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后,人体出汗会减少,疲惫感会增加,此时,人体最必要就是起居的调整,尤其是就寝的充足很重要,最好比日常多睡一小时,只有这样才华应对“秋乏”。现在正值夏秋换季时节,白天气温偏高,人体水分蒸发快,傍晚微凉。我们要提前掌握夏末初秋的养生法则,为自己的身体做好准备。
初秋养生四原则

1、别再晚睡
早睡早起 积贮能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秋季养收”是指秋天气温渐渐降落,人体的阳气轻易受伤,所以秋天要固护自身阳气,使得精气内守。别的,进入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轻易感受“燥邪”,伤及阴液,人会出现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情况,所以中医学又有“秋季养阴”一说。不管是“秋季养收”,还是“秋季养阴”,实际上都是一个能量蓄积的过程,以应对隆冬的到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互换节气,与夏季“夜卧早起”不同,立秋过后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进入秋季,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以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黄帝内经》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此,秋季在起居作息方面要特殊注重,积极调整就寝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就寝质量。早睡可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同时避免睡觉时受寒,添加被褥,适应节气的变化。
秋季养生还要防“秋老虎”。初秋时节暑热未尽,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等。此时更应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俗话说“春困秋乏”,秋季轻易感到疲乏。午睡是最好的解乏方式,可以保护心脏,提高机体对“秋老虎”的抵抗能力。
2、不忙贴膘
秋天虽说是凉爽的季候,但是也会显示十分的干燥,所以此时养生的重要在留住水分,多吃些温润水分多的食物外,早上起来可以先喝一杯温开水,有利于肠胃的运动,水分的保留。初秋时节到临,人们必要多补充些蔬菜、水果、卵白质的食物,这样可以有利于身体康健。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多吃些肉类,鱼类、蛋类。
立秋虽占了一个“秋”字,但天气并未完全转凉,高温绵绵,人也极易倦怠、乏力、纳呆,此时并非贴秋膘的时间,由于太多的高卵白、高脂肪食物并不轻易消化,反增脾胃负担。立秋还在三伏天之中,不适合大补,可以选择黄芪、大米、茯苓、山药等这些熬粥喝,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养肺的功效
秋季可以多吃一些能润燥养阴的食物,如蜂蜜、甘蔗、梨、百合、银耳等,常用药膳有百合银耳汤和雪梨汤。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等。由于辛辣太过易损伤人体阴津。水果含水分多,可以适当食用,但不可像三伏天一样,一顿就吃半个西瓜,或拿水果当饭吃。如果本身脾胃就虚寒,可以把水果蒸煮之后食用。秋天轻易感冒咳嗽,我们可以吃一些有止咳化痰、理气燥湿功效的食物。比如丝瓜、冬瓜、白萝卜、橘子、山楂。

3、拒绝受凉
到了初秋时节以后,夜晚逐步变得凉快了,尽管白天温度还是较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增加衣物,以免着凉和感冒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增添衣服,尤其是夜晚时候。立秋时节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加之季候变换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降落,稍一着凉,轻易感冒。因此注意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伤风感冒。
4、勿忘除湿
近来的天气虽然热,但雨水也多发,身体也会受到湿气困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因此立秋后贪凉须有控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
秋高气爽,微风拂面,最适宜登高临远。许多人退休之后养成了登山的风俗,还有的人一边喊山一边登山。登山确实可以宣发肺气,愉悦身心,但也要注意运动强度,过度劳累轻易引发心梗。秋季气温降落,不宜剧烈运动。由于剧烈运动会造成大汗淋漓,致津气耗散,这个时候如果受风寒,则会使毛孔闭塞,汗液不能排出,轻易引发感冒,甚至落下风湿病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