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70|回复: 0

第一学历歧视是别人歧视我,但我不可以歧视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9 19:01:23|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学历歧视是涉嫌违规甚至违法的,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做法在人才选聘的效率上确有其实用性,这是其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过去第一学历歧视不突出,甚至没有,而现在处处都有?显然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从另外一方面看,这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结果,更是用教育评价替代社会评价、人才评价的结果。如果要彻底解决,不妨先从政府用人的学历歧视开始,比如选调生对毕业学校的限制。
腾讯新闻《文话教育》两会特别策划邀请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黄灯解读两会教育热词:第一学历歧视。


陈志文:最近媒体说到低学历歧视、第一学历歧视的问题,您怎么评价这件事?
黄灯:我站在老师的角度,我觉得第一学历歧视肯定是不好的,因为我的学生处于链条的末端,二本或者职院,他们基本上是末端,第一学历歧视对他们是不利的,我亲眼目睹了很多学生,拼命努力的考研,最后面试不过。第一学历歧视为什么出现?其实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以后,文凭贬值的一个自然反应。以前的文凭很值钱,30年以前的中专生我们也认它的含金量。客观的说,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我也能够理解他们,因为筛选人的成本太高了,但是如果要我表个态的话,我是反对第一学历歧视的。强调第一学历,在很大的程度上伤害了那些起点不高,但是想往上走的孩子们的自尊心,这个是我们要避免的,我们在价值观的提倡上面,尤其是媒体引导上面,过分的强调第一学历歧视相当于在不断的把年轻人的内卷往前推。
为什么我坚决反对第一学历歧视,是因为这种观念流行的话,其实助长了一种恶性循环,因为我观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卷、家长越来越紧张这件事,跟第一学历歧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第一学历歧视就意味着年轻人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了,如果第一学历不好的话,就相当于在背上打了个印子,万劫不复,后面做的再好都没用,这个其实很可怕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东西,类似于宗教般的文凭崇拜是很可怕的,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学校教育只是一个方面。
陈志文:我上学的时候,我们班学习最好的人上了中专,我记得我同桌是我们班第一名,读了中师,我学的不如他,我上了高中,后来又继续考大学。因为那时候尤其农村户口的孩子,学习最好的大多数都去上中师、中专、中技等这类学校,那时候是没有学历歧视的,就是有也没那么突出。举个例子,90年本专科合计只招了60万人,我们现在本专科招1,000多万人,研究生2022年招了104万人,那么这必然导致学历的水涨船高。
陈志文:能不能回到精英教育时代,每年招少一点就不存在第一学历歧视了吗?
黄灯:按我的观念,我觉得其实招少一点还好一些,招少一点的话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我觉得办教育不是办工厂,办教育如果规模迅速扩大,师资力量不一定能跟上来,我觉得现在大学里面的水货老师太多了。但如果老师水平跟得上,条件跟得上,我觉得招的多也是可以的。
现在的大学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很喧嚣,但是我觉得不管老师的水平还是学生的水平,其实都是下降的。从学生的答辩论文这个角度来说,一届不如一届,查重等外在的东西,看起来好像越来越规范严格了,但事实上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在下降的。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是06届的,那个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是可以写出蛮好的学术论文的,但是现在的学生很少看到出彩的论文,而且大部分论文,只能够应付规范保证不重,以前的学生可能还追求一点点创意,表达上面怎么精准有趣,现在的学生是我只要满足你的考核要求就可以了。


陈志文:关于您说的学生水平下降的问题,您觉得有什么解决办法?
黄灯:我觉得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才有创造力;然后还得有表达能力,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当前是一个不断的要用语言去跟别人链接的时代;另外就是要行动,要有做事的能力,不要只想不做,想的再好也没用。浙江那一带的学生,执行力比较强,我觉得可能商品经济发达一点的地方,孩子的执行能力会稍微强一点,因为他们可能跟市场跟现实接触的更多一些。
最核心的是要回到教育本身去,不要把教育办的像一个泡沫一样,表面上很好看,指标很光鲜,但是孩子并没有真正的长好,不会思考问题,没有深度思考能力,没有阅读能力,这就很麻烦。
如果大学每年保证800万、1000万的规模扩招的话,第一学历歧视肯定会存在的,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因为市场上没有那么多岗位,为什么十几年前第一学历没那么明显,就是因为本身就缺人,这个时候不管有没有学历只要能干活,你都能来。
陈志文:实际还是要回归到教育本身,如果我们教育质量提高了就自然不会有学历歧视或低学历歧视。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后,人才市场的水涨船高是正常的变化,因为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同时可以提供的岗位或者与之相匹配的体面岗位相对要少,所以必然形成这种现象。
陈志文:您有一本书叫《我的二本学生》,为什么想写这本书?
黄灯:最原始的动力是来自于我有话要说,我生气了。我作为一个老师,跟几千个学生一起上过课,看到他们也很努力,但是社会上为什么大家只关注重点大学的学生,包括二本学校的老师为什么不觉得自己的学生也是可以进入舆论去讨论的,我就觉得应该有个人把这个东西说出来。我教书教到第10年以后,我发现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我关于中国教育的观察,然后我觉得那就写吧。


陈志文:二本学校的学生跟著名大学的学生比,他们之间的差距或者差异是什么?
黄灯:说句比较残酷的话,是来自于家庭的差异。现在重点大学来自底层的孩子非常少,比如像中山大学那种类型的学校,我觉得农村来的孩子很难说有没有20%,但是我教的学生起码有60%是来自于乡镇县里和农村的,来自大城市的不太多,也就是家庭的差距,基本上就决定了孩子进入不同的学校。我有个学生说,黄老师我不管怎么努力,都比不上我们班那些背景好家庭状况好的人,我不赞同他的话,但是他说的是他的感觉,当了解了他的成长境况,看到了他的努力以后,他发出这种感慨我是能够理解的,事实上他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改变了自己的处境,但他曾经跟我说过这句话。
还有就是学生本身,重点大学的孩子,学术思维应该还是比二本的孩子要好一些,二本院校也有很优秀的孩子,学术思维也有很好的,但是这种比例不高,这是一个客观现实。还有就是学习习惯不一样,我在人大访学过1年,他们的图书馆大部分时间是爆满的,我们深职院的图书馆条件很好,但不考试之前人是很少的,不过运动场很多人,所以其实就是他们之间的学习习惯也会不一样。
陈志文:走进二本学校的同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发因素之一是家庭,其中很重要的是母亲的影响,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如何让孩子起点更高?
黄灯:我觉得没法弄,他们能够考上二本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去过一部分学生家里,他们在我的学生里面相对来说是优秀的一批,在社会上立足算是比较好的,但是他们要考进二本学校都已经是脱层皮的,其实二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考,二本的比例也不是很高。我也没办法回答一个母亲怎么样做能够让孩子进到一个更好的大学,我只能说一个母亲怎么样做可以让孩子成长的更好,我在书里面也刻意强调了。比如有一个孩子的妈妈给我的印象很深,她的一个观念就是,我的孩子必须学会做饭,不能娇生惯养,一定要劳动,还有一个女孩子我的印象也很深,她妈妈是她的继母,在带他们几个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他们劳动,这个女孩子其实有时候也会觉得劳动的时间太长了耽误自己学习,但是我后来观察到,她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她是一个特别有担当的人,班上很多事情别人不愿意管,她愿意管,不怕麻烦,我后来才知道,她从小是干了那么多活的。
其实低学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但是我的学生们给我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们说我们如果不拿着学历,我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就是够不到门槛。
陈志文:其实人生是扬长避短,有些孩子可能的确在学习中有天分,不怎么努力也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有些孩子就不擅长,那就没必要非跟成绩较劲,为什么不去扬自己之长呢?而且恰恰这种孩子一旦到适合的用人单位,他会更肯干愿意干,同时更坚韧,不会经不住批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并不觉得第一学历已经把孩子们困住了,我们要看职场的发挥。
陈志文:您身边有哪些很好的例子?
黄灯:家长的三观很重要,能够教孩子一些非常质朴但能够立得住的价值观,其实很有用。我有一个学生,我跟他妈妈聊了很多,他妈妈教育孩子,要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偷奸耍滑,这个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普通,但其实很重要。这个孩子现在在一个乡村小学当老师,我不能按成功学的标准来说他多么成功,但是他的状态让我特别欣慰。首先他很感恩能够到学校去教书。他们那个学校在一个立交桥下面,小孩子每次放学上学都要经过那个桥,但是没有斑马线,他就很紧张生怕那些孩子被车撞,总是想跟交通部门联系,能不能在那里修个红绿灯。他是一个很积极的状态,内心很安定,他觉得当老师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并不会因为在农村就怎么样。我后来一想,他这个观念跟他妈妈从小传输给他的东西是一致的,就是好好做事,把手头的事情做好。
所以我觉得,第一学历歧视是别人歧视我,但我不可以歧视自己,当你不歧视自己的时候,谁歧视你都没用,不要说第一学历歧视,没学历又怎么样,我还是可以往上走。但是孩子获得这种主体的力量感,有时候需要外部支撑才能够获得这种力量感,要不然他很容易被打败,尤其是挫折太多的时候,年轻人也不要把他想象的那么坚强。
陈志文:我觉得这实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第一学历歧视的方向和方式,就是他可以有他的歧视,但是我坚定的去努力前行,其实每个人是有差异的,我能达到的高度也是有限的,但是我继续坚定的不受这些影响的前行,还是有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甚至是专科毕业的同学,之后也可以考到顶尖大学,增加发展路径。我有一个朋友,在一所著名大学当导师,他最近招的一个博士,第一学历就是所谓双非学历,但我朋友恰恰认为这孩子是他所教的学生中学术方面可能最有建树的,他从来没有在意过这个孩子的学历,虽然他比较喜欢重点学校的学生,但是当他招这个学生的时候,他从来没想过这孩子第一学历是什么。


陈志文:您会在意自己的孩子大学读什么学校这件事吗?您现在有培养他除了成绩之外的其他能力吗?如果他最后上了一个二本,您觉得他会突破二本造成的困境吗?
黄灯:我没有特别在意这件事,当然他如果能考一个好点的大学,我肯定开心,但是如果要我逼迫孩子,我是不愿意的。我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保护我孩子的元气,就是我觉得他整天兴致勃勃的,他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内在的使命感,这个我来说很重要,如果他成绩很好但整天自我焦虑的很厉害,又特别在意那些外在的评价的话,我其实是会有点焦虑的。
我觉得小孩以后只要他读了一个大学,不管什么学校,大学毕业以后,我肯定会鼓励他做他喜欢的东西,只要他不依赖一个具体的单位,其实哪个大学毕业的我觉得不重要。我孩子很喜欢汽车,对汽车也很有理解和研究,有时候他跟我发牢骚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我甚至跟他说可以,要不你停学算了,现在就开始先去修几年车,然后再来做汽车媒体,他又会说不,我还是去读一下高中吧。
陈志文:所以我们说第一学历歧视的确是错误的,实际在某方面,自己不歧视就可以突破,更主要的是,现在社会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就像黄老师说的,我不去依附某个单位的时候,就可以摆脱这种歧视。我前段时间很偶然得知,喜茶的老板是专科毕业,后来又发现很多卖奶茶的老板甚至是高中毕业。所以恰恰是因为社会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选择,所以如果我们拼成绩拼不到最好的大学,那我们就可以凭成绩之外的因素,也完全可以在社会上获得大家认为的成功。
黄灯:我很赞同您的这个观念,但是我发现很多家长没有这个勇气,现在家长的问题也很大,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家庭,父母自己是通过教育改变的自己的命运,他们就特别想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复制这样的一条路,而且中产阶级的教育理念,又弥漫的特别快,就像病毒一样,大家都认同这些。我去我的学生家里,发现那些不受舆论影响的家庭,反而自己的观念很笃定很坚定,不会受外面舆论的干扰而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陈志文:您觉得中产阶级不好的观念都是什么?应该提醒他们什么?
黄灯:比如现在的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前途跟大学之间的关系看得那么紧密,事实上大学也承担不了那样的一个功能,不要以为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就能怎么样,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受这一点,但我觉得与其花那么多时间鸡他的成绩,不如鸡他别的东西。还有一点,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提供的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教育,但是在现在这个智能时代,一个人立足在社会上靠的是自己的长板,一个人只要有一个长处就可以了,可以没有文凭,但在这个个性化时代,有一个长处是很重要的。
陈志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著名大学本科生表面上招的不多,清华北大一年招不到4000人,清华一年招大概3000多本科生,但是清华大学一年毕业生是1万多人,绝大部分是研究生,也就是说从名校的稀缺度讲,已经大为稀释,就是未来名校毕业生会越来越多,那么换句话讲,名校毕业也未必分到大家所期望的体面的工作,家长不要用自己那个时代的观念来衡量我们这个时代。人生是一场比赛,你有今天的一切是因为自己的优点,而不是因为你的缺点。
访谈嘉宾:
陈志文丨腾讯新闻《文话教育》主理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黄灯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08A02SNP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