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QQ登录
微信登录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积分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城事杂谈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织里跳蚤
房产资讯
关于我们
导读
首页
房产
装修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娱乐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房
招聘
拼车
二手车
服务
生活服务
城事杂谈
跳蚤市场
便民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育儿交流
›
育儿论坛
›
帖子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黄色预警!
市领导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 理财 ]
中信建投:“反内卷”的行情节奏与受益方
[ 理财 ]
萨莉亚闷声赚麻了
[ 汽车天地 ]
6月轿车/SUV/MPV/NEV零售销量榜
[ 理财 ]
一周重磅日程:美国6月CPI、中国二季度GD
[ 汽车天地 ]
小鹏G7的AR-HUD体验,适应之后才感好用
返回列表
发帖
查看:
305
|
回复:
0
项飙:是什么在逼迫人们“自我异化”?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在线
积分
333234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3-23 17:11:23
|
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别告诉她》
前段时间,关于“留学”话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新闻,网传“清华毕业生80%都出国”,对此,清华大学官微在1月17日发文声明,清华大学2023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例总体为8.0%,并非网传所言。
但不管留学人数变多或少,留学热潮在中国依然长久存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往国外送,去念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过去几年,中国一直保持着全球留学生生源大国的位置。甚至最近许多成年人也开始准备留学深造。
这种留学热潮是怎么诞生的?它折射出了怎样的焦虑和困境?今天的讨论,来自于人类学学者项飙,他为我们分析了中国“留学”的历史,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迷思。
来源 |
看理想节目《项飙社会谈:当全球化筑起高墙》
讲述 |项飙
01.
“留学潮”三阶段
中国,留学的历史比较长,它也与中国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清末新政改革,那个时候赴美的留学生,一般是年龄很低的幼童,像詹天佑,那时时代特殊。
改革开放之后,绝大部分的留学生其实是成人,主要是研究生,也有本科生和博士生。在2000年之后,越来越低龄化,同时低龄的留学生规模也越来越高。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先从历史说起。
改革开放之后的留学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这期间的留学主要是国家公派,出国的人员主要是年纪比较大、去读研究生的人。留学的目的主要是要去学习西方比较先进的技术。
而且这时期的留学还有很强的价值关怀,至少是两个价值关怀。第一,留学是为了回国服务、帮助中国进步,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成长。第二,至少对个体来讲,他们怀有这样一种理解,认为西方不仅在科技上比我们进步,而且在社会制度设计和文化生活上也要比我们进步。所以学习那里的先进文化,也是在希望今后中国会像那些留学目的地一样进步。
《暗物质》
第二个阶段,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到最近。如果把留学当作项目或是工程来看的话,这一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留学从国家项目变成了个体行动,这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
留学主要的目的不是为国服务,而首先要考虑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这时,留学低龄化出现了。首先有不少学生出国读本科,后来还有从中学和小学就开始留学的学生。
跟第一阶段相比,除了个体化、低龄化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这时的价值取向也不一样了。特别是在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要学习西方的精华,再带回祖国来的想法了。
但人们为什么还要去留学呢?多半出于一些非常实际的个人功利的考虑。留学能让人在职场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总的来说,可以认为第二个留学阶段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功利化。
现在也有第三阶段,有一些家长为什么那么小就让孩子出去?一般人都认为,基础教育在国内应该更好,而且全家在一起对孩子全面成长,也更加让人放心。在孩子很年轻的时候就送他们出去,现在的家长也并非只出于功利考虑,只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未来和更好的职业发展。
许多家长认为,国内的教育制度太重视竞争,太看重分数,老师有太高的权威,这没法激发孩子兴趣,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智商、情商,所以他们认为,这对孩子能作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
这其实是对第二个阶段的功利化的反对,人们又重新“去功利化”,重新回到孩子是一个人这样的根本考虑上。
家长们也知道,这么早把孩子送出去,分别很是困难,也需要付出许多情感上的代价。但是他们认为,孩子作为一个人,今后他们能否快乐生活,对人生的有怎样的理解,是否能保有善心,能感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太重要了。
《暗物质》
这就非常有意思:早期的留学带有一种很强的价值取向,人们真的是去学习;到第二个阶段,不一定去学习,只不过是去“镀金”,为了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出于有目的的功利性的考虑;到第三个阶段,既不是去学习现成的先进制度,也不是只为个人的功利,而是要从本质上挖掘人的潜力。
02.
“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这个变化很明显,那与这个变化同时发生的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送出去,一个很直观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在不断地增长,越来越多家庭有了这样的经济条件和经济能力把孩子送出去。
但这里就有一个悖论在,中国经济在不断增长,至少是在城市里的老百姓,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能够支配的现金量显然在不断地增长,而且大家对世界的了解也在不断地增长。但在这样上升的同时,人们又纷纷把孩子送出去。
这回到了一个经典问题: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经济的增长和人的发展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目前的状况显然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持续的,中国经济不断地增长,但孩子的成长又很不让人满意。所以靠赚钱,再出去留学,又把人的生活移植到外面去,这个情况是不可能持续的。
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找到一条发展道路,即使经济不一定增长,但在比较平稳的状态下,教育生活方式能变得比较合理,使人的潜力能得到合理发挥。
这确实触动了一个关于“现代性”的核心问题。要知道,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存在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的活动的目的是直接指向人本身的生产与再生产。
我们在原始森林里摘果子、生火、打猎,都是为了直接满足自己的生命需要。当这些生命的需要被满足之后,在原始社会的早期艺术发展时期,人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唱歌、在岩壁上画画,对原始人来说很多自然世界的现象难以解释,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构建了各种各样的神话。
现在有很多资料和数据证明,在原始社会里,用今天的语言来说,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每个成人一天工作的时间大概只有三个小时左右,这已经能满足生命所需的热量需求了,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娱乐,去享受、去创造艺术。
《别告诉她》
农耕社会也是这样。农耕社会的一个主要目,不是增长和积累,特别是不去积累剩余产品。对于普通主流意识形态来说,是要维持现状。在农耕社会,最大的目标是稳定,而不是所谓的“暴富”,所以仪式很重要、家庭的稳定很重要。当然,这在后来确实演变为一套非常有桎梏的制度,比如父权体制等,这是有问题的。
03.
“去嵌入的革命”:
“物质生产”与“人的生产”的断裂
根据卡尔·波兰尼的理论,到了19世纪突然出现了剧烈的思想革命,叫做“去嵌入的革命”。
“去嵌入”是什么意思?最初,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生产,本身并不构成一种独立的活动,你的物质生产是深深嵌入到你的社会关系里面去的。怎么生产怎么交换,这里面当然会有利润的计算和交易,都是受朋友关系、社区关系、宗教关系所制约的。当你与另一个人贸易关系中断的时候,你们作为朋友的关系还在继续。
但是19世纪之后,经济学家发明了一种理论。比如卡尔·波兰尼认为这种市场的行为,生产和交易可以独立,它有一套自在的规律和法则。所以所谓“去嵌入”或者“脱嵌”,意思就是生产方式已经从原来的社会关系、家庭、宗教、社区关系里脱离出来。
而且不仅脱离出来,反过来它还会成为统治那些朋友关系、社区关系的力量。现在,许多人跟一个人做朋友是为了有交换的利益关系,当交换的利益关系结束时,你们之间的朋友关系也同时结束了,你再也不愿意见到这个人。所以主次关系完全倒了过来。在这样的想象下,经济增长是为了增长,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社会目的的理解也就完全变化了。
现在很多声音认为,还是要经济增长压倒一切。如果经济不增长,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将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个说法似是而非。在目前的结构下,如果不创造出一些“底层”的工作,靠这些工作把民众拖住的话,确实会出现大规模的社会不稳定。
但是从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要看全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总体,将它进行再分配,完全足够大家吃穿用度,完全足够形成温饱社会。如果进行再分配,可能每个人工作五天就足够,也许大家也可以花很多时间休闲娱乐、搞艺术创作,人与人之间的再变为好朋友。
《风柜来的人》
但现在几乎所有人,不管是低收入的务工人员,每天为了温饱工作8到12个小时,还是已经腰缠万贵的富翁,也得工作8到12个小时,因为他们生怕被别人超过,也更怕资产会缩水。即使我们完全不需要这些,从身体和心智都不需要这样的财富。
这就是“增长主义”,甚至不叫“发展主义”。因为“发展”还意味着从一种模式可能进化到另外一种模式,里面有创新的含义。“增长”的唯一,就是靠数据变大,比如许多富豪认为,这才够维持下来,一旦哪天停滞,好像一切都会崩溃,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迷思。
04.
人的自我异化和相互工具化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回看历史可以看到,物质生产现在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力量。而人的生产,本应以人之为人作为出发点,现在后者倒变成了很次要的部分。马克思将之叫做“异化”。
人为什么要发明钞票?是为了给人服务,但今天钞票成为了一个让我们这么焦虑的事实。一个人创造出来为人服务的工具,现在成为我们的主宰, 这就是“异化”,所谓的“拜物教”也是这个意思。
物质生产本来是为人的生产服务的,但现在倒过来,完全成了主宰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物质生产的逻辑也贯彻到教育、医疗这些领域里面来。
反映在教育上就很明显,本来是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去发掘他们内在的各种潜力。每个孩子的潜力都不一样,也发掘出不一样的潜力。但是这样做,就需要很大的耐心,效率也不高。
然后还有一种很强烈的假设是,如果不把学校放在一起评比的话,老师就会变得偷懒。这种假设是说,老师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工作,为了赚钱的工作,所以必须要加以一个外在的鞭策,通过评比和评审去奖励那些做得好的、数据指标很高的老师,再去惩罚那些在指标上做得不够好的老师。
这其实已经开始把老师工具化,这样,老师也把孩子想象成一个生产对象而不是培养对象。老师也把孩子工具化,他们要教育的孩子,是成为一个高效的考试者。
把一切都标准化,进行评比,引入激励的机制,这就是一种生产性逻辑,而且是物质生产性逻辑。这导致了异化的精细化,不仅是物质生产的逻辑统治了我们的生产活动,而且是物质生产逻辑直接形塑了我们如何组织人的活动。从逻辑角度来看,现象的根源都是一贯的。
《暗物质》
正因为物质生产的逻辑变得如此强大,如此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提倡信任老师,让老师放松,相信老师,让他觉得教育本身是很有趣的。你可以给老师比较高的工资,然后再建立一种比较平等的制度。
不要在老师内部创造出等级,不要在学校内部创造等级,让老师在教育里获得那个职业的满足感,获得足够尊严,当然在物质保障上要足够,现在完全有能力这样。然后再放手让老师去创造和实验各种教育方式。
这样一说,大家可能会同意,但是实际上或许大部分人不敢这么做,因为许多人认为,物质生产的逻辑已经使人变得犬儒,让人们对其他人缺乏基本的善心和信任。
当然归根到底,还是由于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断裂,这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演进过程。我们作为后发展国家,现在这种断裂可能尤其明显,甚至已经不能说是断裂了,人的生产都统一到了物质生产的逻辑之下。
或许,这也是在逼迫每个人“自我异化”。
*本文编辑整理自《项飙社会谈:当全球化筑起高墙》第1讲,有大量删减整理,原内容可移步“看理想”收听。
反思当下,奔向未来
音频编辑:Dany、小蝉、小觉
微信内容编辑:青鸾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暗物质》
来源:
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30A04KJL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名单公布!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
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举行
《焦点访谈》关注湖州!
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
织里镇家园志愿广场本周活动预告
防诈骗小课堂,提高警惕!
7天1检!常态化核酸检测提醒!
浏览过的版块
家常菜谱
友情链接
浙沪导航
imtoken钱包官网下载
网站目录
NBA直播
关闭
站长推荐
/1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浙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湖州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客服电话
13362228119
电子邮件
511400718@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