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常说脾虚则百病生,或许很多人都不以为然,以为脾虚只会引起一些不痛不痒的小弊端,比方说浑身没劲、没精神、消化不良等症状。很多人会说,可是那又怎么样呢,过一段时间不就好了吗?
其实不然,站在中医的角度来讲,脾虚要远比肾虚更可怕。
中医常说“脾乃后天之本,气血为生化之源”,脾健康的话,那么我们的气血也会充足,各个器官在气血津液的濡养下,那么也会正常工作。脾就相当于原动力一样,从脾这里输出营养物质,供给各个脏器。
那么,脾虚之后,我们的身体会出现哪些异常反应呢?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脾脏若出现问题,那么势必会累及各个脏器。它会有五个阶段:
1. 脾气虚
表现:形体消瘦、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腹胀、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肢体倦怠等
治则:健脾益气
2. 脾阳虚
表现:大便溏稀或有未消化食品、腹痛、小便不利、喜温喜按、怕冷、浮肿、肢体不温等
治则:温补脾阳
3. 脾阴虚
表现:胃中嘈杂、食后腹胀、饮食减少、肌肉消瘦、大便秘结、口干舌燥等
治则:滋养脾阴,养阴和营
4. 脾不统血
表现:失眠多梦、腹胀、头昏头晕、食欲下降、气短心悸、肢体倦怠等
治则: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5. 脾气下陷
表现:头晕目眩、腹胀、腹泻、肛门重坠,少气乏力、小便浑浊等
治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以上就是脾虚的五个阶段,中医的治疗原则,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就算是脾虚,但是每个人的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因此,脾虚的患者最好是就诊治疗,以便于病情的恢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