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写了,书法临帖,开始不要求形千篇一律,神要像。
怎样才华做到?
条件,要有认识“神”的能力。
形,即笔画,只要视力正常,都看得见。
神,即风格,就未必。
在讲授中,我频频碰到门生提问:
老师,你说神要像,但是这个帖的神是什么,我看不出来。
先要能够认得出帖的“神”,才谈得上临出这个帖的“神”
字体,篆隶楷行草。
书体,同一个字体,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
开始学习书法时,多数人对书体的认识是空缺,两眼一抹黑。别说认识碑帖的风格,就连这是什么字体,什么书体,也不知道。
这是正常的。
想起我学书的经历。
自学者的探索非常不容易。当时候啥资料也没有,就一本学校发的,柳溥庆编写的,《颜体多宝塔尺度习字帖》,丰子恺题写的书名。
柳溥庆一生传奇,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写他。
我带着这本字帖去参军。在部队一年以后当了文书,不绝练这本帖。
十几年练下来,由于偶尔的机缘,倒是看出了笔力,但是关于书法的神,关于书法的风格什么的,都没有概念。
不绝到碰到恩师,才逐渐开了眼。
现在资料就多了,什么都有的看,包罗万象。学书法是脑力劳动,不是单纯下死功夫就行,要只管多读帖,多看书。
然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书法属于“艺”,“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得有老师引入门,否则极难上路。
题目在于老师。
题目在于明师难遇。
有些老师教书法,就跟驾校师傅教开车,以为能写几个字放整齐就是书法,缺少文化的,审美的因素。
门生学来学去,就练那几笔唐楷,或者加点汉隶,写来写去,就一点形似,自己学的东西有什么特点?神在哪里,自己学到神没有,都说不清,书法欣赏眼光没什么进步。
光说道理容易懵,我们举个例子:
《明显白白学书法》在“隶书”这一课里,安排学习《曹全碑》和《张迁碑》。
曹全碑,是隶书的代表,隶书字体特性最为显着。
曹全碑是“仕女字”,媚而不弱,典雅秀媚之中,有伸展,有大方,有柔骨,隐隐有梅枝抗雪之韵。写这个碑,有如淑女绣花,心要完全静下来,否则不易得神。
我教门生,写这个碑的时候,脑子里要有小桥流水,竹篱茅舍。
临写《曹全碑》容易出现的毛病:
第一个,把它写成动物园关在笼子里的狗熊,粗憨憨的,没有灵秀之气……
第二个,把它写成了“能人字”,我对这个门生说,你这不是小桥流水,竹篱茅舍,你这是大桥洪水,打家劫舍……
第三个,写成了“网红字”,搔首弄姿,巧言令色,小卖俏……
……
媚态易得。艳骨难寻。
张迁碑,它是武将字,雄强厚拙,方头方脑,下笔时如大将破阵,金戈铁马,胸中有沉雄之气,方能得神。
社会上临张迁碑,有些临得钝头钝脑,傻乎乎的,一股呆气。
大将破阵,金戈铁马,雄而不笨,强而非蠢。民间的门神就是将军,讲求的是女无肩,将无项,练传统武功的人都知道,那叫虎背熊腰,一点都不笨,非常机动。如果笨的话,早在阵上被人砍了。所以张迁碑是在雄强之中有灵动,非常生动。
我们有个女门生,学了张迁碑以后,说张迁碑,看上去像山里一块一块的石头。
说得好,确实,张迁碑的字,就像山野石头,虎踞熊行,千姿百态,大巧若拙。
一般来说,女生写张迁碑,不宜写得像我这样。
如果写成这样,多少有点80斤的力气扛120斤的感觉。
好些女生在临写过程中,自己发展出了一种劲健中,不失妩媚之气的张迁碑,我把它们叫做女将军字。
可以想象,抗金英雄梁红玉,飒爽英姿,中流伐鼓,大破金兵……
抓神有一个诀窍,那就是,朝着作品风格的方向浮夸。
比如:
典雅,就更典雅;
豪放,就更豪放;
飘逸,就更飘逸;
秀媚,就更秀媚……
祝嘉临的张猛龙,就是比原帖更加劲健飞扬(见前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