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4|回复: 0

“211毕业后,我靠体力活谋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6 08:05:08|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编辑 、题图 | 渣渣郡
险些所有中国孩子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等你上大学就好了。”
似乎拿到了高等学历,进入写字楼做白领,未来就会万里无云。
但这句话早已失效。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或自动或被动地拥抱体力劳动。
当大多数人发现狗屁工作的性价比越来越低,甚至连一份狗屁工作都动辄成百上千大学生竞争的时间,或许下沉就是另一种沉默的抵抗。


恐怕谁都没想到,一个客岁年底才建立的豆瓣小组,如今已经聚集了3万多名成员。
想必你也有所耳闻,这个占据了各大媒体版面的小组叫做“轻体力活探索同盟”。
在接洽到“轻体力活探索同盟”的组恒久期之前,我并没有想到,她是一个98年的毕业生。
小组火得很快,迅速见诸报端,这些都是久期没有预期到的。最开始,她甚至以为这个小组不会被豆瓣官方通过。


久期写在小组简介里的话
失意者的构成是复杂的。
这里有尚未签约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也有在写字楼里苦熬十年的中年人。从00后和90后,到80后和70后,人们困在各自的难题里,不谋而合,来到了同样的停靠点——
“36岁,卷不动了。”
“24岁,24小时standby有点心累。”


作为应届毕业生的久期,客岁刚刚签约了一份稳定的国企工作。
本身和身边的朋侪,明明已经得到了普世意义中面子的工作,却没有一个人是开心的:“要不然我们去做保安吧,少走几年弯路。”聊天时微不敷道的细节,启发了她创建一个小组试试的想法。
几个年轻人的日常诉苦,其着实外貌的天下已经酿成了广泛意义的社会现象。当她们坐在宿舍里讨论“逃跑去做体力活”的同时,无数个蜷缩在一线都会写字楼里,面如土色、心如死灰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也产生了相同的动机。
在成为“轻体力活组”组长的这段日子里,久期见证了许多组员缤纷古怪的打工故事。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谢阿金的组员。她在新西兰的屠宰场工作,是一名申请了working holiday签证的“背包客打工人”。
她用极为精致的笔触纪录本身观察到的天下:车间里循环播放的音乐;工人们长年扛整羊,练就的一身扎实的肌肉线条;6个月的小羊羔红宝石一样鲜嫩的血色,像橡皮泥质感的嫩肉。


从屠宰场离开后,谢阿金随后又去了一家樱桃加工厂。
作为检查樱桃质量的工人,她和工友们须要把有伤口的、没樱桃梗的、有擦伤的、屁股开花的樱桃一个个挑出来。标准复杂,总之最后必须包管装到盒子里的樱桃,都是美满圆润的。尚有一部门流水线上的樱桃们被出口到了中国。
工人们也可以趁着工作空隙吃樱桃,谢阿金一度吃到了流鼻血的水平。她的叙述布满可爱的生命力:“干活干累了会从水管里抓樱桃吃,须要一点手速”。
流水线的工作照旧免不了乏味。即便能聊天、看视频、听歌、吃樱桃,谢阿金照旧品尝到了枯燥:工厂里的噪音很大,手一直摸刚过水的樱桃会很冰。她说,未来半年都不会碰流水线了,以后或许会去尝试叉车大概收割车司机。
久期在谢阿金的故事里触碰到了久违的生命力。那些流水线上的细节,就像一个窗口,把南半球的阳光折射在了网线的另一头。“这份工作带给她许多观察,她的状态很轻盈。”


另一个让久期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逃离大厂的计划师女孩,转身去做宠物美容师。
96年的洛洛毕业于国内排名前二十的985院校,从事视觉计划,待过独角兽创业公司,也去过头部大厂。
在写字楼苦熬的时间,让洛洛对前途布满怀疑。即便任劳任怨做螺丝钉,也看不到任何晋升的希望。与其在高强度的加班里拖垮身体,不如辞职去学一门真正的手艺。


于是洛洛走进了宠物美容店。她开始跟着店里的师傅从零开始学习给猫狗沐浴美容。
她的生存迎来了一个急转弯。大厂带来的压抑烟消云散,每天和猫狗打成一片,放工时间到了就可以关灯走人,不消再担心任何消息轰炸。
久期当时就不由得在帖子下留言:“前后两段文字的语气都不一样,感受到你的开心了。”
之所以小组在短时间内吸引了云云庞大的关注,是由于大家对脑力劳动的倦怠到达了某种极限。而一份“到点就能真正放工”的工作,自然被覆盖了一层原始的美好滤镜,就像一个属于劳工的天堂,正在向受难的打工人们招手。


看过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久期发现,放下高学历选择做体力活,最辛苦的不是生理层面的疲劳,而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去降服社会包容性停滞,以及大众观念中的刻板印象。
“假设我去做一份体力工作,我是不是会让爸爸妈妈丢脸?他们出去跟人社交,提起孩子如今在外貌做什么工作,他们会不会感觉上不了台面?”久期觉得,观念的转变,才是整个过程中最消耗人的问题。
曾经我们看到“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北大毕业生选择送外卖”的新闻还会感到惊讶,但如今形势再次变化,广州连外卖骑手的名额都招满了,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恐怕连最后的遁迹所也没了。
于是你去卖烤肠,我去卖凉皮,大家都有了光明的未来。


在“轻体力活”小组火了之后,作为组长的久期也有顾虑。她担心许多还没想明白的年轻人,一头就扎进来。
“一个人过得不开心、遇到了逆境、大概做脑力工作焦头烂额,体力活似乎就酿成了谁人唯一的答案。不要美化任何一条你没有走过的道路。一个人和他的逆境,在从事体力活之后,并不会自动消散。”
当一个小组的人数越来越多,风向就会变得不可控。久期担心小组的引导性,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认知偏差:“我会怕这个小组引导大家走向另一个极端,走向脑力劳动的对立面。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
那么,那些真正从事轻体力活工作的人履历了什么?
我找到了两个版本的答案。
选择弯下腰的人,大抵出于两种原因。
要么是受够了狗屁工作的虚无消耗,要么是真的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毕竟许多写字楼里的工作,性价比远不如体力活。
98年的女孩面包,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新传硕士。
她如今已经签约了一家国企,做体力活是她在正式毕业前,送给本身的一份多元化体验。
在武汉这座高校林立的都会,找一份兼职并不难。大学城附近的小吃街,顺理成章成为了面包寻找体力活的起点。大概是运气不错,她很顺遂就找到了一家生意很好的糕点铺子做兼职。
做体力活,不辛苦是不可能的。
每天下午4点到晚上9点是面包的上工时间,她日常要负责三个渠道的打包:门店顾客、外卖订单、以及老板的社区团购。一开始她也难免会犯错,不是少装了叉子勺子,就是把糕点包错了。老板也没有怎么苛责过她,只是淡淡地嘱咐她:下次别再搞错了。
面包所在的大学城小吃街
一份走出写字楼的体力活,能让人和人之间产生从未有过的、意想不到的链接。
就像大多数中国普通百姓,老板一家人带着朴实原始的、掏心窝子的善意。面包告诉我,这份体力活最快乐的时刻,就是老板一家人不绝招呼她吃糕点。“那些现烤出来的糕点,老板的父亲也不管我有多忙,就招呼我去吃。假如我在忙,他还会从后厨拿出来,放到我手里让我吃。”
老板的母亲是一个子女许多的妇女。每次看到面包,她就会联想起她的其他孩子。她的双手由于长时间做糕点时不时酸痛,于是面包没事就会帮她捏揉。“之后忙起来,她照旧会站在我旁边,就那么静静地看着我。”


面包曾经对体力工作的刻板印象,是机器、简朴、无脑的偶然义工作。但如今她发现,这份工作更宝贵的实在是人本身:“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在相处的过程当中,人的链接性会通过许多细小的言行举止发生一些改变。”
其着实体验这份体力活之前,面包的实习履历,完全算得上是优等生级别。
她曾经在某大型电商做过实习生,精神压力巨大,收场也不舒畅,连哭都要躲在茅厕里。“实在我是一个情绪比力暖和的人,但是那一次离职,我是当天说走就走了”。在大厂的脑力劳动创伤体验,吓得她秋招时都不敢再给这家大厂投简历。
厥后她在帖子里云云写道:固然糕点铺这份工作须要站五个小时,还要不绝打包,但是我真的好快乐,一点也不觉得本身被榨干,之前在互联网实习的时间完全就是精气被吸干的状态。
要不是健身房关门早,她甚至在糕点铺兼职竣事后,还想去健身房跑个5公里。


体力活就像面包正式进入社会之前,一场特别的生理按摩,一次精神上的健身。当我问她,未来还会尝试做体力活吗?她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条件是不能影响到主业和日常生存。
“假如其他同龄人也想找一份体力活,我的发起是安全第一,其次最好能够提前观察一下这份工作能不能给你带来价值。要么是情绪价值,要么是经济价值。没了,就这么简朴。”
面包可能是这批年轻人里最早想开的人。她在本身的手帐里写道:什么孔乙己的长衫,我发现本身根本没穿在身上。


面包的手帐截图
另一位99年的女孩圆圆,是西南政法大学21届的毕业生。
她选择体力劳动,更多是由于无可怎样。
回忆上一份工作,她只用一秒钟就能还原苦不堪言的状态:“我做过媒体,每天晚上也要赶稿。尚有精神状态不稳定的向导总是折磨我,我本身的业务水平也不行,写不出稿子。”所以圆圆知难而退,放弃了新闻专业的工作。
但人总得找个班上。
她投递了许多跟人文社科不匹配的工种。面试过宜家、无印良品、茶颜悦色、奈雪的茶的兼职或全职。这些店面以相似的原因拒绝了她:一个毕业院校还不错的大学生,不可能在一家奶茶店做得恒久,多半是来过渡的。
奈雪的茶要求兼职有烘焙基础;茶颜悦色会在宣介会的过程中隐晦地“劝退”不能吃苦的大学生;而宜家的销售岗位,却由于简历上的空缺期拒绝了她;无印良品也一样。
圆圆苦笑道:“看上去门槛不高的、已经算得上是脱下长衫的体力工作,人家还不一定肯要你”。最后,她终于得到了一个瑞幸咖啡的岗位,她自嘲是一名“摇奶茶的按键咖啡师”。
即便云云,竞争也相当激烈。一本毕业生圆圆是候补人选,多亏了第一轮面试有两个人跑路了,才得以让圆圆顶上名额。


我不由得好奇——这些体力活到底更偏向哪类人群?
圆圆告诉我,所有门店都看重你能不能吃苦,能不能站12个小时。她甚至在找体力活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较为美满的答案。
“你得这么说,‘我曾经做过兼职,我已经习惯了每天站12个小时’,大概说‘我家就住在门店附近,所以每天不会迟到早退’。最好不能是硕士,不能是985或211,只要你学历普通,就不会跳槽去更好的地方,你就更稳定——门店就喜欢这样的人。”
连锁咖啡店不可能安定。早班从7点到下午16点,中班从中午11点到晚上20点,晚班从下午3点到晚上11点打烊。高峰期在店里忙得脚不沾地,平峰的时间还要去大街上做地推。
说起这份工作最开心的时刻,圆圆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
“我在媒体工作的时间,内心黑白常害怕被拆穿的。我怕向导发现,我实在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草包。比如采访一个行业大佬的时间,我怕本身听不懂对方说的话,我怕他会发现,对面采访他的记者实在什么都不会。但是我在奶茶店和咖啡店,就不会焦虑了,也不会担心有一个精神状态不稳定的向导突然开始辱骂我。”
说罢,她接着自嘲:“当然,假如我不是个草包的话,我也不会来瑞幸摇咖啡了。”


哪有什么励志故事,大部门人不过是普通的失败者。
圆圆也挣扎过。她面试过物业客服,结果由于缺乏相关履历被拒绝。她还试过摆摊,提前做了一晚上的杯子蛋糕,可惜终极只卖出去两个。拉了两箱矿泉水也没卖出去一瓶。圆圆感叹,比起摆摊,摇奶茶至少是一份更稳定、风险更低的工作。
如今摆在她眼前的,似乎只剩下了一条考公考编的窄道。她有些无奈,但也不得不面对。体力活对于她而言不是恒久之计。
“假如真的有一个有双休、不消加班又面子的工作,谁又想来摇奶茶?”
总是被HR盘问空缺期的圆圆,如今开始担心这段在瑞幸摇咖啡的履历,会让她以后的简历落井下石。
就在我和这几位毕业生对话前,B站有一则视频被奉上了热门。标题非常刺眼:
《我:毕业5年,存款5000;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
点开视频你会发现,故事的主人公平淡地诉说着本身的境遇,甚至有一丝超出年龄的超脱。“谁能想到最后是这个结果”,说完之后,两个女孩都笑了。
这些故事当然不是期间个案。
在B站、虎扑、小红书,一切你能触及的社交平台里,类似的故事重复出现:当上一代人把一个更复杂的天下交到年轻一代手里时,他们终于发现,现实并不如儿时教育中允诺的那么美好。


最先崩塌的是期望。
“等你上了大学就好了,等你毕业了就好了,等你工作了就好了”——对于一个中国孩子来说,这套话术可能是本世纪最大的谎言。只有等候、隐忍和努力才是通向乐成的高速公路,那些年被放弃的体育课,那些被补习班填满的假期时光,都是为了日后幸福所付出的须要代价。
已经成为社会默认准则的教育功能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流行,这种观念的底层逻辑很简朴:教育水平的增长会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投射到个人身上,就是“只要拿到了高学历,就拿到了赢利的准入资格”。
但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其著作《文凭社会》中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将这种过于单纯的期望击碎: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后知后觉地发现,教育水平的广泛提升与经济发展之间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教育对经济生产力的重要贡献,仅仅停留在大众扫盲阶段,当大众识字率上升之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不再显著了。
当教育出现了过度扩张和膨胀的局面,文凭贬值、工作难找险些是一个必然规律。
而社会对于文凭渐渐上升的要求,并非是由技术升级导致的,而是由于统治阶级将学历货币化,并以此作为精英筛选工具。
这套体系以“逃离辛苦劳作,走向面子人生”为终极诱惑,吸引无数普通人追逐、复制、终极内化这套系统。你的学历代表的不但是知识储备,而是你未来在工作中呈现出的效率、执行力与理解力,以及你是否符合雇主的“中产阶级品德要求”,柯林斯将这种筛选模式界说为“文化会员模式”。简朴理解就是山姆会员卡,没卡,连进门的时机都没有。
但天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高学历通货膨胀,必然在职场中的购买力也变得便宜;当市场翻过高速增长的一页,迈过改革开放初期时机遍地的蓝海,社会能提供的岗位也变得饱和。
一增一减之间,曾经关于文凭神话的信奉终于崩塌。
年轻一代发现先前的履历全部失效。而老一代人也在“高学历拉洋车”的怪诞新闻里,渐渐理解文凭的性价比正在缩水。曾经饱尝红利、目睹了改革开放初期遍地时机的光景的那代人,看到如今的环境恐怕也只能哑然失笑。与其归功于教育,不如说他们恰好赶上了期间的礼赠。
直到最后人们发现,社会财富分配的核心原则仍旧没有变化:无非照旧身世、天赋、搭车运。
个人的努力在期间的洪流眼前显得那么无力。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切分配形式中最公平的途径,但却发现范进中举的故事放在任何时期都不过期。


期望崩塌之后,年轻一代必须重新理解社会分配的暴虐:决定人生的从来都不是一张毕业证。
圆圆的人生就有云云体会。
与她同宿舍的舍友,毕业后一个在影戏院检票,一个在山区县城今世课老师,大家曾经都是高中学习好的尖子生,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我们读书的时间真的没有想过,本身未来会去摇奶茶、去做影院的检票、去山区里面做小学代课老师。当时真的没有想过会是这样。”
圆圆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所有亲戚遇到她都会问:“最近找到工作了吗?”圆圆如实回答,结果得到的回应总是:“哟,你这学历还去做这个工作啊?”
每次听到这句话,圆圆都不由得在心里翻白眼。对于上一人来说,如今的大学生面对的是怎样的就业环境,他们恐怕根本无法体会,却还要在旁边说风凉话。
而圆圆这一路上并没有任何稳健的资源背景支持。
“我高中学的理科,志愿是稀里糊涂填的,当时也没有想过未来怎么就业,家里也没有人给我指路帮助。但是已经走到这步了,我总不能跨专业去考理科的研究生吧?岂非去重新高考吗?都不现实。”


更心酸的是,体力活小组还挖掘了一个诡异的特别现象——学历逆流。
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就算想去流水线上做最基础的体力活,也会由于学历太高被拒之门外。
想要进厂,最匹配的学历是高中。所以为了进厂打工,会有大专生冒充本身是高中毕业的,也会有本科生冒充本身是大专生。
于是大家在豆瓣小组里献言献策:
“只要不说本身是211就会好一点,它就是担心你干不长。你要说本身是个高中生上完就辍学,不会不要你的。”
“可以瞎编,说本身做过饭店的服务员大概是什么儿童乐园导游之类的。服务员要求体力,导游要求耐心,一听这两点有了,说真的奶茶店也没什么门槛。”


在进厂面试表里,只有三种学历选项
组恒久期也注意到了这个诡异的现象——当教育资源被大面积浪费的时间,我们真的须要重新审视这套系统了。
乐成的标准被量化成高度统一的精英化模版:考985或211、考研考公考编、一路考到这套系统的边界。但没有人能够承诺,走到尽头就会有回报。
“所有人顺着这条路走,得到了很高的学历,但是最后ta会发现,本身的学历和本事是根本不匹配的。学校的教育从头到尾就没有让我们想清楚这个问题”,久期对我说。
目标感的缺失迅速侵蚀了每一个人。
“我们在毕业之前并不迷茫,是由于我们可以沿着这条路顺畅地走下去,是由于我们当时有很明白的时间节点:小学、中学、大学、考研、考公、找工作。但一毕业,所有节点消散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责任戛然而止。”
焦虑就这么飘在大学校园里。久期告诉我,就业难的恐怖气氛,如今已经伸张到了更低的年龄。
“我师妹才研一,就已经开始担心本身未来找不到工作。”
面包回忆,在客岁的春招双选会上,一位中年向导看到面包递来的简历说:像你这个年龄的女性,不好找工作了。98年出生的面包,当时瞳孔微微放大了一下:“我什么年龄?我甚至连社会都没出过一天。”


有人站在山顶上高高在上地指点,说学历是年轻人放不下的架子。这样的画面,似乎就像坐在轿子里养尊处优的丁举人锐评孔乙己,活得不好是由于不够吃苦。
可是,鲁迅批判的从来都不是同为读书人的孔乙己,他讽刺的从来都不是苦难的个体,而是享用社会资源却全程隐身的丁举人,咸亨酒店里那些快活的、暂时做稳了营生的看客,以及看客们赖以为生的体制。
在我们照旧高中生的时间,语文老师在教案上写,孔乙己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存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讽刺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
长大后的你坐在格子间,头顶是毫无气愤的惨白色灯光,稀薄的工资支撑你暂时活着,满脑子博尔赫斯和福柯的样子,像极了孔乙己念叨茴香豆的四种写法,你终于发现——孔乙己竟是我本身。
当学习无法改变运气,阶级固化的天花板比水泥还坚固的时间,我们到底应该去指责每一个个体“眼高手低”,照旧去追问事情何以至此呢?
假如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别再对着他们说风凉话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326A00UY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