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04|回复: 0

[城事杂谈] 这迷宫太深了!《无名》细思极恐的11个细节增补+勘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 23:16:33|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刷上头、二刷扒细节、三刷还有惊喜。
第三次看《无名》是带朋友去的,看完朋友也有点云里雾里,我在一旁又解释了半天,差点把我也绕进去……


上回二刷之后的那篇文章写得着急,文中不免有些错误,以及未能涉及到的地方,虽说后来也有修订,但被给以前看过的朋友传递错误的信息,干脆再写一篇,也算查缺补漏+细节勘误,并增添了一些供解读的细节。
上海情报站
感谢热心网友的指正,俺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电影中何先生、叶某、陈小姐所属的地下党机构,不是中央特科。因为这个机构在1935年已经解散了,给各位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万分抱歉。
(都赖电影故事简介,上面就写得“特科”,俺也就按照特科那么写了,甩1/3的锅)


与其说是解散,倒不如说是改组。
从中共情报机构历史沿革上来看,部门职能不变,只是经历了不同时期。比如特科存在的8年时间里,就经历了三个阶段:成立起—31年4月的稳固发展阶段;31年5月—33年1月改组政治保卫局时期,33年2月—35年9月撤离上海时期。
★1935年11月,赤军长征到达陕北,国家政治保卫局改组为西北政治保卫局,并在两年后改称陕甘宁边区保安处。
★1937年12月,中央保卫委员会和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先后成立,并在次年8月三个机构合并组成中央社会部,对内称“中央情报部”,对外仍是用“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这就是抗战时期情报部门的正式机构。


电影中地下党的机构,应该是中央社会部上海情报站。大概哪个机构都行,反正不能叫做中央特科了。
PS,我国情报机构演变大概:中央特科-政治保卫局-中央社会部-政务院情报总署—军委联络部—中央观察部(军委总情报部)-总参情报部—中央观察部—国家安全部。
PSS,电影中,张先生(黄磊)供出自己的同事,说自己的领导“姓李”,该人物在电影里并没有出现。这个“李姓”的神秘人物,究竟是历史上我们那位更胜戴笠一筹的“特工之王”,照旧其他人或电影原创,那就不得而知了。


江小姐的原型
《无名》的故事为原创,上一篇文章除了台词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外,对于电影中几位主要角色,俺刻意回避了可能存在的历史原型。因为担心一点,过多涉及到历史和真实人物,会对电影乃至角色和演员,造成一些不太好的影响,比如春节档同期大片,不就是这样嘛。
但映后多日,已经有很多网友都在说了,貌似没什么牛鬼蛇神出来嘚瑟,简朴提一下也无妨。


比如江小姐的(江疏影)的历史原型,就是郑苹如小姐。也是《色戒》里王佳芝的原型。二者的设定多像啊。
郑苹如,中统情报人员,中日混血儿,父亲郑英伯,早年留学于日本法政大学,后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运动。在此期间,结识了日本望族之女——木村花子女士。花子女士怜悯在日本的中国革命者,经常为革命党人传递信息,两人结婚之后,木村花子改名为郑华君,育有二子三女,郑苹如是次女。
郑华君女士固然是日本人,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犯,子女们受了父母影响,也投入到抗日的队伍中。由于父亲一直都与国民党有政交往来,郑小姐也响应号召加入中统成为一名特工,并依赖母亲的关系经常出入日本人的社交场所,跟很多日本上层人士有过交集,获取了大量情报。


另一个佐证是电影里江小姐母亲给她的点心,盒子用的是日式的風呂敷,也是暗示该角色的出处。所以森大佐觉得可以把她留下来。
1940年,郑小姐是在刺杀大鹏原型(之一)丁默邨未成后被捕,跟电影中森大佐劝何先生留下江小姐类似,其时包括日本方面,乃至汪伪政府,考虑到其家庭背景和日本血统,确实打算留下郑苹如。但是76号另一位头目李士群瞒着丁默邨,下令杀害了她。郑苹如被枪决年仅23岁。
郑苹如牺牲,父亲悲伤过度,两年后就抑郁而终(曾经拒绝出任伪职);她的哥哥郑海澄,在1944年的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他们一家,可谓满门忠烈。


而电影《无名》中,江小姐则被何先生私下释放,如此设定就有点昆汀《好莱坞往事》结尾的感觉了,一抹情怀。
审讯江小姐的时间
我真是服了程耳的叙事了,把时间线索搞得碎碎的,有的地方用字幕标识时间,相对还好,有的地方把时间暗示隐藏在台词和道具里,这就需要琢磨了。
比如,何先生审讯江小姐的时间,电影中与何先生在41年审问国民党某高官是那段情节是先后顺序,险些首尾相连,且受到历史原型郑苹如的影响,我以为这个审讯时间也大概是41年前后。


效果……这还不是我从电影里看到的,而是从剧照里察觉出的信息,就是江小姐交给何先生那份《日本在华人员名录》,信笺上的时间,写得是“昭和十九年四月”,就是1944年4月。
所以,何先生得到这份《名录》半年之后,汪精卫就嗝屁了,唐部长才去代表国民党跟日本人谈判,江小姐的奉送最终发挥了作用,让何先生发现了近卫内阁的儿子“公爵”的身份,最终行刺并搅黄谈判。
其实没察觉信封上的时间不影响理解剧情,但但耳却把这几段审问戏,都放在了电影开场,41年和44年的审问首尾相连,且何先生都操着同一种话术。如果能get这处情节的时间段,就能体会到其中的讽刺意味了。


开场,是1945年何先生问话张先生的那场戏,问张为什么“弃暗投明”,答复曰说是盼望和平。梁一撇嘴:这话不是真心的,你这是在背书。这个情节看似没啥太大的意图。
之后的情节,却回到了1941年何先生的第一次审讯,字字玑珠的阐明了汪伪的观点,“我们是在创造和平……”顺便让人感受一下梁先生的演技。
这段过后,是1944年何先生第二次审讯,面对江小姐,何先生照旧这番话,一字不差。这时候我们才明白,原来你以为他给对方掏心窝子,实际上特务审讯都是背课文啊?莫大的讽刺。


而且江小姐不耐烦地打断了何先生的背书。我们再轻微联想一下,也能明白,1945年何先生也依样画葫芦的打断了张先生的“背书”,言下之意,您甭给我说这个,都是过来人,你这套我也熟,因为我经常背……
这三段情节间隔四年,导演就是刻意将其剪辑在一起,造成观众在情节影象点的思维串联,从而到达为故事、为主题服务的目的。
水井里的死鬼
公爵他们那支找水小分队,发现水井里有四具死亡的日本士兵,这四位究竟是怎么死的,哪儿来的,众口纷纭。


死亡原因肯定是被杀,搞这项壮举的究竟是谁未知,但结合抗战史料,无论是军统特务照旧游击队,搞这种简直家常便饭。而且片中也展示了方小姐(张婧仪)也与自己的伙伴们从事暗杀运动,报纸上也记载了有失落的日本军人(但应该是指方小姐他们杀掉的人)。
而这四个日本兵究竟是谁呢?我看有人分析说是叶某在雨夜击倒的那几位,这是不对的。
一方面叶某那几下纯属泄愤,应该打不死人,叶某又不是钢铁侠。另一方面,时间也对不上,因为按照正序时间,叶某打人是在发现尸体之后,公爵已经被杀,森大佐都开始抨击举措了。所以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这样,叶某岂不是要为中国劳工的死,背一部分锅?
这四位真正的身份,大概率眼镜(官方称谓是王队长)在吃早点时,跟叶某报告的送行会上吉川的故事,就是在南京把金铺老板一家四口全部杀害之后并将尸体扔到井里的日本兵。
他们杀了四个人,这边死了四个人,也是在井里,这是“对仗”,也是因果报应,暗示着侵犯者终将被制裁,也非常有可能就是其时行凶的四个侵犯者(可见吉川最后也没能回去日本,而是当了死鬼)
这也是俺的猜测,但几率很大。


《无名》里涉及到了很多死亡。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包括何先生杀死叛徒,叶某杀掉森大佐,乃至日军突袭某地下情报站,这属于战役的双方行为,但别把枪口对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电影里但凡这样做的,都没有好下场……
比如开飞机轰炸广州那几位,掉海里了;杀掉老板一家的吉川等四人,让人杀了扔井里了;坑杀中国劳工的找水小分队,全被消灭在沙滩上了。全部对中国老百姓下手的侵犯者,都是如此结局,而且都与“水”有关。
日本民俗里,尸身近水,主凶,无法投胎……这叫恶有恶报。


叶某打伤的人+领带
叶某暴走之后,次日眼镜埋怨他“发神经”,直言“打伤一个日本人”。可明明叶某一对多全部KO,为什么只说打伤一人?
很简朴,因为其他几位不是日本人。


从礼服上就能看出来,最初上前“找打”那几个倒霉蛋,穿的是伪军礼服(应该是皇协军?),只有最后那个跑来参战的,斜跨武装带,是个日本军人,最后被叶某怼墙上了,能看到领章,貌似照旧个尉官。
所以眼镜才说“打伤一个”,其他几个不算人。
之后叶某去捉拿何先生的过程,前期有个更换领带的情节设定。角色这个举止,是在测试领带是否坚固。
因为之后两人的缠斗中,何先生有个动作是拽着叶某的领带,把他摔到了下一层的楼梯上。假如领带不坚固的话,叶某可能就会掉到一楼去了。那可就真的起不来了……


所以两人之前应该套好招了,把“假戏”做得真一些。所以叶某出发前测试了一下领带是否坚固,从而换了一条。
这不是我解读出来的,而是导演自己说的哦!
唐部长为什么放走何先生?
唐部长(大鹏),我认为是全片中最为“夺目”的人,当然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


根据电影的时间设定,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找后路”,唐部长其时已经暗中投靠重庆国民党。当叛变的张先生向唐部长投诚的时候,电话里唐部长说“我记得你的声音”,暗示了唐部长跟我党也有过联系(结合唐部长的历史原型判断,他起初就是共产党)。
在唐部长最后与森大佐的谈话中得知,唐部长一早就知道表哥其实是共产党。期间大佐为了试探何先生而故意提议让何先生去与张先生讨论。对此,知道表哥真实身份的唐部长并未阻止。
因为他知道张先生要出卖的人里面有何先生的老婆陈小姐,此刻,何先生于公于私都会选择诛杀叛徒张先生,身份袒露已成定局。
唐部长也揣测森大佐大概率会碍于自己的身份不会直接出手抓捕何先生。而是肯定会派“他的人”叶某去抓捕何先生。


这是唐部长的绝妙布局。
★如果何先生被杀,共产党会把这笔账算到日本人身上,唐部长则可以明面升职叶某代替何先生当主任、暗地里向国民党邀功,说除掉共D卧底是我安排的。
★如果叶某被杀,自己则可以向国民党报告叶某是大佐安排在自己身边的人,把和谈失败的责任推给何先生的出卖,自己则可以在国民党方面完美脱罪。而且两种方案,都不会得罪共产党。
所以早已看穿的森大佐才会对唐部长说,看来不管谁上位,你都没有损失啊……呵呵,你这个骑墙派,不得好死哦。


而千算万算,唐部长没有算到,叶某也是我党的卧底,所以他最后也挂掉了。否则的话,他这套方案可谓高枕无忧。
唐部长是被谁处决的?
唐部长被传“秘密处决”,以这位的人品,按理说其时四方面都有消灭他的动机。也让森大佐那句话一语成谶:骑墙派没有好下场。


但是,有个关键情节,刊登出唐部长被传失落可能被处决的报纸,是我党的构造报纸《新华日报》,这个点暗示了唐部长最终可能被我地下党暗中处决。
由于之前情节暗示唐部长跟我党肯定有过联系,加之唐部长的布局,国民党方面肯定会包庇这个大汉奸。所以我党派出特工,秘密消灭了他。
这个刺杀者是谁?如果没有其他人到场的话,大概率是叶某。因为电影发展到那个时候,可以“自由运动”的也只有叶某一个卧底了。


而且其时叶某固然已经升职为叶主任,但唐部长照旧他的顶头上司,以自己的真正任务和唐部长的做派,这位存在只会继续给自己惹麻烦,所以于公于私都要消灭他。
干掉唐部长,叶某会成为特工部的实际掌权人(日本人肯定也不会插手,森早就看唐不顺眼了),扫清了自己与日本人之间最后一个停滞,可以光明磊落的搞他们了。而且以自己的真实身份,杀掉唐,是职责地点。
这里呼应了方小姐那句话:我们诛杀日本人还有汉奸。其中“我们”指的是同一战线的人,叶某也继续了未婚妻的奇迹。


PS,何先生是在报纸上看到的这则消息,按照时间推算,其时叶某还没去伪满洲,有足够的时间动手。
唐部长的原型
唐部长的历史原型,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汪伪汉奸的集合体。
比如最明显的原型是丁默邨,76号特工总部的组建者,多起惨案策划者,外号“丁屠夫”。他也是郑苹如小姐的刺杀对象,电影中是江小姐刺杀唐部长。而丁默邨也兼任汪伪社会部长、伪交通部长,“部长”这个称谓应该是依照后者而来。


这位的生涯可谓丰富,早期加入共产党,随后又跳槽到国民党,然后投靠日本人,成为汪伪手下。如同电影中唐部长的行为,丁默邨在汪精卫死后开始策划后路,与蒋介石和戴笠取得联系,向重庆提供了大量情报,并获得陈立夫和戴笠对其“戴罪立功”的答应,日本降服佩服后,这位还安稳了一阵。
46年戴笠死后,国民党迫于国内舆论的强大压力,不得不开始“审讯汉奸”,丁默邨被重新定罪,并于1947年被枪决。
《无名》中有个似乎只出现在了预告片MV的镜头,就是唐部长在浴缸前的造型,这正是丁默邨的“风格”。


生性多疑的丁默邨从不在床上睡觉,他真正睡觉的地方,居然是在特制的浴缸之中。对丁默邨而言,浴缸就像一个“乌龟壳”,浴缸壁可以用来挡子弹;而且浴缸就像一个掩体,躺在其中很难被人发现。
★唐部长另一个原型,就是周佛海喽。
这位最初照旧一大代表,陈独秀是总书记,他是副总书记。几年之后就加入国民党,照旧个右派,并大肆攻击我D。37年抗战爆发,周佛海就跟汪精卫一块投靠了日本,并在汪伪中担任了伪财政部长、伪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要职。


周佛海早在42年就暗中联系重庆了,期间又是送情报,又是营救被捕人士,可以说是汪伪内部最大的内应。他还在日本降服佩服前夕,依附自己职务权力,接管了汪伪伪军的指挥权,维护上海、杭州一带治安。所以抗战胜利之后,周佛海没有被枪毙,而是得到了蒋介石的亲自“特赦”——改为无期徒刑,48年死在监狱中。
唐部长跟这位除了墙头草的立场外,没啥交集。主要是长相,这也是为什么选大鹏来演该角色的原因。
张先生的右手
何先生拿到了张先生递过来陈小姐的枪,端详片刻之后,问他是不是用左手(持枪)?张先生答复曰,我右手受过伤……并举起了抖动的右手……


这个情节的用意,是何先生下决心杀死张先生的来由。因为这是一把子弹装满但枪机(保险)没有打开的枪。
还原一下其时的情形:
张先生决心要叛逃,要带陈小姐一起。陈小姐不从,并举枪。但陈小姐念同事之情,没想真杀他(盼望他能改变主张),所以枪没有打开保险。但张先生夺枪之后,却想对陈小姐开枪,发现枪身左侧保险没有打开,因为张先生只能左手拿枪,无法完成举枪→开保险→扣扳机的一套动作。而此时陈小姐早已躲进里屋反锁门了。
所以张先生才说“夺枪”,不是他不想杀陈小姐,而是没能杀掉对方。


何先生从枪上看出了端倪,原本是想看看他是否还有改变主张的可能性。如此看来,这种人,真的“没有被团结的意义”了。
“公爵”是个什么职位?
为什么公爵的死,可以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以阻挠国府和日本谈判?
★起首,那个戴眼镜的小鬼说自己是华族。


我们都知道日本曾经有战国期间,各种“公家”(公卿)、“大名”(诸侯)等称谓。明治维新之后,将这些零碎被统称为“华族”。其时日本将国民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等。也就是说,华族是仅次于皇族的贵族阶层,世袭制,等同于我国古代的诸侯,王爷。
★其次,小鬼说自己的公爵后补。
1884年日本颁布《华族令》,将华族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个等级。公爵是华族中的最高爵位,大抵等同于我国古代的“一字并肩王”、“某亲王”,地位仅次于皇帝。


小鬼是公爵后补,就是公爵的长子,按照世袭制,意味着他是下一任公爵。
★最后,小鬼是日本前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
近卫家族,是华族中“五摄家”之一,华族最初一共11家(后扩充为19家),包括德川、岛津、毛利等诸侯后代,也包括当年辅佐天皇的五位摄政王后代,并在倒幕运动期间立过大功,就是“五摄家”。


小鬼是近卫家下一任公爵+前首相的儿子,这身份可了不得。相当于打仗时候太子让人弄死了。
电影是虚构,实际中近卫文麿的儿子近卫文隆确实来过中国,因为华族之后确实而他曾经是郑苹如小姐的第一个暗杀目的,眼看得手的情况下,被重庆国府干预才罢手。后来近卫文隆去了伪满洲国,日本战败之后被苏联俘虏。
因为日本贵族后代,其时是有参军任务的。
比如《硫磺岛家书》里的西竹一,就是那位奥运会马术冠军,他的身份是世袭男爵,并死在了战场上。西男爵战死之后,他的爱马一周后也得病死亡。


历史上,还真有公爵当兵并来过中国,就是华族德川家的德川庆光公爵,身份也只是个平凡的大头兵,只不过没死,日本战败之后被遣返。
而华族这些分类法,也于1947年内正式废除。
眼镜(王队长)杀人动机
这个问题,在俺上一篇文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晰了。
那时候大家都在找后路,眼镜也是。他知道自己没有到场抨击举措,已经被森大佐猜疑了。他盯着醉虾陷入沉思,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把杀掉方小姐(地下党)和叶某(大佐的心腹)当做投诚重庆国民党的投名状。


不过网上很多朋友都在分析眼镜另一个杀人动机,就是《无名》首款预告片,眼镜和叶某在海边抛尸的场面,叶某质问眼镜为什么要弄死他(死亡的日本兵),眼镜说他不尊重,然后两人打算把尸体丢进海里。
这个镜头在正片里已经没有了,就是被删掉了,原因嘛,可能是不可抗力,也可能是导演自己的意图。
既然该片段已经不存在于电影里了,所以也就无法联系电影以外的情节去分析,照旧以正片为准。
但是,我们真的可以脑洞一下,揣测一下眼镜的动机(或许将来有《完整版》)。


可能其时公爵没被打死,还有一口气尚在,眼镜来到现场,发现还有个喘气的小兵,就直接补刀了,因为这个人服务风格就是如此,吊儿郎当,都出任务了,早上仍不忘吃早点,还点个蒸排骨。所以看见个还没死的小兵,干脆弄死图省事儿,不巧让叶某看见了。
等眼镜知道自己弄死的时候公爵之后,才知道闯祸了,也就有他魂不守舍盯着醉虾的情景。
所以其时眼镜知道纸里包不住火,应该打算跑路了。跑路之前,他必须干掉叶某,因为他知道叶某是知情人+森大佐的心腹,担心他给日本人告密,所以必须搞掉他。


眼镜先去找了方小姐,因为自己早已钟情于对方,电影里之前也有暗示,他也在注视着方小姐,只不过碍于好朋友的婚约,未能有进一步举措而已。如今终于可以……
眼镜故意把刊登方小姐死讯的报纸扔在地上让叶某看到,挑衅对方,给自己杀掉叶某制造动机……
这就有点程耳《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感觉了,大期间之下,每个人的无法左右的命运,那些形色色的人物——追逐、不停步地渴求,不断企图拥有,最终统统尽归尘土,唯有坚信理想的人,走到了最后。
程耳的电影很有文学性,他喜欢在电影的情节里留白,留有解读空间,所以上述动机,那段抛尸情节存在与否,其动机都可以解释得通。毕竟能引起观众映后讨论的电影,至少是有意义的。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201A093M0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