲,会让孩子的自主欲望会受到压抑。
被压抑后的孩子会逆反,是因为引发孩子心田的自主欲望,越是反抗父母的孩子,越轻易找到自己的“出路”。
03
“反抗”是孩子发展的标志,父母不要轻易“镇压”
孩子会“反抗”,并不是一定要和父母对着干,而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利。
父母“镇压”得太锋利,反而触犯了孩子的生理界限,压抑了孩子的自主能力。
相比之下,爱反抗的孩子未来更占优势。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
他们将2-5岁儿童中挑选了100名反抗性较强的儿童和100名不怎么反抗的儿童做对比,跟踪到他们的青年发现:
反抗性较强的孩子有84名人意志比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能力和判断事物做出决策的能力。
反抗性较弱的那部分孩子只有少数的人意志比较坚强,别的的人遇事没有决策能力,不能承担责任。
“反抗”的孩子心田都是想表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事都要由着孩子来,而是要适当的“妥协”才气让孩子发展。
1)孩子不满时,学会倾听
在育儿路上,很多父母都是急性子,很多事不等孩子表明,就先是一顿打骂。
打的时候还不准孩子顶嘴和反抗,实际上这样会让孩子越变越差。
要想让孩子接纳我们,我们首先要接纳孩子。
托马斯曾说过:
积极倾听,是我们通向孩子心田的敲门砖。
他认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只需要形貌孩子提到的行为,解读他当时的情绪,表达我们的感受就好,千万不能对孩子进行任何评价和暴力。
好的沟通方式,从不会让教诲升级到暴力上,孩子反抗时,听他说比教他做更重要。
胡可曾经分享过安吉发生的一件事:
她给安吉买了一双球鞋,第二天想让儿子穿上,但是安吉不愿。
在胡可的强迫下,安吉却较起了劲,胡可都有种想打人的冲动。
后来安吉冲她吼道:“为什么我连自己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后来胡可说:“可以”。
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让孩子为自己“争辩”,纵然孩子是错误的,也让他有表达自己的时机。
2)原则问题上,让孩子自己去感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头脑,他懂得体会和感受并得出结论。
凡事不是逼迫,而是让孩子拥有“我愿意”的头脑。
教诲永久不是去控制孩子,而是选择性地让孩子自己去感受,才气扭转“对抗”的状态。
东野圭吾小时候是一个非常不爱读书的孩子。
为了让他爱上读书,妈妈给他买了很多名著,但是他却一看见书就非常讨厌。
当时妈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是他就是不愿意读书。
后来妈妈干脆放弃了。
有一天,姐姐看书看得津津有味,东野圭吾凑过去问:“这书有意思吗?”
姐姐说:当然有意思了,然后给他分享书中的趣事。
被姐姐影响的东野圭吾产生了看书的想法,一口气看完了一本书,从此就爱上了读书。
我们与其因愤怒于孩子的逆反,不如放手让他去感悟生活,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会感悟对与错,以此扭转孩子的逆反生理。
正如卢梭所说:
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服舒畅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生必须具备一种应对逆境的态度。
让他自己去感受比父母逼他去努力要轻易得多。
04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上初中的男孩因为总是和妈妈对着干,一年时间就从家里跑出了三次。
每次被找返来之后,就会有一周的时间不和妈妈说话。
看着孩子的环境越来越严重,妈妈带他去看了生理医生。
和生理医生聊了之后,男孩说:我只想听我自己的,就算知道他们是对的,我也控制不住想和他们对着干。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镇压下越想与父母“对抗”。
这样的“发声”时机,父母控制得越多,给孩子的恶性循环就越多。
好的教诲就是从争权-赋权-放权的过程。
父母学会退一步,才有可能赢得孩子的心。
冰心说过: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发展,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孩子的选择,就是他一生为自己“保驾护航”的盔甲。
我们尊重一次,孩子就能为自己活一次;让他“反抗”一次,便让他发展一次。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