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QQ登录
微信登录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积分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城事杂谈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织里跳蚤
房产资讯
关于我们
导读
首页
房产
装修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娱乐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房
招聘
拼车
二手车
服务
生活服务
城事杂谈
跳蚤市场
便民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育儿交流
›
育儿论坛
›
帖子
寻忆织里画虎大师吴寿谷
@浙E车主,最新消息!明年继续免费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 汽车天地 ]
引入新资方?消息称哪吒扣问经销商是否愿
[ 理财 ]
晶澳巨亏,光伏还在等“神兵”
[ 汽车天地 ]
生父否认9岁男童全程蜷缩在后备箱:孩子
[ 理财 ]
鲍威尔“下课”进入倒计时?“被炒”押注
[ 汽车天地 ]
6月越野销量销量:长城没守住!比亚迪钛3
返回列表
发帖
查看:
312
|
回复:
0
北大女作家7年逼死两子:有的父母,真的是杀人还诛心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在线
积分
334003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3-17 18:58:27
|
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家庭教育的病因,在父母而不在孩子。
父母放手,把更多选择权交还给孩子,家才是港湾而非绝境。
作者 | 土豆妈
看到这条新闻时,既震惊又唏嘘。
华裔女作家李翊云,19岁的小儿子在普林斯顿大学内撞火车身亡了。
在2017年,她16岁的大儿子也是自杀身亡。
仅仅7年,痛失两子,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多大的悲痛。
有人说,为人父母最可怕的莫过于此——
孩子宁愿自杀也不愿苟活,而父母在子女决然死后,还不知道他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其实,从李翊云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这场家庭悲剧或许早已埋下了伏笔。
李翊云的父母都是高知,父亲是核物理专家,沉默寡言,母亲是语文教师,暴躁易怒。
在李翊云眼里,母亲宛如家里的“暴君”,会无缘无故发脾气、会莫名其妙地哭泣,这些都让她恐惧和窒息。
(源自GQ采访《李翊云:当一个作家拒绝和解》)
更可怕的是母亲近乎变态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母亲从小会监视她的一切,就连日记本都不放过。
为了不被控制,她做了很多努力。
刚开始,她费尽心思地使用“加密”语言,比如她想写看到的一只鸟,她就去写树、写云、写天,就是不写自己真正想记录的东西。
后来,她发现母亲不懂英文,便开始学习英文写作。
为了彻底逃离,她又跑去了美国。
可距离削弱不了她对母亲的憎恨。
她拒绝用中文写作,甚至不允许自己的作品被译成中文,就是不想被母亲看到。
她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所以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情绪失控。
她曾说过,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摔过门,也没有砸碎过一个杯子或盘子。
但她自以为的对抗,恰恰也成了困住她的牢笼。
2012年,她先后两次自杀,险些丧命,同时也被诊断为抑郁症。
那时,她的两个儿子,一个11岁,一个才7岁。
要知道,孩子其实都是很敏感的,尤其是跟自己最亲的妈妈。
哪怕李翊云极度控制和掩藏自己,但她内心的割裂与痛苦,一定会被孩子感知到。
长期和她共处一室的孩子,心理又怎么可能会健康呢?
这也印证了《原生家庭》里所说的: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李翊云的种种悲惨经历,让人痛心,也让人警醒:那些有毒的父母,真的会杀人诛心。
控制型父母
困住了孩子的一生
想起曾看过的一部讽刺短片《脐带》,只有短短6分钟,寓意却很深刻。
母亲含辛茹苦生下孩子,不舍得让医生剪断脐带。
因为留着这根脐带,母亲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控孩子。
当孩子用剪刀碰插座、在水坑里乱蹦乱跳、在墙上胡乱涂画时,妈妈都能用脐带一把拽回。
但渐渐地,这根脐带变成了孩子成长的阻碍。
孩子在同学中成了异类,大家都取笑他、孤立他,甚至肆意玩弄他的脐带。
可妈妈却仍不肯放手,而是怒气冲冲地骂了老师一顿,并让孩子退学了。
孩子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去交朋友,妈妈对此视而不见。
再后来,孩子长大了,有了喜欢的对象,半夜偷偷跑出去约会。
母亲受不了孩子离开自己,再一次使劲将孩子拽了回来。
孩子恼羞成怒,发誓要剪掉脐带,与母亲分离。
可不甘“背叛”的母亲,气急之下晕了过去,孩子只能跪地忏悔嚎啕大哭,最终再次妥协。
就这样,孩子一辈子如同木偶般,只能待在母亲身边,按她的意愿活着。
而当母亲离世,脐带终于断了。
重获自由的成年孩子没有欣喜,反而陷入了崩溃和迷茫,因为他早已经没有了自我。
这样的父母,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
北大高材生王猛的爸妈,从小包办他的一切。他穿什么衣服、和谁交朋友、上什么学校,都要听父母的。
上了北大,爸妈也要安排家里亲戚监视他的生活。
被逼得喘不过气的王猛,写下万字长书,与父母彻底决裂,再也不肯回家。
研究生杨元元的母亲,为了控制女儿,几十年如同水蛭般吸附在女儿身上。
哪怕上了大学,也要住进女儿寝室,和女儿挤在同一张床上,寸步不离。
备受折磨的杨元元,最后只能以极端方式自缢,结束痛苦。
还有更多的父母,都在用隐形的脐带控制着孩子:
“我都是为了你好!”
“爸妈还能害你吗?”
“要不是因为你......”
可孩子呢,小时候他们会想着“长大了就好了”,长大了他们才发现“原来只有死了才会好”。
父母之爱,一旦失了尺度和边界,最终指向的无疑都是悲剧。
指责型父母
让家沦为“精神病院”
在一条视频里,孩子们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
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和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无论和他们说什么,他们都能轻而易举摧毁你。
有孩子因为50块钱生活费,要一次次遭受父母的埋怨和谩骂。
有女孩染了个头发,就被父母劈头盖脸说了一顿,甚至被羞辱“像个小姐”。
还有一个女孩,提到父母时崩溃大哭。
她一个人在国外留学,因为最近写论文很辛苦,就做了顿炒米粉想要犒劳一下自己。
本来她满怀欣喜地和父母分享,却被指责“你怎么除了吃还是吃”。
从小到大,父母给她的永远都是贬低和打压。
她想起高中的时候,自己学习很用功,每次都是整栋楼走的最晚的那个。
门卫大叔最后甚至把钥匙给了女孩,让她帮忙关门。
有时候她坐在路边等父母来接时,也会借着路边的灯光看会书。
可父母不但对她的付出和努力视若无睹,还阴阳怪气地嘲讽她:“你装给谁看啊?”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些孩子的痛苦和窒息。
密根大学曾有研究显示:
当一个人遭受语言攻击时,他感受到的情绪伤痛,跟身体受伤时所体验到的,几乎是同等级别的疼痛。
(遭受语言攻击时,大脑中被激活的区域)
你以为孩子不疼,其实他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吉林有个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跳江自尽,幸亏好心人及时相救。
可当父亲赶到现场,不但没有关心和安慰,反而冲着女儿破口大骂:
我问你,你死不死了?
不死就回家!
明明孩子已经陷入绝望,可父母却偏要在这时再补上一刀。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你脱口而出的指责,很可能是孩子无法承受之重。
曾经有个身患抑郁的小孩,在看病的间隙拿着书本在看。
医生就夸她:“这孩子真用功。”
可母亲听了摇摇头,嘴巴一撇:“用功,假用功。”
母亲言语里的鄙夷和嘲讽,让医生听了都直跺脚。
半小时后,这孩子就从楼上跳了下去。
很多时候,孩子宁愿承受肉体上的疼痛,也无法承受父母长期的言语辱骂和否定打压。
若一个家处处充满了埋怨、指责和控诉,那无异于精神病院。
这样的环境,不可能养出正常的孩子。
易怒型父母
是孩子最大的灾难
有心理学家曾接诊过一个男孩:
他从小品学兼优,可在初二那年,却总是莫名其妙喊叫、抽搐,最后只能休学了。
男孩妈妈担心不已,但去了几家医院都没看出结果。
后来,有人就建议她带孩子看看心理医生。
这才知道,原来男孩爸妈关系一直不好,总是吵吵闹闹。
刚上初一那年,两人便离婚了。
自此之后,妈妈就常常失控,动不动就冲孩子发火,把所有的不满和愤恨都宣泄在了孩子身上。
三分脾气,七分伤害。
更何况男孩是长期受到妈妈的情绪攻击,最后他只能用一种扭曲的方式去释放压力。
心理医生总结过,在易怒父母影响下长大的孩子,都有许多的性格缺陷:
容易失控的父母,真的只会带给孩子痛苦和灾难。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提出过“12秒效应”:
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
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只要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可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躲不过这12秒,将怒火都砸在了孩子身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前不久,四川绵阳有个13岁男孩,体育只考了18分。
父亲得知后非常愤怒,一边咆哮着训斥儿子,一边拿起武士刀向儿子刺了过去。
没想到,这一下直接刺进了儿子的腰部,顿时血流如注。
父亲这才清醒过来拨打了120,可为时已晚,男孩因为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
刚刚还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但实际上,这不是父亲第一次用武士刀吓唬孩子,也不是第一次情绪失控了。
男孩身上有许多旧伤。
可哪怕孩子已经没了,父亲仍在为自己辩解:
“我不是坏爸爸,我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我只是好心办了坏事!”
可如果当初他不那么冲动,如果他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儿子沟通,那么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被情绪控制的父母,就宛如一颗定时炸弹。
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地活着,每天如履薄冰,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炸得体无完肤。
心理学家拉布夫曼曾说过一句话,振聋发聩:
“大多数时候,孩子自杀,父母都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
家庭教育的病因,在父母而不在孩子。最该看病的是父母,最该反思和改变的也是父母。
束缚不是保护,控制不是教育。
不要用指责来表达你的关心,也不要用怒火将孩子推入绝境。
我们的爱,应该温暖孩子,而不是摧毁孩子。
与天下所有父母共勉,反思。
来源:
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27A01UL7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寻忆织里画虎大师吴寿谷
名单公布!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
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举行
《焦点访谈》关注湖州!
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
织里镇家园志愿广场本周活动预告
防诈骗小课堂,提高警惕!
7天1检!常态化核酸检测提醒!
浏览过的版块
理财
友情链接
浙沪导航
imtoken钱包官网下载
网站目录
NBA直播
欧冠直播
关闭
站长推荐
/1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浙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湖州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客服电话
13362228119
电子邮件
511400718@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