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洋河脱离头部,从崛起时就注定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7 21:58:30|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懂财经·消费组原创/出品

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小公司死在本身的短板上,大公司败在本身的优势上。


所谓优势,只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均衡博弈,时间变了,人变了,就统统都变了。墨守成规的企业,往往会让优势变牢笼。


洋河的起起落落就是明证。


广告轰炸建立品牌心智、深度分销提拔动销,让洋河在本世纪初掀起蓝色风暴,硬生生将“茅五剑”变成了“茅五洋”,洋河从濒临倒闭的地方酒厂一跃跻身头部阵营。


但命运多舛,洋河逐渐从头部阵营中掉队。2024年,洋河营收同比下降12.83%,净利润同比下降33.37%,是茅五泸洋汾中唯一负增长的酒企。


渠道库存、回款进度等行业关键指标,洋河亦与其他头部酒企存在较大差距。


洋河脱离头部,从崛起之日就注定了。观点如下:


1、深度分销从优势变拖累。深度分销使洋河经销商具有“小而多、老而弱”的特点,更容易受宏观冲击。同时深度分销下,渠道利润透明,经销商利润低,销售的积极性也差,进一步导致了洋河竞争力下滑。


2、打不过高端,卷不过低端。广告轰炸下,洋河实现了从低端到中端的升级,但因为缺少资源、汗青的高端天禀,洋河始终没有站上高端牌桌。而中端市场正是目前受挤压最严重的白酒市场。


3、出现了前任得利,现任担责的管理困局。初代管理层通过混改拿到了大量股权和洋河利益深度绑定。但初代管理层退出后,现任管理层股权较少,出现了前任得利,现任担责的局面。新管理层很容易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洋河逐渐失去改革、创新能力。


/ 01 /

从茅五泸洋汾中掉队



茅五泸洋汾中,洋河的崛起最为传奇。


1998年,白酒行业山雨欲来风满楼,亚洲金融危机、山西假酒案,加上政策限制,白酒市场一片萎靡,中小型酒厂相继破产。


洋河也遇到了困境,业绩江河日下,收入从1998年的7.7亿落到了2000年的2.2亿,企业不得不靠降薪裁人委曲维持,濒临破产。


好在,洋河两位功勋人物杨延栋、张雨柏力挽狂澜,通过企业改制、品牌升级、渠道改革三板斧,让洋河掀起蓝色风暴,硬生生将“茅五剑”变成了“茅五洋”。


之后,汾酒、泸州老窖崛起,茅五泸洋汾年营收相继破300亿,和身后白酒拉开了差距,组成了上市白酒头部阵营。


不过,稳定多年的头部阵营,再生变局。


洋河业绩掉队显着。2024年,洋河营收同比下降12.83%,净利润同比下降33.37%。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1.9%;净利润同比减少了39.9%。


同期,茅、五、泸、汾营收、利润全部正增长。





按照洋河的说法,业绩失速是公司自动清理渠道库存的结果。


洋河确有控货之举,本年2月,洋河停止了省内海之蓝供货,而且还对梦之蓝M6+实施严格的配额管控政策,


但结合库存看,洋河控货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2024年,洋河存货占资产比重到达29.3%,在茅五泸洋汾中最高。





营收负增长后,洋河也自2010年登顶上市白酒收入前三后,让出了季军头衔,2024年收入相继被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凌驾。


长期来看,洋河与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的差距有拉大趋势。


白酒企业将来业绩走势如何?一看,合同负债,指下游给酒企的预付款,可看做收入的前瞻性指标。


2024年,洋河合同负债同比下降6.8%,同期,泸州老窖合同负债同比增长4成,汾酒也增长了两成。


二看,白酒回款,指经销商按全年合同打款进度的比例,反映了经销商对酒企的信心。


按照白酒自媒体“价投小白鸽”的数据,截止5月初,茅泸泸汾回款进度均在40%以上,洋河回款只有35%-40%。经销商同样对洋河信心不足。


洋河是如何从头部掉队的?


/ 02 /

被品牌、渠道反噬



正所谓盈亏同源,洋河掉队的伏笔,埋在它的崛起路径中。


洋河崛起靠的是产品升级和深度分销。


2000年之前,洋河一直靠低端酒洋河大曲撑着,造成了利润微薄,护城河不宽等痛点。以是在98年的白酒逆周期中,一度濒临破产。


之后,管理层对症下药,为冲中高端,2003年9月,洋河推出“洋河蓝色经典”系列:海之蓝(118元)、天之蓝(200-300元)、梦之蓝(400元以上)。


但中高端依赖产业基础,如适宜的水源乃至空气,还有品牌沉淀。这些洋河都不具备。


于是,洋河开始了广告轰炸,和茅五争起了央视广告的标王。一句“比海洋更宽广的是男人的胸怀”成为经典。


为了新品顺利出货,洋河进行渠道改革,首创“1+1”深度分销模式,即经销商体系+厂家自有销售人员,共同开辟市场。此中,经销商只负责配送、资金周转等服务工作,洋河自有人员负责渠道开辟与市场推广工作。


这种扁平化的深度分销使洋河对终端和渠道实现了有效控制,可以像卖快消品一样卖白酒,即便品牌性不强,也能高动销。而洋河品牌性不强的问题也多少被这一模式掩盖。


在白酒向上周期中,洋河的广告轰炸能带动品牌升级,深度分销也有高执行力优势,利于市场拓展。


只是,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代价。当白酒进入存量时代后,洋河开始被品牌、渠道反噬。


由于缺少品牌、酒质的高端天禀,洋河终究没能上高端牌桌,且不说没有孕育出飞天茅台、五粮液普五、国窖1573这样的高端品。甚至在次高端领域,洋河也缺乏如水晶剑、汾酒青花20、习酒窖藏1988这样的百亿级营收大单品。


体现在盈利能力上,洋河也是茅五泸洋汾中毛利率最低的企业。





在如今的宏观环境下,高端酒胜在品牌,低端酒胜在性价比,都在抢中档酒企的市场,洋河也就陷入到了高端打不过,低端卷不动的窘境。


屋漏偏逢连夜雨,洋河的深度分销模式也在失灵。


在1+1模式下,洋河实际上弱化了经销商角色,这使其经销商体系出现“小而多、老而弱”的问题,经济下行时,更容易冲击。根据砺石商业财经的数据,2020年开始,洋河经销商淘汰率达30%左右。


同时,因为深度分销,渠道利润透明,经销商利润低,销售的积极性也差,进一步导致了洋河竞争力下滑。


被品牌、渠道反噬,本质上又是洋河管理层没有因时而变的结果。


/ 03 /

管理困局:前任得利,现任担责



但斌总结过,市场里值得真正长期投资公司有两类一类是不被环境改变的公司,另一类是改变环境的公司。


放在白酒行业,茅台属于不被环境改变的公司,因为品牌秘闻,茅台天生形成了稳定的高端心智。


有投资人提到:就算其它酒跟茅台卖的代价一样,我宴请客人时都得编一堆来由给客人解释一下为啥喝的不是茅台!喝茅台我畅所欲言,不喝茅台我解释半天。


高端心智构成了茅台最大的护城河,就算有流水的董事长,茅台的业绩也是铁打的。


而洋河属于改变竞争环境的公司。


洋河崛起时在行业以改革和创新著称,20年前,洋河股份通过恰如其分的混改,激活市场机制;推出洋河蓝色经典,作为高端化的抓手;并改革经销体系,最终强势突围,从一个并不突出的地方酒厂,成长为中国白酒老三,与茅台和五粮液相提并论。


靠改革和创新得到市场,许多时候需要管理层决议一直在线。


但2015年是洋河的转折点,把洋河带上高峰的张雨柏离任,新管理层接棒。


但与之前相比,新管理层显着失去了过去的改革魄力,业务上守成多,创新少,在业务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反应显着偏慢。


例如,2015年前后,洋河就逐渐有了产品老化、渠道推力不足的弊病。但2015年上任的新管理层,直到2019年,才对洋河进行渠道、产品、构造架构进行大调整,且调整成效并不显着。


洋河为什么逐渐失去了改革和创新能力?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这要从洋河的混改说起,以杨廷栋、张雨柏等初代洋河管理层,通过两次改制,获取了大量洋河股权,2009年上市时,洋河形成了国资持股34%,管理层持股27%,机构散户持股38%的三三三制制衡局面。


彼时,管理层持有大量股份,与公司荣辱与共,积极性、执行力自然高。但随着初代管理层陆续推出,洋河现任管理层与公司股权绑定并不深。


目前,洋河现任管理层持有的股份数量仅占公司股本的0.01%。如此股权结构也就形成了前任得利,现任担责的管理畸形局面。


现任管理层很容易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管理心态。只是,商业世界,不进则退,失去企业活力的洋河在江苏大本营都已经被今世缘打的节节败退。


对于眼下的洋河来说,应该尽快解决管理问题,重新激发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备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15A08JXJ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