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271|回复: 0

三亿大学生,活成了成年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7 17:13:55|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
我们该如何形容这三亿大学生呢?
按照清华大学教授甘阳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的描绘,“用8个字概括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清华北大的精英学生,疲惫、焦虑、未老先衰”。
这是甘阳教授的原话。
这位教授还一针见血地说:“大学越来越像工程,院系像生产车间。无穷投入而所得甚少,教育质量不行的。”
疲惫、焦虑、未老先衰,这样的形容词与其说是在形容一位大学生,倒不如说更像是形容一位在写字楼办公室每天伏案工作的社畜。
为什么大学生越来越像成年人?
向内看,这可能和我们的教育有关。


谈到大学生,最近几年的热词变成了“大学生发疯文学”、“特种兵式旅游”、以及大学生对考研和考公的热情。
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的精英群体,是拥有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也是临近社会就业的最后一个阶段。
但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如此与众不同呢?
谈到国外大学生,我们总是能够很轻松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一个鼓励学生提问批判自发找出问题,是苏格拉底式的大学课堂,一个则是拼命给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和养分,然后应对考试,是传统的应试教育。
而如今,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我们的三亿大学生被迫提前“早熟”,在人性和理性之间来回折腾,反复煎熬,一副活出了成年人的模样。
为什么会这样?
十年前还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尽管初中高中就要面临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但那时候的人们普遍认为,考上大学就好了,考上大学就可以放飞自我了。
那时候的学生还没有考研和考公的想法,只是认为一个本科学历就足以支撑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事实也的确如此。
那时候一众互联网公司刚刚起步,名气不大,招聘条件也非常宽松,本科学历大专学历都有机会进入大公司工作。
但今天呢?
十年寒窗之后走上社会,996的打工人、面临着35岁被优化的窘境,就算是大学生,也提早感受到了来自成年人的焦虑。
从中考到高考,再到考公和考研,人生变成了一场场无休止的考试,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我们以为中考过了就好了,高考过了就好了,但殊不知最后等待我们的,还有考公和考研。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不再是轻松愉悦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思辨和批判的舞台,反倒变成了继续伏案背诵、练习的应试教育的终地。
我们的年轻人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可看看在应试教育之下备受就业压力而苦苦挣扎的大学生们,哪里还有一点我们渴望未来的样子?
这些年轻人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未来科技创新研发的基石,但在墨守成规的大学生活里,创新的火苗可能早已经被提前扼杀。
教育不改变,大学生们如何改变?


大学到底是工厂、是生产车间,还是培养人们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学术圣地?
如果清华大学教授都能够给出大学是工厂、院系是车间这样的结论,那么我们还能够指望我们其他的大学能够有不一样的教育模式吗?
这似乎很难。
未来的商业社会不再需要工业化下的只会重复性劳动的工人,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具备创新和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
但我们的教育体系,从上幼儿园开始,培养的就是服从和集体性,到了大学依然是如此,坦白说这并不有助于我们的社会出现高科技人才。
2005年,钱学森对温老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这个问题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曾写过一篇文章,大体上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从宋朝开始,我国的科举制就逐渐发扬光大,而科举制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适合工业社会和一般性商业社会,应试教育的优点非常明显,那就是能够培养标准化人才,能够从现有的答案中去寻找标准,这样的人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初期。
但到了今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应试教育早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我们的应试教育弊端也开始更多显现出来。
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标准是统一的,所有人的答案也几乎是一样的,在这一模式下,并不鼓励学生做原创性和开发性的思考,也就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创新研发。
这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今天的大学生越来越像成年人,因为大学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大学生对未来的要求了。
现在就业,很多民营企业都要求员工具备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一些理科类的专业,对该要求就更大,但我们缺乏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自然大学也就越来越难跟上学生的需求。
另外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就业压力也被转嫁到学生身上,今天的大学生们重复着过去的刷题、背诵,也越发感到厌倦,但又不得已不得不应付考试,于是精神内耗就出现了,大学生的发疯文学由此而来。


应试教育的本质,还是鼓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一套,但今天我们的理念和目标不应该还停留在丛林社会的概念里,没有人上人,而是人人平等,这是今天的普世价值。
但我们的娃娃,的确是从小就很能吃苦的。
从上小学开始,学生就需要每天六七点钟起床,赶上八点的早读,然后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然后做作业到七八点,更勤劳一点的父母还会给孩子布置额外的课外作业。
这就导致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特别能吃苦,甚至比不少上班族的成年人工作时间还要长。
这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
高压、压抑的环境,一定会令人反感,甚至是对学习这件事功利化。
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但为了以后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一份好收入,不少大学生只能应付,用理性去学习,而不是用兴趣。
长期下来,人就会烦,成年人每天坚持做一件不喜欢的事情,都会感到力不从心,何况是对大学生来说。
不少考研的学生其实内心不喜欢考研,甚至不喜欢这个专业,但为了自己的未来,大部分人又不得不从事着这门专业的学习、考试。
这种无奈,和我们的收入差异有很大关系。
在美国,其实本科率并不高,甚至还没有我们高,因为美国读本科并不是高收入的必要条件,当一个蓝领工人、卡车司机的收入,甚至会比本科白领的收入还要高,去年美国卡车司机工会罢工,要求涨薪,涨薪后的行业收入中位数已经超过当地牙医的收入中位数。
而牙医和律师,在美国无疑是高薪职业。
因此,我们的大学,更像是比拼谁更能吃苦,谁就能成为人上人的舞台,哪怕最终有人吃更多苦拿到了高薪,但过去的那种高压学习环境,也会造成后天上的人格障碍。
学校应该是苏格拉底式的开放氛围和轻松课堂,不应该演变成如今死气沉沉的流水车间,人才能否被批量制造并不清楚,但统一的标准一定不利于一个社会的技术科研创新。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内卷之中,我们还远远看不到尽头。
但少部分人,已经选择换个赛道竞争。
在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里,大部分中产以上家庭的孩子在这里就读,他们的未来大概率都是走国际化路线,因此不需要为了中考、高考去拼,而申请国外的学校也不特别看重成绩,更多还是对社会的观察和独到认识。
这里的学生可以做田野调查、参与志愿者项目、甚至是去偏远的山村支教,我想这些才是教育给我们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书本里生硬的知识,更是活在现实社会里的鲜活的东西。


但能够换个赛道不内卷的,终归还是极少数人。
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个赛带不管拥挤与否,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优胜劣汰,只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压力,这种竞争变得更为直白,甚至没有任何掩饰。
从学生到成人,整个社会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古怪,有时候我们疑问的不是自己会这样,而是我们是如何变成这样的。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15A056XJ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