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吉千 |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记事起,我们好像被有意识地植入一种关于家庭的集体记忆——一个标准的家庭至少要有爸爸妈妈,要有听话的宝宝,最好还有健康的爷爷奶奶。这种家庭气氛温馨,经济小康,生活美满,但被话语塑造出来的理想家庭却并不等于现实中存在的家庭。笔者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和亲友聊天时就发现,乡镇学校的孩子大多出自留守离异家庭,而其中的部分孩子表现出学习态度不佳、学习成绩较落后等特征,他们频繁转学、辍学,甚至有校园霸凌倾向。
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如果学生读高中和职高的比例是对半开,那么这个比例已经足够好的了”“我们班上70%左右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或者生活在离异家庭”“孩子们的成绩普遍都不是太好”“父母根本不重视他们,单靠老师也没有用”……从老师的口中,我们发现乡镇中学的孩子被不可避免的贴上学习态度相对落后、学习效果不佳、家庭环境不好等标签。而这些标签的背后,还有很多的真实案例在支撑。
A中学的期末考试时间是1月27日,但一位父亲却已经替他的孩子向老师明确表示“不考了”。通过询问,老师才得知这位着急的父亲是为了带着儿子前往千里之外的福建,以孩子作为感动妻子的筹码,企图挽回妻子对他的爱。长期的分隔两地,加上儿子也不在身边,让母亲对家庭失去了感情,提出离婚要求后,这才有了这位父亲的举动。是母亲错了吗?但是没有感情的婚姻就像一潭死水难以为继。是父亲错了吗?想要维系一个完整的家庭好像也具备合理性。儿子更是无辜,唯一不知道的是他被父亲像工具一样带走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还是在A中学,一位母亲正在为女儿办理转学手续。老师很疑惑,明明家在这里,为什么要转学呢?原来,这位母亲已经是二婚,女儿是和前夫所生的孩子,她带着孩子在本地与人二婚,如今又与二婚丈夫离婚,准备带着孩子前往广东打工赚钱,除了转学别无他法。在老师的印象里,这位女同学很乖巧听话,老师布置的任务都能好好完成,但她太“老实”“文静”了,让人看着就缺乏安全感。可是我们难道能够阻止这对夫妻离婚吗?又或者不允许这位母亲去发达地区打工赚钱呢?我们没有这个权力,也毫无立场。
那么,没有离异现象的家庭就一定幸福吗?B小学里有一位正在就读五年级的孩子,已经迫切地希望外出打工赚钱。醺酒家暴、重男轻女的父亲在2013年至2014年这段时间里,为了阻止亲生女儿上初中,把她关在牛棚里,不允许她吃喝,导致伤心的女儿离家出走;父亲酗酒生气后,还会把儿子拉到二楼的阳台缺口处,直接把儿子往平地上扔去。这个家庭里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农村母亲,没有受过教育,以卖菜养家。父亲酗酒,加上母亲的收入来源也很单一,当家中的儿子欠下学费时,父亲直接表示家里没钱,已经在外打工的姐姐只留下一句“这种事情不要找我”就挂下电话。
同样在B小学,一位女学生的父亲去世,母亲跑了,她只能和自己的爷爷相依为命。但爷爷却还要供着另一个还在读大学的儿子读书。另一位孩子的父亲因为吸毒被抓,母亲在外打工,他只能和爷爷待在一起,但爷爷最近也不幸离世。老师很感慨地说:“他虽然不爱学习,但是也没有不良嗜好,真的很可惜。”
庞大的链条:孩子的问题不止是教育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孩子的学习不好以及转学、辍学等问题,看似仅仅是教育问题,但在乡村地区却只是“家人催婚—结婚—生孩子—离异/外出打工/亲人去世……—孩子受到影响—再婚—再生孩子……”这一串长长链条上的一个小小结果。
从链条的前端看,未婚者在所谓规定的年龄里没有结婚而受到催婚,或者自愿在这一年龄段完成结婚,与千百年来的社会观念、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上述案例中的不少家庭,就是典型的完成任务式的产物。赵旭东老师指出,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巨大的文化体量,使得中国文化原本保有的历史连续性具有极大的惯性力量和非常稳固的发展规律。在当代,尽管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和世界信息的不断流通对这一历史连续性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始终生活于乡土社会的老一辈不可避免的与成长于乡土社会、学习和工作于城市社区中的年轻一辈产生观念上的矛盾。以繁衍传承为任务的传统和以个体体验为目标的思想在黄金结婚时期似乎难以共存,不可能与乡土社会完全割舍的年轻人在乡村的攀比氛围、父母的道德压力等多重考虑下被迫选择通过相亲尽快完婚生子。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甚至缺乏物质根基的婚姻模式,不仅很难和幸福画上等号,甚至连婚后的共同生活,孩子的基础教育也无法保障。
从链条的中段看,一方面,为了获得经济收入养家赚钱,出于学历、职业、收入、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农村家庭的年轻父母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他们被动地与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产生较大的空间距离,即便在家中老人和小孩都会使用手机的情况下,这种空间距离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家庭的三代人出现情感交流上的时间距离。孩子很可能在学业、社交、心理疏导等方面受到更少的指引。另一方面,即便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部分家庭的收入来源却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关注程度密切相关。农村的正规就业和创业机会与城市相比更少,一部分以网络直播、转卖工程项目等方式为收入来源,并且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会把人情世故看得比学校教育更加重要,在他们眼里,“讨人喜欢”比获取知识有用得多。既然学习知识不重要,那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自然也就不重要了。
从链条的后端看,一旦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便有可能不可逆转地进入一个没有终端的坏循环。尤其是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农村家庭,承受的风险更大,但化解风险的能力却更低。如果父母因意外逝世、失去工作或者离婚,都意味着一个经济单位的瞬间解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归属问题、重新就业就学的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足以让一个本不富裕的家庭焦头烂额、雪上加霜。
如何回家
尽管上述的链条很长,故事也很多,但实际上都是围绕农村的个体如何组成家庭和传承家庭展开的。孩子渴望得到教育机会和父母的情感投入;夫妻期盼获得经济收入,维持婚姻和家庭稳定;老一辈希望完成传承,延续血脉。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家”,但也许自这个家庭组建起,其中的一部分家庭成员就一直在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一篇文章在2021年就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我国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家庭成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现象日益突出。
面对一系列问题,要想让家庭传承的链条顺利延续,首先要树立合适的婚姻观念,一味图快和要面子并不可取,感情基础、物质条件和双方家庭意愿都应该是重要的考察因素。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生育后代和结婚一样,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生育之前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和抚养问题。三是乡镇政府要尽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浏阳市小河乡为例,该乡以“世外原乡,画里小河”为口号,依托湖南电视台的热播综艺节目和当地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打造了多个景区品牌,并在周围开发网红民宿、农家乐、露营、越野等旅游项目,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更多乡民能够在地就业增收。这种成功经验的本质在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学习经验不是为了照搬模仿,而是为了抓住精神内核。
上述的家庭和教育问题很可能会长期存在,要真正完成建设和谐美满幸福家庭的目标,必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每一位渴望温暖的人都能尽早回家。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15A01MIK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