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660|回复: 0

384种中国色,我被这高级感迷住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0 09:20:1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疏风 印客美学

说起中国传统色,我们会想起前两年的热播剧《延禧攻略》《长安十二时辰》,满屏的“延禧色”、“唐韵色系”让网友们大喊惊艳。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发布的色彩体系和核心图形设计,用的也是中国色。
小印对中国传统色也是“心水”已久,本日就带着各人一起看看那些绝美的中国色吧。
- 01 -
中国色与西方色不同在哪?
提到西方色彩,我们想到的是红、黄、蓝、绿等等具体的颜色,每一种都有固定的编号。
但翻开中国传统色,看到的都是玄、纁、缥、青黛……如果没有专门的色卡,信赖大部分人看到这些色名都是一脸懵逼。


这都是些啥子颜色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咱们的老祖宗是在故弄玄虚吗?
其实,这是东西方对色彩秩序的不同规定造成的。
西方的色彩文化更注重物理特性和科学理论,倾向于将自然科学的原理运用到色彩之中。
最范例的就是七色光谱的产生,牛顿通过棱镜折射,把白色的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
今后之后,物理学家们纷纷开始探究色彩的科学性,也就得出了明度、纯度、色相这三个色彩属性。


既然有了色彩属性,那颜色就应该有自己的归属,为了方便记忆他们就给每一种颜色规定了编号。
中国则不同,我们的传统色彩出发点是观念,更器重色彩的意象,寻求的是“随类赋彩”、“以色达意”,没有确定的概念。
所以,我们不使用色相、明度、纯度这三要素界说色彩,而是用正色、间色来区分。


什么是正色,什么又是间色呢?
正色就是原色,有点像西方的三原色,一共五种,分别是青、赤、黄、白、黑。
青,就是蓝色,有时指含绿色身分的蓝色。


图源:@伏蝣
赤,相当于现代色相中的大红。
赤的同义词是朱,不外比朱色浅,周代用赤色颜料染色时,染三遍得到赤色,第四遍才变成朱色,所以朱比赤尊贵。


朱湛
黄,色相接近现代的橙黄。
不外,土黄也是古代黄色的对应颜色之一,由于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区都处于黄土高原一带,黄土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参照对象。
并且由于染色技能的限制,当时的丝织品大多出现储黄。




白在五色中是基础色,黑则是“所熏之色”,这俩跟现代颜色没有差别。
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玄色”也是黑的一种,不外它更方向于带赤的黑,地平线在太阳将出未出的时候,天空出现的那种黑中透红的颜色。


古人以为这五种颜色是最纯正的,只能从自然界提取原料制作,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得不到,因此这五种颜色就是正色。
间色则是正色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两两调配得到的结果。
红、绿、紫、碧、骝黄五种颜色为间色。


骝黄 蛰虫始振之起色
积雪开始解冻,露出地面的颜色
青黄调配成绿;
赤白调配成红;
青白调配成碧,也称为缥;
黄黑调配成骝黄,
介于现代的土黄与储黄之间;
黑赤调配成紫,雷同鸡肝的颜色。
不外,由于五间色本身还能再生成间色,所以间色的数量黑白常大的,但由于间色不敷纯粹,所以重要性不高,等级比力低,对它们的使用也就没有限制。



不外正由于如此,古代中国的色彩才会那么繁荣,像什么天水碧、海天霞、月白、胭脂、青黛……可以说我们平时赞不绝口的那些色彩几乎都是间色。
- 02 -
中国色,为何如此诗意?
梅染、荼白、落栗、薄柿、酡颜、窃蓝……
每一个色名就是一幅画。


窃蓝 立秋之起色
但是你知道古人为什么要这么命名吗?
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
为了描写生动,文学作品常常创造大量的新词来表达色彩。
好比形容天刚破晓时的“东方既白”。


这个词来自于苏轼的《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熬夜党或者早起党应该会有这种感受,在天将亮未亮的时候,整个天空的颜色其实是蓝中透白的,所以苏东坡说“不知东方之既白”。


东方既白 雀入洪流为蛤之起色
这既是一种天象,又附加了诗人的浪漫和想象。
同样的还有“暮山紫”,也是诗人的颜色,有上百首古诗写到过“暮山紫”。


它最早出自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烟和雾交错在一起,又被斜阳透过来,这是一种紫朦朦的状态,所以王勃说它是“暮山紫”。
既是一种颜色,也是诗人的想象。


此外,国画的发展也增长了传统的色名体系。
国画最讲求材质美,为了保证颜色经久不脱落,画家们会叠加各种颜料,这样每多一种颜料,就会随之产生几个乃至几十个色名。
好比取自朱砂的赤色,根据颜色深浅可以分为朱碟、二朱、三朱,朱碟带点黄,二朱鲜红,三朱则偏黑。





由于国画的原料大多取材自矿物质和植物,所以古人习惯用1+1=2的方式命名色彩,具体来讲就是“色名=物质本身自带的颜色+物质的名称作修饰语”。
一般会有以下几个命名公式:
★形容词+基本色
管幸生先生在《中国惯用色色彩特性及色样选订》中对表色彩明度、彩度的形容词做了归纳,发现古人喜欢使用“淡、深、中、苍、品、焦、老”等词来刻画色彩,这也就有了深红、嫩绿、明黄、品红、苍青、老银等颜色。


★专著名词+基本色名
好比葱绿、菊白、鸽灰、鸦青等。


★基本色名+基本色名
好比黄绿、黛蓝、橙黄、青灰、茶褐等。


★形容词+专著名词+基本色名
好比金茶褐、深蛋青、中鸽灰、嫩葱绿、老竹绿等。


传统色名上千种,除了上面这些,古人还喜欢根据不同样式对同一种颜色进行划分,仅仅是表示黑色带花纹的就有“黩”、“黑真”、“黑勺”、“黑光”、“黑每”、“黑谷”。
老祖宗对色彩的关注真是过细入微啊。
- 03 -
中国传统色有哪些讲求?
在中国,色彩不仅是装饰粉饰,还代表着等级的划分。
由于正色最为纯正,因此象征着高贵和权势巨子,是皇族的专有色。间色的职位低于正色,是大臣贵族的颜色。
而平常百姓只能使用的饱和度比力低的颜色。


水色
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在唐朝,黄色到达了鼎盛,象征着权势巨子、神圣,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黄衣服,平民百姓禁止穿黄色,否则就会受到制裁。


图源:@容境
同时,唐朝还对官吏的服饰等级做了明确的规定,三品以上的可以穿紫色,五品以上的可以穿绯色,六品七品可以穿绿色,八品九品的芝麻官就只能穿青色了。


平民百姓就更惨了,这些颜色他们都不能穿,只能穿褐色、皂色或者本色的粗布麻衣。
不外,也不肯定每个朝代最尊贵的颜色都是那五正色中的一种。
好比玄色和纁色。
玄、纁的尊贵程度乃至凌驾五正色。


前面说了,“玄”是太阳在冒出地平线之前的颜色,“纁”就恰好相反,它是一天竣事后太阳落到地平线的下面所折射出来的余光,不是纯粹的黄或红,而是红和黄的一种交错。

在大多数的朝代,上玄下纁是帝王在祭奠时最重大的制服,体现了对天地的敬畏。
再好比贵气的紫色。


紫蒲 清明之起色
紫色从来都不在五正色之列,但它的职位一直很高,要否则我们怎么叫“紫禁城”,不叫“赤禁城”呢。
这其实是在春秋时期就打下的基础,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为了彰显齐国实力,一改前代的赤色为尊,直接穿紫袍上朝,公然挑衅五色礼制。


图源:@张渔Yu
孔夫子气不外,才发出“恶紫之夺朱”的感叹,乃至还把紫色贬低为卑贱的邪谣之色。
不外孔子没想到的是,即便到了以儒家为尊的汉唐,紫色仍然显贵,它象征天帝的居所紫微星,天子的居所被称为“紫宫”,明清皇宫叫“紫禁城”就由此而来。


这种色彩等级其实可以解释很多现象。
好比为什么国人一度非常喜欢大红大绿?
很多人简单地判定为色彩教育的缺失,但其实不肯定真如此。
中国传统色彩等级鲜明,使用禁忌明确。
正色只能用在帝王身上,穷人百姓只能用间色,只有节日、婚丧的时候才华解禁。
因此,民间只能把纯正鲜艳的正色用在小面积的装饰、工艺品上,大面积、长时间使用正色的机会很少。


图源:@伏蝣
而当代中国没有了色禁,人们可以自由使用色彩,因此人们潜意识中对正色——这种高等级的、美好原质色彩的寻求就被释放出来。
于是,大红大绿开始被肆意使用,可又由于缺少大面积、长时间使用的履历,所以少少有成功的案例,也就被饱受西方色彩教育的专业人士斥为俗不可耐。


除了等级的划分,色彩还是头脑表达的象征。
你知道水墨画为什么肯定得是黑白的吗?这就是受道家对色彩界说的影响。


老子觉得五色太多了,眼花缭乱的让人眼盲,所以他提倡返璞归真,寻求原始朴素。
而黑白两色代表两极,恰好符合他的“两极相生,物极必反”的主张,这种观念也极大地影响了文人水墨画。
如果把美学看作一栋大楼,色彩就是它的基石。
当经济起飞的时候,颜色也会发生改变,一种是向欧美看齐,寻找世界的潮流,还有一种就是回归传统,去寻找自己的传统色。


审美是一种语境,也是一种话语权。
中国传统色就给了中国人中国美学的话语权。
中国人几千年古老的智慧和汉语之美都凝聚在这些词内里,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也寄托着我们的未来,由于是我们的汗青,也是我们的自大。
参考文献:
[1]白冰.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D].重庆大学,2015.
[2]金成辉. 东方色彩的文化视野——“2019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综述[J].美术观察,2019(12):32-33+31.
[3]苏婧. 《红楼梦》的中国传统色彩运用研究[J]. 大众文艺,2019(21):37-38.
[4]回首. 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特征[A]. 中国流行色协会.首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中国流行色协会:,2004:7.
[5]侯凤仙. 谈中国传统色彩命名的文化内在[A]. 中国流行色协会.首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中国流行色协会:,2004:5.
[6]王志惠. 论竹苞松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A]. 中国流行色协会.2014年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流行色协会:,2014:4.
[7]宋建明. 寻找汗青碎片,拼接我国传统色彩文化残留的配景——试论中国传统色彩观念成因[J]. 装饰,2008(02):66-72.
[8]王佳. 中国色彩的文化内在[A]. 中国流行色协会.2016中国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流行色协会:,2016:6.
[9]陈向鸿. 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J].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05-206.
[10]王京红.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色立体——以明清北京都会色彩为例[J]. 美术研究,2017(06):97-103.
[11]马佳伟.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初探[D].中心美术学院,2011.
[12]陈彦青.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观念设计及其汗青叙事[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2):38-42+162.
[13]陈彦青. 中国色彩体系观念建构一种——间色的转换[J]. 新美术,2013,34(04):55-63.
[14]周钧. 中国传统色彩与流行色[A]. .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23.
[15]范典. 读《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J]. 新阅读,2021(05):80.
[16]王鑫.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吉林艺术学院,2017.
[17]郑思瑶. 中国古今色彩意象对比与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
[18]任南,赵岩. 中国传统色彩配色技巧在艺术设计中的研究及应用[J]. 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59-162.
[19]张咏梅. 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形成及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4.
[20]城一夫. 中国色彩的汗青[J]. 陶瓷研究,1996(04):46-49.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风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原标题:《384种中国色,我被这高级感迷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