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去美元化”,去美元化是一种趋势,但不能一蹴而就。
当前的这个世界存在一个基本领实:
美元是世界货币,全球绝大多数跨国交易(无论是货物交易照旧金融交易)、跨国债务都以美元的情势存在。
全球88%外汇交易和75%贸易融资仍依赖美元,且美国国债日均交易量达6300亿美元,活动性优势短期内难以取代,这也意味着美元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以及全球金融交易中的焦点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替代。
“去美元化”虽然有所进展,但整个进程可能需要耗费“数十年”“几代人”的光景,对于当前的世界来说,美元仍然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了解上述事实之后,我们会发现,以“人民币”的货币地位,我们没办法要求其他国家直接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那么“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就成了为了“合适的选择”,公平且平等,符合我们一向的原则。
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是指一国(地区)的央行与另一国(地区)的央行签订协议,约定在特定条件下,双方可以以本币互换等值的对方货币,用于双边贸易结算或金融市场活动性支持。到期后,双方需换回本币并支付利钱。
就拿中巴之间的互换协议来举例。
假设巴西进口商向中国采购设备需支付人民币,但缺乏人民币资金,这时候互换协议是这么运作的:
- 巴西商业银行向巴西央行申请人民币融资,后者通过互换协议从中国央行获得人民币。
- 巴西央行以雷亚尔为抵押,按协议汇率(1:1.21)换取人民币,再贷给商业银行。
- 进口商使用人民币直接支付中国出口商,避免美元中间环节。
- 到期后,巴西央行归还人民币本金及利钱,中国央行返还雷亚尔。

互换协议示意图(图源:光大证券)
这么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避免美元波动风险(汇兑风险),降低交易本钱;中巴企业在使用人民币和雷亚尔直接结算时,无需承担美元兑换的双重费用,同时避免了汇率波动导致的汇兑损益。
此外,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我们需要注意三个关键词:汇率锁定、利率以及用途限定。
汇率锁定层面,互换协议中的汇率通常以签订时的市场汇率为基准,避免后续汇率波动影响交易本钱。例如中巴协议中,1900亿人民币与1570亿雷亚尔的规模即基于当前汇率折算。
在利率层面,互换资金需支付利钱,利率一般参考两国货币的市场利率(如SHIBOR或巴西基准利率)。例如巴西借用人民币需按中国银行间利率支付利钱。
最后是用途限定,现实上雷同于防火墙,协议资金仅用于特定用途,比如贸易结算或特定债务结算,不可自由兑换成美元或其他货币,防止谋利性资本活动。
以是我们看,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服务实体经济需求。
目的越单一,签订起来也没那么多阻力,签的多了之后,双边互换还可以升级为多边净额清算网络。比如,允许巴西用对华人民币债权抵消对阿根廷的债务,无需现实资金结算。
总结来说,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通过“央行换汇—商业银行放贷—企业结算—到期归还”的闭环机制,构建了非美元主导的贸易结算体系。
当然,互换协议也并不是没有“缺点”。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机制复杂,申请和操纵流程繁琐,导致使用意愿低,使用率低。
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推广也没有覆盖主流贸易伙伴,就如篇头所说,美元在国际贸易当中的焦点地位中短期内难以替代。
另外,还存在资本账户开放限定、透明度不足、活动性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的门路还很长,但也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14A095BR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