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98|回复: 0

立秋到来天气燥,温差变革肺不安,养阴防燥安身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7 16:32: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日立秋,秋季是一年四序的第三季,是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这期间日照逐渐紧缩,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气候非常,昼夜及室表里温差较大,季节转换较快。这种迹象表明秋季养生法则贵在养阴防燥,在一样平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养生调护。

注重养肺

中医历来器重精神生理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记载,夸大保养机体的均衡,重在自身。自身阴阳平和,不为外界所干扰,就不会生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分,生乃不固。”由此可见,情志的调畅是人类保持康健长寿的紧张条件,具体当做到“少思、少念、少事、少欲、少愁、少怒、少语”,平时乐观开朗,积极面临利害得失。尤当注重“少言防秋燥”。
中医以为,语声出于肺而根于肾,又心主神态,管理语言的表达,因此有“言为心之声”之说。心神外散,则胡言乱语。故平时应注意少言,少言而非不语,使机体气机调畅,自然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运动,不会被秋季干燥的气候所影响。

注重养情

人们常用人生的“黄昏”来比喻人之将老,当老年人身处草木渐枯的秋季时,心中的“悲秋”之情愈发明显,甚或有引起烦闷症的风险。因此,对于有烦闷倾向的老年人应当更加注重其情志状态的改变,从社会地位、康健、经济、体力、身边亲人的世故等方面,增强对老年人的精神情志的启发、疏解,多多陪伴,让老年人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增强自大,使心态变得乐观开朗。而对于已经产生烦闷症的老年人,则其眷属当密切与大夫共同,在帮助老年人规律用药的同时,通过对其进行生理疏导、作育其爱好爱好、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到达缓解烦闷症表现,调畅情志的作用。
结合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的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为情志、饮食、起居和运动,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影响。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过大、不宜过于剧烈;同时结合“守静”的原则,选择一些“静功”,如意守功、内养功、太极拳、五禽戏、静坐冥想等,阳光充足时锻炼,以吸收天地之阳,奋发精神,强体健魄,神自安来。
秋季气候干燥,秋季饮食保养应遵循“养阴防燥”的原则,饮食宜养阴,润泽多汁。宜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等),并配以酸味食物(如葡萄、柚子、柠檬、山楂),而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等)。秋季,可多喝贝母梨罐(鸭梨1个,大贝母10g,红小豆15g,高温蒸40分钟即可)、荸荠贝母梨水(荸荠8-10个,大贝母15g,梨1个熬水煮沸饮用)以滋阴润肺,祛痰止咳;或食用山药百合大枣粥(山药90g、百合40g、大枣15枚、薏苡仁30g、大米适量,洗净煮粥)以补脾和胃。

此外,秋季要早睡早起,天亮时外出锻炼,晚饭后淘汰外出以防秋邪。这些都是秋天的养“收”之道。如果不遵从天人相应的原理,就会造成秋季无“收”;无收则无冬季之“藏”;没有冬藏,就没有春天的“生”;无春生也就没有夏天的“长”。此外,秋季气候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人们生活起居应保持顺应自然的特点,气温低时要注意保暖,保养肺气。秋季也是感冒最为多发的季节,原因也在于昼夜温差的增大,加上人们平日穿衣不能随气温随时调节,加大了感冒的发生几率,使肺气受损。同时秋季应当早睡早起,使气机平和。
秋季养生法,你学会了吗?
我是坚持为大家科普医学知识的于春泉大夫,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关注或点赞,也可以转发给您的家人或朋友观看此文,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