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记者曹政锋(通讯员:左刚)
端午节立刻就要到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那么端中午节应该如何保健呢?我们专访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副主任中医师左刚,请他给我们支支招儿。
左刚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谓五月五日也。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岁时广记》记载:“五月月朔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一直都有吃粽子、佩香囊、摆菖蒲的习俗……这些沿袭千百年的传统与中医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暗藏不少养生玄机。他建议各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养生保健。
糯米粽子:补中益气、养胃清火
提起端午就离不开粽子,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其营养丰富,具有补中益气、养胃健脾等功效。《本草经疏》记载:“糯米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补,则中自温,大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充则身自多热。”
包裹粽子多用竹叶或苇叶。竹叶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止惊悸、退虚热的作用;苇叶有清热解毒、凉血通淋之功效。每年端午节后的气候较为炎热,上火、中暑等现象较易发生,此时用竹叶和苇叶包裹着糯米做出来的粽子,也可以在健脾益气的同时起到解暑除烦的结果。
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所以粽子固然味美但不宜多食,吃粽子同时也应搭配蔬菜、水果,来帮助肠胃蠕动。
饮雄黄酒:解毒杀虫
各地都有在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清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雄黄作为药材一般是外用,可杀虫解毒,常用于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等。因雄黄有毒所以不能纯饮,可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千万不可自行添加饮用。
挂香囊:散风驱寒、理气通窍
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在古代用“香”治病的例子触目皆是。比如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部疾病。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也有佩“绎囊”,“避疫气,令人不染”的记载。中医药理指出,芳香药通过肌肤、穴位、经络等途径“渗入”人体,起到开泄腠理、活血化瘀、宣畅肺卫、平衡阴阳的作用。到了现代,佩戴香囊防病,已经逐渐成为养生保健的“绿色疗法”之一。
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需要注意的是,香囊中的药物有通窍的作用,孕妇要慎用。若香囊接触皮肤处出现红疹、瘙痒等现象,请立即取下香囊挂于空气流通处。日常使用中保持香囊的干燥,注意防水、防潮。
端午三友:艾草、菖蒲和大蒜
每年端午节都有煮食新蒜头、在门楣或大堂中悬插艾草和菖蒲的习俗。《神农本草经》中提到,艾草为上品药,其药性味甘平,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能补中益气。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且燃烧后产生的火力均匀、持久,可以或许渗出皮肤直达病灶,被称为“纯阳之火”。中医更是将艾灸应用于临床诸多虚寒、疼痛类疾病的治疗,正所谓“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足以看出自古艾灸在中医养生中的地位。菖蒲味辛、苦,性温,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除湿杀虫的作用。大蒜即是食材也是一味中药,生蒜能杀毒灭菌,熟蒜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
除上述几种常见习俗外,还有赛龙舟、吃咸鸭蛋等其他活动,端午节正值农历“毒五月”,气候会比较湿热,容易滋生蚊虫,各种病原微生物也大量繁殖。所以还需注意:
适量运动:龙舟竞渡、水中抢鸭都是端午节的盛况,体育娱乐活动是重要内容,适度运动出汗,对机体大有好处的。但在酷热夏季,也要注意防暑避虫。
清心轻食:夏日多湿多热,阳气较足。此时神宜安、心宜静。心底清凉,没有过多杂念,行为就会不急不躁。宜夜卧早起,中午安排肯定的就寝时间,以充沛精力,加强体力。饮食要清淡,不要过食粽子等难消化食物,注意营养均衡。
现在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一个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一个个习俗都印证着古人的智慧,它泉源于生活也回归到生活,时刻提示着我们健康的重要性。端中午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正如中医所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可利用大自然充盛的阳气来调养体内的正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端为端正,午为正中,人是天地之中、五行之端,人与自然的调和、平衡,才是端午节的原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