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三天遭拒二十次!老年群体租房为何步步维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5 02:53:00|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一则“为 65岁母亲和年迈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的新闻上了热搜,引发网友们关注。怎样保障老年人“租有所居”的权利?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老年人租房难的本质是什么?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存状况抽样观察》,全国独居老人比例已达14.2%,其中近20%依赖租房解决居住问题。但现实中,许多老年人面对的却是中介的婉拒、房东的淡漠与合同中的“年岁条款”。北京、上海等地的观察显示,超三分之二中介机构对60岁以上老人设限,要求“子女陪同签约”或直接拒绝。房东和中介的担忧听起来非常“理性”:老人健康风险高、自理能力弱,一旦发生意外,可能引发法律纠纷或导致房屋贬值。此前,就有上海某房东因租客携带94岁失能老人入住而毁约,虽被法院判决违约,却暴露出市场对高龄租客的排斥。老年人租房难的本质,是社会对衰老的恐惧被异化为经济风险。房东的“理性计算”背后,是社会保障缺位与法律含糊性的转嫁。一方面,我国租赁相关法律未明确禁止年岁鄙视,房东可借“合同自由”之名行排斥之实;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体系尚未覆盖租房场景,意外责任界定不清,加剧了房东的避险生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租房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当前租赁房源多以年轻人为目标群体,鲜有适老化设计。低楼层、无障碍通道、告急呼叫系统等办法稀缺,而新建小区房东又因“风险厌恶”拒绝老人。供需错位下,老年人被迫在“老破小”与“拒租令”间挣扎。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存状况抽样观察基本数据公报》,2021年,我国城镇老年人需求最高的适老化改造项目是:加装电梯、地面改造、如厕洗浴设备改造、加装告急呼叫设备和加装扶手/护栏。但目前租赁市场的产品设计完全围绕青年群体展开,从loft公寓到合租房源,几乎不存在考虑老年人需求的卫浴扶手、告急呼叫等适老化办法。这种供给缺失将老年人推向了条件更差的城中村或远郊房源,形成居住质量的下行螺旋。数据背后折射出代际空间分离与居住资源错配的双重挑战。这种“银发租房难”的征象,正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持续加剧。破解老年人租房难,是道需多方合力的社会命题破解老年人租房难,需当局、市场与社会协同发力,才能让老年人居有定所、安享晚年。当局作为主导者,应完善顶层设计,通过立法禁止租房年岁鄙视,明确租赁双方权责。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适老化房源建设与改造,扩大保障性住房和租房补贴覆盖面,尤其关注外来随迁老人。同时,强化监管,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市场主体则需把握老龄化机遇,开发多样化适老化租赁产品,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个性化租房方案。合理定价,制止因过度逐利抬高老年人租房门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社会层面,要营造包容氛围,通过宣传消除对老年租客的偏见。社区与社会组织可搭建平台,提供租房信息、生存帮扶等服务,填补政策与市场的空白地带。数据显示,我国60-69岁老年人中,半数以上仍具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他们身上蕴藏的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破解“人口红利消退论”的一把密钥,面对3亿老年人口带来的结构性变革,我们的政策设计也必须突破单向度的“养老”思维。比如,北京、上海探索的“代际共融”,让空巢老人与都市青年共享生存空间,重现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俗谚;江苏、广东等地提出建设银发经济特色园区,发展智慧康养、抗衰老、病愈辅助器具等潜力产业,颠覆了“老年即负担”的偏见……当老龄化褪去“危急”的标签,才能真正实现从“应对”到“共生”的发展范式转换。解决老年人租房难,不但是保障居住权,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唯有当局、市场、社会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才能构建起老年友好型租房环境,让银发群体在城市中拥有温暖的安居之所。





编辑 |姜玉函责编 |李雪出品|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4A07XH1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