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资本市场加快“新陈代谢”的大背景下,退市新规成为了精准识别劣质上市公司的 “照妖镜”。今年财报季,不少投资者都对退市风险高度警惕,毕竟这是退市新规实施的首个完整年度,稍有不慎,个股就大概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乃至直接退市。4月以来,浩繁触及财政退市指标的上市公司接连“暴雷”,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2025年作为退市新规实施后的首个完整年度,组合类财政退市指标成为淘汰劣质上市公司的核心工具。上海证券报报道,根据统计,截2025年4月29日,共有48家主板公司因触发“净利润亏损且营收不足3亿元”的财政指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或直接退市。
纵观今年的“退市潮”,大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行业集中度高:退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机械设备、纺织服饰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广泛面临市场需求萎缩、技能升级滞后等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长期策划不善:多数公司连续亏损超过3年,如*ST龙津连续三年营收不足1亿元且净利润为负,最终因新规下营收门槛提拔至3亿元而退市;
多重风险叠加:部分公司同时面临财政类、规范类(如信息披露违规、资金占用)乃至重大违法退市风险,如*ST恒立因会计处理争议、账户冻结等问题濒临退市;
市值退市案例增多:除财政指标外,交易类退市(如股价低于1元或市值低于5亿元)成为另一大动因,例如*ST美讯因市值长期低于5亿元触发退市。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新规的精准性体现在对“空壳化”的打击。大晟文化作为国资入主企业,虽获唐山文旅支持,但游戏和影视业务收入下滑导致营收仅1.4-1.9 亿元,股价年内下跌25%。这类公司即使有国资被页粳也难以逃脱新规的“火眼金睛”。
在此之下,必要进一步了解退市新规的几个重要变化以及核心影响:
一方面,财政类指标收紧。主板财政类退市指标从“净利润为负+营收低于1亿元” 调整为“净利润为负+营收低于3亿元”,首次触发即实施ST,连续两年触发则直接退市。这样的规定,现实上是对空壳公司的精准打击,尤其是微利保壳时代,大概就此终结;
另一方面,市值标准联动,5亿市值成新警戒线。沪深主板市值退市标准同步从3亿元进步至5亿元,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将直接退市。比如今*ST博信在2024年11 月成为首家触发该指标的公司,市值跌破5 亿元后股价加快下跌。这意味着我们必要注意低营收的同时,还必要注意低市值的风险;
别的,从单一财政到多维风险。比如新规引入“营业收入扣除项”,剔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收入(如政府补助、资产处置收益),防止财政洗澡。例如ST春天因公司2024年度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贸易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退市新规之下,对于投资者来说,以后的选股上必要格外注意,避开 “退市雷区”:
首先,警惕低营收、持续亏损的主板公司。避免投资营收低于3亿元且净利润为负的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中转型失败的公司,比如纺织、机械等企业;
其次,关注市值变化和流动性。主板公司市值需高于5亿元,创业板需高于3亿元。同时避免成交量长期低迷的个股;
第三,核查财政真实性及审计意见。规避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如否定意见)的公司,此类企业大概隐藏财政风险;
第四,警惕多重风险叠加的*ST公司。部分*ST公司大概因规范类问题(如资金占用)或重大违法加快退市,需审慎到场“保壳炒作”;
第五、优选行业与政策导向。可选择拥有技能壁垒、品牌优势或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优先选择国资控股或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也可聚焦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规避受政策冲击行业(如教诲、房地产等)。总之,随着退市新规的落地,在资本市场的“新陈代谢”浪潮中,退市新规以多维指标联动加快市场净化,预计2025年退市规模将再创新高。
对于投资者来说,应秉持价值投资理念,从营收质量、市值规模、行业前景等方面审慎选股,阔别低效资产。面对严苛监管,炒作ST 股风险剧增,建议优先配置管理规范、主业扎实的优质蓝筹股。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30A03OJ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