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QQ登录
微信登录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积分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城事杂谈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织里跳蚤
房产资讯
关于我们
导读
首页
房产
装修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娱乐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房
招聘
拼车
二手车
服务
生活服务
城事杂谈
跳蚤市场
便民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育儿交流
›
育儿论坛
›
帖子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黄色预警!
市领导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理财 ]
涨涨涨!创13年来新高
[ 理财 ]
站上3500点后,A股下周会怎么走?具体分
[ 电脑维修 ]
人类迄今拍摄到的距太阳最近图像公布,显
[ 电脑维修 ]
巴彦淖尔连夜转移1613人!直击内蒙古防汛
[ 学习教育 ]
19岁高考生被诱骗至缅甸失联超一周,家长
返回列表
发帖
查看:
243
|
回复:
0
青年教师,困在预聘里的“高校临时工”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在线
积分
333234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3-23 16:26:09
|
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近年来,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围绕着求职与晋升体系的讨论从未停息,这其中讨论最多的则是从预聘转长聘的“非升即走”制度。
通常,一个博士毕业生的年龄在32岁-33岁上下,如果无法在6-8年的预聘期间获得终身教职,就只能另谋出路,这意味着Ta或许要转换人生赛道,背后则是巨大的沉没成本。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又会放出数倍于长聘人数的预聘名额。社交媒体上,谈及个别高校的“非升即走”,人们戏称为“养蛊”。这不仅意味着竞争残酷,还暗示着筛选标准的模糊与任意,就像一位受访者说的:同事就是你的敌人。
人们批判这一制度,但似乎又难以找到切实的证据来说明它造成的具体影响。但它始终存在,并持续与学术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与它们共同审视、考核并塑造着其中的所有人。
撰文|胡培风
编辑|阳少
逐渐放低的求职标准
找了一年工作后,刘文最终决定放弃进入国内的高校系统。
从硕士开始,他就一直在韩国的一所顶尖学府学习朝鲜语。尽管8月才博士毕业,他从年初就开始边写论文边投简历。一开始,他对于自己的学历背景颇有信心,拒绝了两份主动找上门来的工作,“我就一直想奔全国外语院校里最顶尖的两所。”
刘文觉得自己的多年苦读总算熬出了头。他所在的学校前后辈等级森严,标准苛刻,他刚去的时候为课题读了7本书,以为自己很努力了,但有学姐告诉他,自己仅是为了课堂小论文都要读完数十本书。
重压下,刘文也卷了起来,他用最笨的方法一点点磨,把能找到的书都看过,日常学习到凌晨四五点。日复一日,他觉得自己“终于毕业了,拿着名校学历,我还是男生(小语种专业就业上,男生比女生更有优势),有什么不可以(取得名校教职)?”
回国后,刘文开始广投简历。有省重点联系他,也有学校联系他去做博士后,这给了他信心。“当时觉得省重点还行,而且985、211也联系我去面试了,就想着是不是可以(搏一搏)?”
于是他奔着985和211高校投递,几次面试的结果不了了之。他开始逐渐放低标准,从公办、本科、到普本一一投递,却再无回国之初的回应火热。
刘文只能推测被拒绝的理由,高校并不会给他明确的回复。有的学校在放出招生信息后,学院却在电话里表示并未在招聘;有的学院在邀请他投出简历后则没有音讯。刘文推测,前者可能是因为,人事处要跟学校表示自己这一年在干活,最后招不到人只是学院不要;而后者则因为自己常年在海外,缺乏国内高校圈的人脉关系,也不了解大学老师的招聘潜规则。
“国内的导师后来告诉我,要做好陪跑的准备。对于一些应聘者来说,评委评审可能就是他们的大学导师。” 刘文一开始还不甘心沦为陪跑,最后也只能接受,“这种圈子也没有办法”。
时间流逝,刘文的信心在消退。刚毕业两三个月时,他尚能自处,但在家投了一年简历后,他无法继续承受来自周围的的期盼。他已经30多岁了,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父母。尽管父母从未逼迫刘文尽快找到工作,但大家都在关心他到底要去哪。
刘文不得不放弃“学生思维”,心态转变成“彻底不挑、有位置就行”的“成人思维”。如今,他进入了一家研究机构,主攻国际关系。
日剧《跳槽的魔王大人》
过得还行,是因为运气好
刘文的困境,也是许多想进入、或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以下简称“青椒”)的困境。在整个“上岸”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上岸”的青椒,也常常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
运气作用于青椒的晋升之路,而没有人知道命运的齿轮何时开始转动。一个博士生毕业后如果想要成为高校老师,首先需要在符合要求的刊物上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刘文告诉我,不同于韩国学术刊物的盲选制,国内刊物许多采用的是约稿制。
“这取决于你的合作导师牛不牛逼。国外的期刊,我投的文章基本能中,但是国内我明明找了很多期刊,但编辑一看我的信息,没有合作导师,或者不是国内985的导师就把你的稿子撤回来了。”
即使被选上了,国内的学术刊物采用的时间也较长。“韩国是三个月一刊,国内可能是六个月、八个月、甚至一年半才能出来,即使这篇稿子被选上了,但是没有发表就没有办法。”
王洋是一名前两年刚入职北京某高校的老师,目前他已有了编制。他所在的专业比较冷门,本科开设了这个方向的学校在全国只有5所。王洋目前所在的高校,恰好在他毕业前一年开设了相关专业并进行招聘。如果他提前一年毕业,自然就碰不上这个机会了。
毕业之前,王洋也花了一年的时间找工作。在和他同批毕业的同学里,除了一个去莆田某学院并直接当了副教授之外,基本上都面临着“非升即走”的考核,王洋的学校暂且没有引入“非升即走”的制度,也没有对他提出类似的要求。除了论文的发表数量,他所在的专业同样看重教学经验,王洋过去给高中生讲过课,口头表达相比于竞争者没那么学术化,在他看来也是自己的优势之一。
但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尤其在“非升即走”的考核中,论文的发表依然是硬性指标,尽管在江苏省一所211高校做老师的陈平告诉我,每个学校认定的刊物“很不一样”。
以她所在的人文社科为例,大家普遍推崇c刊,但每个学校都会在此范围内,再设计一套“权威>核心一类>核心二类>一般”的目录,以此考核科研业绩和评职称。每个学校的目录不尽相同,除了公认的权威顶刊,其他一二三类的c刊可以差别很大。此外,即使是同一个学校,不同学科下刊物认定的多少也有差异,因此,不同学科的“生存难度”也不一。
这个时候,运气,或者说关系,又要发挥作用了。
“如果这个青椒因为导师关系也好,个人能力也好,机缘巧合也好,他正好走通了某个刊物,很容易在上面发文章,而这个刊物在某校又属于是一类二类,那么他就很容易过关。但是如果这个人很优秀、发了很多c刊,但偏偏对不上所在学校认定的一二类,那就比较难。” 陈平进一步解释道。
至于学校凭借什么选定考核所用的刊物,则“不好说”。“一般是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最早全校学术委员会开会订目录的时候,可能当年某学科的大佬就会把自己喜欢发、经常发的刊物搞成高级别的。” 刊物定下后,就难以变动,需要经过全校学术委员会最高级的会议评定,“有时候下面某院系的领导为了自己的学科发展,比如你刊物太少,老师们长年评不上职称,愿意去克服阻力,才能改。但一般来说,各部门不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此外,对于一部分学科来说,也有课题参与的要求。课题申请中存在着“玄学”,比论文发表的成功率更难以琢磨。
微信公众号“教师打怪指南”的运营者“指南哥”已经在高校任教十几年。他看到的情况是,相比起论文,课题或项目更难以掌控在年轻教师自己的手里,比如在相当一部分“非升即走”的考核中要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而每年获批的比例只有10%-15%,“三年或五年拿不到项目很正常,甚至很多人一辈子都拿不到。”
项目申请书的评审标准也同样不确定,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可能你自己觉得写得挺好,大家也觉得写得挺好,但最后就是没通过。”指南哥说。
陈平则以国社科和教育部为例解释到,在海选的环节,教师的项目会被盲审送给全国很多专家,这一关可能要筛掉3/4,因为范围太大,不太可能人为操作,所以还是要看每个选题和论证具体的水平质量。成为剩下的1/4后,老师们在学术圈内的人脉和关系才有可能派上用场,“有的老师自己,或者是比较贴心的学校,会让人社处发挥公关能力,去打听这个项目有没有过审,过了之后可能会送到哪些专家手里。但这些信息通常也不太准确,就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如果有相关人脉的话就可以打个招呼。”
但打了招呼之后,考核的天枰是否就会倾向于教师也不一定,“可能有更过硬的招呼,或者专家更想帮的人呢。”
正是因为课题申请的不确定性,陈平所在的学校会有一些通融的手段,如果教师的课题不够,但有论文超额完成,依旧可以留下,但这只是一条潜规则,存在着变动的可能性。前几年,陈平邻近院系的一位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发表多篇一类包括权威顶刊,但课题始终差点运气,聘期考核时人事处严格按合同办事,最终未能续聘。陈平也不太理解学校态度转变的原因,但令人惋惜又讽刺的是:按照功利主义理念,“这老师很会发文章的,留下来绝对是贡献科研gdp的一把好手。”
美剧《英文系主任》
“非升即走”
前面提到,即使找到工作,许多青椒也要面临“非升即走”的考核。只有通过后拿到编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岸”。
“非升即走”是一种“预聘-长聘(Tenure-Track)”的教师聘任制度(下文简称“预聘制”),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其晋升体系是:从助理教授升至副教授,再任职教授。在助理教授阶段,教师签订聘任合同的预聘轨道,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晋升的标准,否则不再续聘。
根据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助理研究员何柳2022年发布的《“非升即走”制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非升即走”最核心的是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的长聘审核过程。预聘轨的助理教授一般在获聘6-8年后接受终身教职审查评估,主要审查评估助理教授在研究、教学、对大学的服务等三个方面的表现和贡献。
至于这一制度的本土化,则要从1993年开始说起。彼时,清华大学酝酿提出“非升即走”实施方案,并在部分院系开展试点,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必须满足职称提升要求,否则需自行离职,此后国内其他高校纷纷效仿。
90年代,市场化的改革步入全国各个领域,高校亦不例外。《“非升即走”制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一文便指出:“ ‘预聘制’之前,我国高校存在明显的冗员、裙带关系及学术研究上的近亲繁殖现象。这种基于‘学缘’,依靠师承关系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组织形态及其等级体系,不利于学术多元化网络构建与异质性学术思想的产生。”
事实佐证了这段论述:当下在互联网上被批判将“非升即走”制度运用得最为极致的高校,也是近几年学术竞争力同水平高校中较为突出的。比如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基本没有人会否定它们的学术水平,而巨大的竞争压力也没有让应聘者望而却步。
2023年11月,网传中山大学再加码,准备实施“双预聘”制,即新进教师要通过两次“非升即走”的考核才能拿到长聘教职,如有一次考核未通过就可能面临转岗或离职。因此,也有人指责“非升即走”在这两所高校的本质是“养蛊”。
即使同为“非升即走”,不同高校的预聘年限、考核标准也不一样。在知乎“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6年‘非升即走’制度,谈谈你所在学校的实施和落实情况?”这一问题下,就有青椒表示自己任职的学校“非升即走”的考核并不严苛,有学校通过考核的比例可以达到80-90%;也有学校采用了更宽松的考核标准,对于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工,第一个3年期达到入职时的副教授条件可直接转为长聘讲师,如果第一个3年未达到条件,可续聘3年,第二个3年评上副教授才能转为长聘副教授。长聘讲师和长聘副教授都能直接转为事业编。
而青椒们之所以苦“非升即走”久矣,很大程度也因为很多高校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或充足的晋升名额。指南哥告诉我:“比如学院招了10个人进来,但学校每年给1个晋升名额,使得10个人中最优秀的人才能晋升。其实,这就是你跟你的同事竞争,同事就是你最大的敌人。”
此外,国内高校培养的博士数量也远远高于国内高校的岗位需求。2023年3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表示,“全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365.4万人,这两年增加比例比较快的是博士生,博士生的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55.6万人,是2012年的2倍。”
与之相对应,近几年高校和学科的数量并未大幅增加。“这十年来,高校教师正在完成新老更替,但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岗位”,指南哥说。
美剧《英文系主任》
从被检视到被异化
在一个高度依赖“运气”的系统中,“非升即走”只是青椒们面临的重重考核的一个缩影。既然标准不够明确,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便可以成为“标准”。
李州在上海的一所高校做教师,他告诉我,有些学校会对青年老师提出年龄的要求,但他看来,这个要求在培养周期较长的学术领域并不合理。“有的学校卡30岁、33岁或者是35岁,它规定你要在这个年龄之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这意味着你的人生不能犯错——或者至少不能走其他的路。如果我一毕业没有直接读博,而是工作几年,那我基本上就没有从事教职的机会了。”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读博或是进入学术领域的目标在一开始并不明晰,王洋和李州都是在读研时才渐渐明确了自己的学术目标和方向。李州在本科时成绩倒数,学的也很挣扎,读研时才转换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传播方向,走上学术道路。
而这就给通不过“非升即走”考核的青椒们带来另一重压力,因为在每座城市,水平相当的高校只有几家,能提供的对口教职更是有限,使得青椒们在“非升即走”失败后面临着得不得更换城市重新开始的困境。指南哥观察到,部分青椒就会因此而不婚不育,“这属于来自职业的压力”。
除了学术之外,学校对青椒的教学也有多重审核——有时这种审核并不在于教学质量,而是“方向上”不能出错。
李州所在的学校,前几年对于教学的考核还集中在质量上,但考核并不严格,“可能学生期末填表,你的分数不要太低就行了,现在除了这个还有巡查员,我上课的时候会有人进来听,要确保我在思政上没有问题。当然他们不仅在思政上打分,也要在教学上打分。”
这些巡查员可能并不懂李州在专业领域上的内容,但他们可能随时进来、听课,并对他进行评价,以至于他不得不反复重申一些方向正确的套话。另一方面,学校里也经常举行青年老师教课比赛,评奖评优,这些都会影响到李州的考核。“挺浪费时间。”李州说,这些考核的形式并不一定能筛选出教学效果好的、互动多的、让学生更受益的教学形式,更像是在用一套固化的标准套到老师们的身上。
目前,李州所在的学校里教学考核并没有被纳入“非升即走”的标准中,但有的学校会要求三年内至少拿一次“优质教学”。和课题申报相似,优质教学同样有比例限制,有的学校只有前10%的人有教学评优的机会,评优的标准同样模糊,除了学生打分外,领导评价也占很大的比重,“这里就有很大的空间了,比如你和领导的关系怎么样?”
重重压力下,人的“异化”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李州观察他身边的同僚,有人“卷生卷死”,“有个学姐从早学到晚,除了科研什么都不关心”;也有人用另一种模式把自己封闭起来,朋友圈里常年清风明月、岁月静好。他能够理解他们,但同时也有些惋惜,“至少人文社科类的学者应该有一些关注社会的吧,但这样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
日剧《白色巨塔》
“读博是为了不搞科研”
说到底,为什么要进入学术圈呢?李州和我聊起这个问题。他对自己的领域抱有热情,但其他人的热情已被慢慢消磨掉了。
有人为了“镀金”而进入严苛的竞争制度,王洋告诉我,在那些明知武大、中大的严苛制度,但仍选择进入的年轻人中,除了仍觉得自己会幸运、或能够脱颖而出的小部分人之外,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去“镀金”,他们从未期待过进入这两所高校,只想利用两所学校的平台获取资源和项目,再拿着这些经历转投向其他学校。
在李州读博期间,身边有一部分同学是为了更好地考公才选择读博:“大概有1/3是为了考公,1/3是有热情的 ,剩下的也是为了稳定吧”。
他读博的学校在国内排行靠前,学业压力同样不容小觑。我震惊于有人“行一条崎岖难行的上天路”只是为了“上岸”,但打开小红书搜索,跳出来的第一条帖子是“该不会真的有人看不上博士考公吧”?接着是罗列国考职位库中的报考要求“仅限博士研究生”,贴主还写到:“在有得选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少打杂、快点毕业、积极找工作”。
帖子底下有人问:“读博比考公痛苦吧”?有人则回复:“读博是为了不搞科研”。
回复看起来有些吊诡,但在一些例子里,科研的压力最终以惨烈的形式呈现。
读博期间,刘文所在的学校有人在图书馆厕所里烧炭自杀,这名学生最后留下的遗言是“Study is hard.”。我们聊起这件事,他叹起气来,“只有很少人能在这套系统里胜出,但是很多人无法解套。规则是学校定的,无法从外部解决,只能自己调节,就像高考压力很大,学生没有办法,你说怎么办?能都自杀吗?”
除了忍受、卷或离开,似乎没有别的出路。采访过程中,有一位四川省某高校的老师说,“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要理解和支持这套制度......每年这么多的产能(博士培养)过剩,除了这套方式,还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
我问刘文,之后他还会进入高校系统吗?他说,“如果有机会还是愿意往教学上走,我还是对教学有更大的热情,有机会我肯定希望当老师,把我学的这些东西传递给学生。”他补充道,“这也要看他给我的条件,如果没有机会,我就是一步一步走,尝试别的领域了。”
*受访者均为化名
来源:
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01A02CB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名单公布!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
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举行
《焦点访谈》关注湖州!
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
织里镇家园志愿广场本周活动预告
防诈骗小课堂,提高警惕!
7天1检!常态化核酸检测提醒!
浏览过的版块
理财
家常菜谱
友情链接
浙沪导航
imtoken钱包官网下载
网站目录
NBA直播
关闭
站长推荐
/1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浙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湖州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客服电话
13362228119
电子邮件
511400718@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