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真实的故事:
某小学曾发生过一起一年级家长打学生的暴力案件。
事件起因,被打的男孩一高兴就会搂抱同桌的一个漂亮小女生。
小女生的家长多次找男孩家长沟通都没有效果。
女孩呢,因此开始害怕上学,她父母一怒之下找到男孩,一顿拳脚相加。
女孩家长的愤怒点在于,小男孩对自家女儿“耍流氓”。
男孩的家长却以为非常冤屈,因为他家孩子表达喜欢的方式,就是扑上去紧紧抱着对方,其实没有什么坏心思。
沟通和表达有着强盛的力量。
孩子小的时候会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
比如,伤心时就哭哭闹闹,高兴时就搂搂抱抱,做为老妈子咱们不仅可以通盘接受,还总能给予及时的响应。
但孩子慢慢长大,他进入学校,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开始独立的面对朋侪、同学、老师,他该怎么表达情绪呢?
许多家长们会提示孩子,“不要乱发脾气”,乱发脾气也没人会像家里人一样迁就你,只会让人更加讨厌你。
不要发脾气,那高兴时,怎么做?伤心时,又该怎么办呢?
许多家长都忽略了没说,这才有上面小男孩被打的极端案例。
当然,这样的极端案例究竟少见。
可生活中,许多的孩子还有这样的烦恼:
闺蜜最近就有个烦恼事,她7岁的儿子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默默地生闷气。一开始,闺蜜还去哄。可看儿子那副非暴力不互助的样子,两句话下去,她就忍不住的骂起来。结果,她越是骂,孩子越是不语言。现在她干脆采取冷处理,生闷气就让他自己待着去。气够了,这事也就揭过去了。不外,闺蜜还是有点担心:“这样处理好不好啊?”
不好是必然的!
可然后呢?
谁也不知道怎样是更好的选择。
孩子为什么会生闷气微博上有个话题投票:“你平常遇到委屈会怎么办?”
有59%的人,选择“自己憋着”。大人况且如此,孩子身上的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第一,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在权势巨子型的家庭比较常见,家长会反复告诉孩子:“小孩子别那么多事!”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我采取度低,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一边渴望,一边自我压抑,内心相互拉扯,表现在外的就是静默难言。
第二,孩子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的词汇量有限,在感到憋屈的时候,他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情绪,整个人会陷入无力感和负面情绪中走不出来。
第三,家长选择性忽略孩子的情绪“不要去管他,让他自己冷静冷静”。
有些孩子被批评了,或者需求得不到满足了,他会躲到一边生闷气,拒绝沟通,家长们以为正好趁这个机会让孩子反思一下,让他长长教训。任由孩子生闷气有什么危害负面情绪会转化成对身体的攻击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躯体化障碍”,这样的案例非常常见:
孩子被忙碌的父母忽略了,感觉很委屈,可他不会表达出来。
偶然一次,他生病了,父母很紧张、很细心的照顾他,让他找到了被爱的感觉。
这个孩子就会出现“躯体化障碍”,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装病”。
其实,孩子并没有“装病”的意识,这完全是他心理上的表达:我有话无法直接说出来,那干脆就用躯体出问题来表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负面情绪无处正确表达出来,它就转化成了对身体的攻击。
没有沟通的亲子关系会歪到变形许多成年人以为,让孩子自己冷静冷静,能避免争吵,也是给他机会自我反思一下,可实际上呢?
孩子并不会像大人一样冷静的自我反思。
孩子小小世界里的大大伤心事,大概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心病。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越琢磨越负面。
孩子的认知有限,在负面情绪下,他很少会反思自我,只会愈发的放大父母的强势、局促、淡漠等缺点,把自己放在不被爱的、弱势的受害者的位置上。
如果后续依然缺乏及时沟通,孩子就会越来越偏激。
一旦孩子得出负面的结论,亲子关系就会愈发恶劣。
有想法不说会影响孩子的社交程度之前写过几篇关于校园欺凌的文,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善表达的、没有朋侪的。
那种心里有事却说不出来的孩子,很难交到朋侪,大家会以为他很难沟通、不好相处、淡漠、脾气大。
这种孩子会给人一种感觉,被欺负了,他也不会告状,更加没人帮忙,他会更容易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没有天生就会自如表达情绪的孩子,也没有天生不爱表达、自我封闭的孩子,关键还是看家长的引导。
第一,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来,大声朗读10遍这4句话,这条就算你通过:
我们以为的小事儿,在孩子眼里都不是小事儿。
我们以为的小打骂,在孩子眼里都是大事儿!
他为这点事儿大哭,正常!
他为你批评他大哭,正常!
第二,帮助孩子辨识情绪心理学家莉莎·费德曼提出过一个“情绪粒度”的概念,即一种构建更细致的情绪体验的能力。
情绪粒度高的人,能够用丰富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绪,或是感知他人的情绪。
比如备受鼓舞、欣喜若狂,或者愤怒、恐慌、憎恶、暴躁等等。
而情绪粒度低的人,只能用很简单的几个词汇来表达,比如很好、还不错。
以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去细化情绪体验。之前分享过给情绪命名,其实可以做的更细化一些:
亲手养大的小鸭子死了,你很伤心。邻居家的小鸟飞走了,你很遗憾。楼下的好朋侪搬家了,你很失落。孩子对情绪认识的越细致,他的情绪粒度越高,辨认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也会越高。
第三,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
幼儿园里,一个小女孩突然哭了,老师问她怎么了。她清晰而明确的回答:
“我也干了活儿,但是你表扬了别人,没有表扬我,我心里很难受!”
老师对她进行了表扬,女孩立刻开心了。
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具体需求:
“你下次第一个表扬我行吗?以后我会表现更好。”
老师满口答应下来。
小女孩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我也不想哭,只有逼得没有办法的时候,我才哭。今天就是心里难受……”
小女孩这波操纵可谓表达情绪的典型示范!
那么,家长在家怎么引导呢?
我总结了一个“问题+影响+需求”三步走法则,用起来很有效。
给大家举个例子。
前几天,大宝玩乐高,有一块怎么也安不上,气得她边扔边大哭。
我走过去问:“你告诉妈妈你遇到了什么问题?”(问题)
她说,这块积木太紧了,安不上。
我问:“安不上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吗?”(影响)
她说安不上这一块,剩下的也没办法安了。
我接着问:“那有什么办法能够办理这个问题呢?”(引导需求)
她正在挑战失败的气头上,赌气说,不知道!
我继续引导:“如果有人来帮你可以吗?”
她冷静点了,点点头。
我继续问:“那你要怎么说?”
她深呼吸一口,抬头对我说:“妈妈,你帮我安一下这一块。”
我说行,你能不能够把刚刚对我说的话连起来说一遍?我马上给你安。
她说:“妈妈,这块积木太紧了,我安不上,这样我就没有办法继续搭了,你能给我安一下吗?”
你多带孩子做这样的训练,她就不会一遇到问题就只会哭,或者干脆憋在心里。
我们生气的原因,永远都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一个。
我们经常是陷在负面情绪里,却早就忘了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
有事表达出来,情绪也就消失了80%。找到原因,找到办理方案,情绪立刻就会完全消散。
问题+影响+需求这三步就是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冷静下来,从情绪化表达转化为理智化表达。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亲子》杂志介绍
国家新闻出版署推荐的全国良好少儿期刊20年品质包管
亲子杂志社官方抖音号
[img=100%,149]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SibPwGVIHQtekJ~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8488322&x-signature=F%2FWSVnWAfgQsEMvFNXwfDaqKpJo%3D[/img]
来源:CC爸妈编辑:邓珊珊考核:李 姗、曾 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