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4|回复: 0

三年疫情过去,大学校园也该更开放了|新京报快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8 12:50:2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疫情时代,本来就作为社会开放、包容象征的大学,更有必要带好头,引领社会尽快走向正常化。


▲大学校园资料图。图文无关。图/新华社
|羽木
当前,新冠疫情阴霾正在逐渐散去,但关于大学校园该不该对外开放的话题,却在克日再次引发热议。
据中国消息周刊报道,在一场约3.7万人到场的网络投票中,2.5万人认为大学校园应该开放。然而,险些所有受访的高校师生都谈到,三年疫情以来,高校收紧开放权限,直到如今依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报道中,记者咨询了全国约10所位于不同地域的高校,除极个别高校没有任何限制步伐以外,大部分高校都需要肯定的入校程序,比如通过在校师生预约申请;有的则直接表现,“如今校外人士不能参观,没有办法可以进。”
自今年春季开学后,全国已有不少高校公布恢复校友收支校权限,部分高校也开始允许家长和校外职员申请入校。这种有限度的开放,可看作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高校走向常态开放的一种过渡。
但随着时间推移,眼下是否应尽快结束这种过渡阶段,让高校彻底恢复到疫情前的开放状态,或有必要予以新的审视。
实际上,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特定群体的预约开放,肯定程度上仍遗留着明显的“防疫管理”烙印。这尽管较此前的封闭状态要好得多,但给师生带来的不便,依然不可忽视。
如有大学教授反映,目前多数快递、外卖,仍不被允许进入校园。而即便是向教职工和学生的亲友开放,也仍需要“一事一议”的审批,乃至有些高校继续要求,校外职员“非必要不进校”。显然,这种状况与疫情前的大学开放程度,另有着相当的距离。
开放本是大学最根本性的特征之一。社会需要开放的大学,大学也需要在开放中拥抱社会。
一方面,大学的许多资源配备,从科研、学术资源,到一些公共设施,其在设计之初就植入了公共性质。如果将大学校园与社会隔绝开来,实际上也是对这些资源的浪费,并大概带来知识传播、资源共享的阻隔,不啻为大学角色的自我矮化。
另一方面,高校的学术人文交流,产学研对接,学生练习、调研等,本身也都需要与社会保持正常的联系。
比如,有不少高校学生反映,受到进校管控步伐的习惯性影响,如今一些大学的线下活动已尽量淘汰。这意味着校园活力仍处于被克制的状态。而由于许多校际学术交流涉及入校审批,一些学术活动同样受到掣肘,不少高校教师也习惯了少出差,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诸如此类的现实题目表明,有限度的开放模式已影响到大学正常功能的恢复,乃至带来一些久远性的伤害。可以说,尽快解除入校管理上的“繁文缛节”,是大学全方位回归正常化运转必须要迈出的一步。
不能否认,哪怕是在疫情前,高校大门是否应完全向社会敞开,也不无争议。因为大学对社会开放,简直会带来一些现实题目。如一些高校食堂、图书馆由于校外职员进入,大概会导致资源变得更紧张。
但是,相对于这种倒霉影响,正常开放带来的益处明显大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倒霉影响,是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性的管理步伐来控制的。如限定一些特殊区域只对师生开放,或在开放时间上作出规定等。
目前大学校园只对特定群体预约开放,或许省掉了一些管理成本,但却无形中放大了高校与社会的距离感,这里面的得与失应该不难权衡。
事实上,眼下立刻就迎来毕业季,企业校招等活动都进入高峰季,将大学之门开得更大,让高校与社会的交流来往变得更顺畅,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更要看到,当前社会方方面面都在致力于加速走出疫情的阴影和一些防疫管理惯性。如这段时间,许多地方都已明确乘坐地铁不再要求强制戴口罩。在这方面,本来就作为社会开放、包容象征的大学,更有必要带好头,引领社会尽快走向正常化。
开放、共享是现代大学运行的基本原则,不开放、不共享只能是特殊状态下的例外。这一共识,不应该因为过去三年的特殊情况就被改变。后疫情时代到临,是时间回到大学开放的应然状态了。
撰稿 / 羽木(媒体人)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刘军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408A039TV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