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67|回复: 0

亟待整治!“毒绘本”侵蚀儿童身心健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3 22:31:48|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曝光了一系列的儿童绘本读物,这些不合格的儿童读物将会引导孩子往不准确的地方发展,人民日报也猛烈谴责了这种为了利益而不顾我国儿童健康的行为。随着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日趋重视,阅读教育越来越受年轻一代父母的推许,自然而然,早期教育的绘本成为不可或缺的育儿读物。
一、“毒绘本”的几种类型
一是印刷原料带毒。例如绘本采用的印刷颜料、油墨中“甲醛”超标,造成书本带毒,危害儿童健康。
二是劣质盗版存在。例如不少绘本盗版存在错页、错字、漏印、细节缺失等题目,影响儿童认知。
三是绘本内容恶俗。例如宣扬自杀,《人民日报》曾发表多篇文章,谴责低俗儿童读物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的巨大危害。
四是内容同质严重。例如不少儿童绘本存在不符合当下儿童发展的内容,如二十四孝等,依然占据一席之地。
二、原因分析
一是盗版有利可图,奸商利益熏心。正版书对于印刷的油墨、纸张有着严酷的标准,尤其是面对孩子的绘本,出版社对印刷的选择更是慎之又慎。但是盗版制作利润高,盗版商通常为节约成本,采用劣质纸张、油墨,除了铅含量超标,有些绘本还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少部分家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这些书本,给儿童带来的严重安全隐患,在触碰绘本引发不适,甚至是有可能直接将有害物质吃进了嘴里,造成过敏甚至更严重的状况发生。
二是出版门槛太低,水平参差不齐。据有关媒体公开报道,目前天下580多家出版社,90%以上的出版社都在从事少儿图书出版,同质化非常厉害,很多出版社缺乏创作研发队伍,有些随意请些大学生就改编名著,由于对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认识不足,对幼儿心理和幼儿生活场景把握不到位,是造成儿童绘本中出现不适合幼儿阅读的情节。
三是行业监管缺位,机制尚未形成。儿童绘本出现“儿童不宜”的背后是市场无序竞争,缺乏规范的表现。一些行业从业人员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出位,往往刻意求新求异,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导致部分童书出版误入歧途。由此可见,出版市场的准入门槛不高,内容审查把关不严的题目日渐凸显,行业良性健康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监管难度加大,惩罚力度不够。制假售假、侵权盗版,举证难度极大。盗版制假窝点存在流窜作案,加之线上交易等原因,制假销售危害甚广,普通消费者维权成本包罗时间成本、程序成本等,真伪鉴定标准的缺失令消费者拿不到证据,且交易双方通常异地,举证难度极大。别的,销售制假入刑门槛较高,缺乏约束。
三、基层建议:
一是增强典型案例查处,推动专项整治。结合“扫黄打非”专项行动,采取专项行动整治的模式,进一步摸清这类书籍的发行来源,并给予坚决打击。同时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深化校园管理,发动公众参与监督,畅通渠道,接受投诉举报,让粗制滥造的出版物受到应有惩罚。
二是设好市场准入底线,严酷把关审查。要求出版社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引导他们了解“毒绘本”“题目童书”流入市场的严重性,从而进行更严酷的审查工作。建立行业性的规范组织,例如设立儿童读物行业审查委员会,引导出版社增强自律,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让出版社摒弃“小儿科”思维,提供更多优秀读物。
三是建立童书分级制度,规范行业发展。建立童书分级阅读制度,细化童书内容标准,完善少儿图书馆、儿童教育专家学者、家长参与童书审查机制。文化出版部门要继承加大对童书市场监管,及时下架“儿童不宜”童书,依法处罚出版机构,倒逼出版机构树立责恣意识,自觉抵抗出版儿童“毒物”。
四是低落制假入刑门槛,提高法定刑罚。“毒绘本”“题目童书”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对家庭、社会危害巨大,建议立法部门适当提高该方面的惩处力度,对知识产权保护给予进一步重视,从法律的层面增强行业监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做到“零容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