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3|回复: 0

女生学不好理工科是基因决定的吗?学好理工科可以改变性别不同等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7 21:06:1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核心观点:

“女性在理工科领域弱于男性“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
今年3月,麦可思发布的《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陈诉》显示,2021届本科生选择考公考研的人中,女生占比远高于男生。女生高薪专业前十名全部为理工科专业,这与大多数女生为文科生形成了对照。
在我国的教诲体制机制下,文理性别失衡状态一直存在,主要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理科领域缺乏女性榜样、理科专业对女性的不利环境等影响。同时各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主体也可能影响其专业选择,如老师、家长、同伴等。
面对日益猛烈的就业竞争,女生要更多地转向理工科吗?
腾讯新闻教诲(微信公号ID:qq_edu)对话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耀璟传授,聊聊女性专业选择和就业的话题。
对话专家
王耀璟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传授、博士生导师
腾讯新闻教诲:女生真的广泛“重文轻理”吗?
王耀璟:数据上来说,女生选择理工科的比例少于男性,但对于个体来说,我们希望尽量淡化这种女生“重文轻理”的刻板印象。
腾讯新闻教诲:有说法称女生天生学不好理工科,是基因决定的,有原理吗?
王耀璟:我们尚未发现有科学证据证明女性在基因上存在相对于男性学习理工科的劣势。200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1]对美国的2到11年级学生的数学考试结果研究表明,女生的数学结果只比男性低0.65%个尺度差,而且在高分段的差距也很小。
女生和男生在数学结果上差距不大,即使有差距,也远不敷以解释后期在理工科专业和职业选择上的差距[2]。这说明有一些女性自身本领之外、我们无法观测大概量化的因素在影响着她们的选择,例如女性在相关行业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停滞。
腾讯新闻教诲:您的研究中特别提到同伴的影响,为什么同伴对女性专业选择的影响大?
王耀璟:我的研究主要发现的是班级中理科结果较好的女生能够给其他女性同学起到较好的榜样作用,从而增长她们在分科时选择理科的概率。
这里并不是说老师和父母的因素不起作用,而是这些因素较难以观察和量化,以是无法形成具有统计意义的结论。
腾讯新闻教诲:您还提到同伴关系对男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小,为什么?
王耀璟:男生在是否选择理科的题目上较少受到同伴影响。我们推断是因选择理科的男生本身就较多,男生处于数目上的“强势”职位。而正向同伴作用一般对处于弱势职位的群体效果更强。曾经有研究对大学物理班级中的同学进行了实验,经过正念激励,处于班级里少数职位的女生结果体现得到了较大提升,而男生则没有显著变化[3]。
腾讯新闻教诲:从就业的角度看,理工科似乎更好就业,收入也更高,你会鼓励女生更多选择理工科吗?
王耀璟:近年来以计算机为首的一些理工科就业和收入都处于各专业的领先职位,也有研究表明在理工科领域的性别工资差异会更小。而且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很洪流平上依靠于理工科人才的推动。当然我们也必要思量到个体自身的偏好,好比有人更喜欢跟人打交道而非机器;也要思量到就业市场的一些实际情况。
我们希望鼓励女性在知晓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的条件下,摒弃一些性别刻板印象,大胆选择自己喜欢、有优势的学科和行业。
腾讯新闻教诲:您觉得学习理工科对女生的意义和代价是什么?是否能从社会学意义上改变性别不同等?
王耀璟:鼓励女生选择理工科,在理想情况下,是有利于提高女性待遇、缩小性别工资差异而且促进国家科技创新的。但性别同等不是说男女一定要做一样的工作获得一样的薪酬,而是可以在就业市场上获得与自己的本领代价相匹配的工作和薪水,与性别无关。
腾讯新闻教诲:近来,关于“文科生就业难”的话题讨论许多,不少文科生开始“转码(转成码农)”,作为大学老师,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王耀璟:近年来的互联网热的确让计算机专业成为最热门的学科。我也有学生曾经思量过转计算机,我的态度是除非以后想要就业的行业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好比当程序员),大概有硬性要求具有某个专业的学位(好比考公),否则不必要太在意“专业对口”大概“赶热门”这样的题目。由于大部门日常性工作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大学里学习的内容,无论哪个专业,都很难完全匹配。即使是像经济学这种外界看来较为”实用“的学科,也会面临同样的题目。
大学作为连接校园和社会的桥梁,更多的是给学生一个体验多元化评价尺度和低成本试错的试炼。用人单位末了看重的也是你的相关实习履历履历和综合素质本领。
腾讯新闻教诲:您当初是怎么选择专业的?假如以后您的孩子面临文理选择,您会如何帮助他?
王耀璟:我自己的本科专业其实是数学,假如以后我的孩子面临专业选择,主要还是希望他能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大概特长的专业,在大学期间勇于实验,找到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即使去了最好就业最热门的专业,假如学得很痛苦大概很吃力,只会得不偿失。
编辑:丁哲宇
审核:yhxi
参考文献
[1]Hyde, Janet S., Sara M. Lindberg, Marcia C. Linn, Amy B. Ellis, and Caroline C. Williams. 2008. Gender similarities characterize math performance. Science 321, no. 5888:494–95.
[2]Turner, Sarah E., and William G. Bowen. 1999. Choice of major: The changing (unchanging) gender gap.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52, no. 2:289–313.
[3]Bifulco, Robert, Jason M. Fletcher, and Stephen L. Ross. 2011. The effect of classmate characteristics on post-secondary outcomes: Evidence from the Add Health.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s Policy 3, no. 1:25–53.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407A09SG4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