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77|回复: 0

鸡娃的“考一代”们,这就躺平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5 15:17:04|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 米粒妈
米粒妈前段时间不是写了“海淀无时尚”么?
站在宇宙中心,左手985名校,右手科研所,路的尽头是大厂,背靠补习机构……问海淀“时尚”为何物,直教人懒得回复


在海淀工作、生活着大批“考一代”,造就了牛娃含量高、密度大的局面,因为鸡娃氛围浓嘛。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海淀当老师,压力很大的,这种压力,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家长
刚双减那会儿,不是附带着学校都要开延时班么?海淀各校不成文的规定,是要求孩子两个时段的延时课必须参加,不参加的必须单独提交申请。
这下,海淀家长不干了,把12345打爆了。没别的诉求,就是要3点放学,哪怕外面无班可报,也要回家(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双减减的是什么,延时班防的是什么)
之前跟一个西城的朋友聊天,她感慨海淀私藏的名师多,然后咬牙切齿地说:海淀那些校外名师,都是你们这群海淀家长养起来的。


孩子基础好,家长要求高,老师如果水平一般,或者不出成绩,是真招不到生啊!
反过来,如果老师够牛,也挑学生。就像我给米粒找的老师,先试课,学生达不到老师的标准,人还不收呢,免得砸了自己的招牌。
但海淀家长是吃这一套的,钱是其次,重要的是孩子的时间,耽误不起。
不少人觉得海淀家长卷魔怔了,其实也能理解。“考一代”大多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从三四五六……十八线凭自己本事考到北京、留在北京,自然也觉得孩子通过这条路升学、就业,更靠谱。
但这一两年,米粒妈身边不少鸡娃家长,渐渐躺平了。


第一拨躺平的鸡娃家长,败给了“均值回归”。
米粒妈有一对学霸夫妻朋友,智商都在135左右,他们说家里“四老”,智商绝对不输他俩。
没想到,下一代,智商跑偏了。
他们家的娃,从小能说会道,情商超高,朋友却吐槽:这孩子哪怕把情商的边边角角余出来一些补给智商,我都烧高香了。
说实话,为人父母,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养一个跟你完全不一样的孩子。
就像朋友夫妻,他们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就是学不会,而孩子也理解不了爸妈为什么觉得他应该能学会
朋友经常感慨: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儿就是学习,世界上最难的事儿就是辅导孩子学习。
她和老公白天在实验室做着最尖端的实验,晚上回到家就开始思考人生:为啥学习这么容易的事儿,到儿子那,成了逾越不了的鸿沟。。。关键还只是小学


他俩晚上在家都抢着做家务、抢着干活,要么就是双双加班、看资料……嫌弃都写在脸上
不过学霸终究过不了自己那一关,虽然抗拒亲自上阵,还是给孩子找了一对一老师,花钱续命
去年开始,补课也停了。跟朋友聊起来,夫妻俩相视一笑:“接受了。。。”
从小学到高中,一对一的钱,如果给孩子留着,够花上好些年呢,何况就算一对一到高三,也大概率考不上什么好大学,上了大学也出不了什么好成绩。
不过米粒妈倒是觉得,这孩子学习虽然不太在行,但小嘴巴是真的能说会道,既然有智商高情商低的学霸存在,也要允许有情商高但不擅长学习的娃嘛。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考虑鸡娃性价比了,尤其娃大一点的家长。


没错,第二拨躺平的家长,败给了“投资回报比”。
米粒爸一个朋友,孩子初三了,成绩中等,属于能考上普高,但上不了重点的那种。娃还在小学的时候,朋友就盘算好了,高中读国际学校或公立学校国际部,换赛道,去美国读个本科。
这一年,朋友彻底改主意了。
他算了一笔账,抛开读国际学校的费用,去美国读个本科,保守点说300万,而且以他家娃的情况,也申请不到排名靠前的学校,关键回国找工作,一个月薪水不过五七八千。
这都算好的,现在,待业的海归一抓一大把,其中还不乏名校回来的。
朋友说,有这钱,不如读个普高,随便在国内考个本科,毕业后的工作大概率也是五七八千,但省下了三四百万啊,有这钱买个小房收房租,每个月也能给娃赚几千块零花钱吧。


其实朋友有这个想法,我和米粒爸一点不意外。
米粒爸这个朋友,算新中产,家里四老没有家底,他现在北京两套房产,海南一套,老家一套,这些都是他靠年薪和一点小的投资赚的。
这两年大环境不好,他的年薪降到了百万出头,他爱人又一直全职照顾孩子,所以他们立马有了危机感。
家里四个老人但凡有一个身体亮红灯,都要大把大把往医院扔钱,如果孩子读国际学校+出国,三四百万不是小数目,很可能扔出去连个响都听不到。
这一年,朋友说他们公司也收到了大量海归的简历,再普通不过的职位,有些就是简单的行政岗,却有很多高学历孩子来应聘。
去年他还在犹豫,今年已经下定了决心,让娃走传统路线,不折腾了。


据说,像米粒爸朋友这样,教育转向的,不在少数


最近我跟米粒爸经常聊起这件事,跟同事也讨论过。
这事吧,一看孩子学习能力,二看家庭经济能力。
但凡鸡一鸡,孩子能考上985、211,前期投入的成本,基本就是养育成本,外加补课费。
虽然现在鸡娃成本水涨船高,一对一或名师小班攒课,从大几百到一两千不等,但好歹丰俭由人,你可以在初三或高三的节骨眼上大笔投入,平时也有很多优质的网课资源或大班课可选。
孩子如果有能力,有意愿,国内读完本科再申请国外的硕士,孩子大一些了,奖学金+勤工俭学,其实也花费不了家里太多钞票。
以上,说的是,孩子是学习这块料的。


再说家庭经济能力。
朋友之所以改变主意,很大原因还是对家庭未来的经济情况充满忧虑,毕竟朋友是“考二代”,不是“富二代”。
但凡家里家底丰厚,也不必考虑这种投资回报比,孩子想在哪读书就在哪读书,想读几年就读几年,想找工作就找工作,想赚多少赚多少,不想工作大可回家继承家业
所以说到底,被迫躺平,要么因为“(孩子的)分不行”,要么因为“(自己的)钱不行”。


说实话,“考一代”赶上了好时候,教育归学校,学习靠自己,但凡自己上点心、用点功,或者家长重视点教育,就能靠高考改变命运。
当年,大学毕业拿到留京名额,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很多“考二代”在北京扎根了。
当年房价也不贵,米粒妈有很多朋友,没靠家里一分钱资助,就在北京安了家。
赶上互联网时代,赶上经济高速发展,不管是在大厂搬砖,还是在投行熬夜,总归可以靠自己赚下人生第一桶金,并且薪水在几年之内就翻翻,甚至翻了几倍。
但对于下一代,这条路显然不那么顺畅了。
现在的“考二代”们,很多智商碾压父母,能力碾压父母,接受的教育碾压父母,却考不上当年父母的学校。


而如今的就业形势,也是让人慌得一批。
什么“考研高考化”,什么“卷的尽头是考公”……
那天米粒妈看了一个某银行柜员的职位,应聘的竟然全是清北的,藤校的,硕士博士。
这些高学历的亮眼简历,同样涌向了一线城市的中小学、二三线城市的基层街道办。
据说,现在新中产对子女的要求,不是考什么名牌大学,而是别瞎创业,别乱投资,好歹给爹妈留点“棺材本”,哈哈哈~


莫名戳中了笑点和泪点
所以鸡娃的“考一代”,真能躺平吗?
其实不会,他们只是转了方向,从“鸡娃”变成了“鸡己”,起码后者的投资回报比,要高得多吧!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05A03G1H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