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85|回复: 0

中国最能吃酸的省份,不是山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4 13:19:56|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隧道酸汤鱼的质料不多,但每一味调料都有它不可更换的使命。拍照/陆宇堃
-风物君语-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
“酸”才是隧道贵州味
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吃酸的传统,比如四川、东北地区的酸菜;比如山西人钟爱的陈醋。但不管是酸菜还是醋,只是调味用的配角。
而贵州的酸,是主角,是生存配景。不管是鱼、猪脚等肉类,还是蔬菜、豆类,都是在酸汤里煮。酸汤是舞台,各种菜只是这舞台上的差别角色而已。
什么是酸汤?
只有外省人才会笼统地称谓酸汤。在贵州内部,贵州人有更细的划分,有的人偏幸西红柿制成的红酸,酸味香浓、醇厚;也有的人偏幸清亮爽口的白酸,质料是煮过米饭的米汤。

▲ 明清时期西红柿的传入,使贵州的酸汤有了更香浓的味道。拍照/陆宇堃
抱负的红酸汤,需由小粒的野生西红柿熬制,这种西红柿果肉多、紧,酸味充足,也没法做其他用途。
怎么做呢?很简单,将西红柿洗净,晾干,直接放进土坛子里,放到快满时,在上面加少许盐、酒糟,盖上盖子,再在坛子沿儿的四周加上净水,使西红柿不和空气接触这算是做好了第一步。再之后,就是不停续上干净的净水,包管坛子沿儿上始终有水,等上10~15天,就可以开盖了。

▲ 正在熬煮的红酸汤。图/《早餐中国》
做得好的话,刚开启坛子时,会有一股馥郁的果香和酒香从坛子口扑鼻而来,往内看,西红柿的果肉部门已经烂软,沉淀到坛子底部,而浸润在果肉上面的,是六七成的果汁,这就是红酸汤。
而制作白酸汤只需抓一把糯米,洗净,水煮;待煮沸后,将米粒盛出来,剩下的米汤放到坛子底部,加盖,密封,用水隔绝空气。往后逐日的米汤,都以同样的方式加进去,和前日的混合,等到有六七成满时就封起来。

▲ 用米汤发酵的白酸汤,才是最经典的黔东南味道。拍照/陈沛亮
好的白酸汤,清亮、不浑浊,味道酸爽、回甘,口感浓醇、润滑酸汤是黔东南苗族的饮食秘籍,只有读懂这一碗经过奥妙发酵的液体,才能真正明白黔东南的饮食文化。
贵州有嗜辣的传统,在雷公山一带流行把腌制的糟辣椒与酸汤混合食用,通称糟辣酸。除了这几种广泛流行的酸,在黔东南州和黔南州的一些地方,还有更加奇特的制酸方法。
腌酸,由骨头和一些细碎肉质发酵而成;臭酸,顾名思义,是把每顿吃剩的菜网络起来发酵而成,一家开启臭酸坛,满村满谷都能闻到一股腐臭之味;还有一些临水村寨会用小鱼小虾腌制鱼酸、虾酸。


▲ 辣椒与酸汤的混合,成了贵州独有的味道。拍照/陆宇堃
提起贵州菜,不得不提的一道鲜味便是酸汤鱼。在酸汤鱼的发源地黔东南,鱼是放养在莳植着糯禾的水田里的,每年夏历三月栽种秧苗时,鱼苗也下到田里;八九月收稻谷时,鱼也一起捕捞。养在稻田里的鱼,喜食禾花,于是称之为禾花鱼。

▲ 稻田养鱼,除了充实利用天然情况,也是一种民族影象的传承。拍照/李长华
在黔东南,无论苗族还是侗族,都有稻田养鱼的耕作方式。
由于肉很奢侈,鸡鸭要在过年前才能宰杀,这个季候只有新鲜的禾花鱼可吃。此时正当农忙时节,亲朋之间会聚集在一起相互帮助收割,主人家招待来客自不会只提供清汤白水,当然也用不着大费周章:在田头支起锅灶,煮上酸汤菜,把刚刚从田里捞出的鲜活鲤鱼扔进汤中,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宴客了。


▲ 酸汤菜,浊米酒,不光是苗家的草根美食,也有着一种维系乡邻关系和感情的纽带作用。拍照/陆宇堃
所以,最传统的苗家酸汤鱼其实还真算不上什么登堂入室的大菜,而是一种来源于农家、非常浅易而朴素的暖锅菜。
谁才是贵州吃酸的行家?
酸汤,是明白黔东南历史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
在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以及水族、布依族等民族都嗜酸,苗族和酸的关系最紧密。中原的离乱迫使一批批苗族人从世代居住的鱼米之乡迁到崎岖贫瘠,尤其缺乏盐产的黔东南。怎么解决盐的问题?于是发明白酸——酸汤、酸菜等各种酸食。

▲ 由于交通不便,又阔别净水江盐粮古道,所以黔东南自古缺盐。拍照/陆宇堃
人体对钠离子的需求险些只能从盐中满意,酸食固然不能直接增补钠离子,但可以帮助减缓钠离子的流失,让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最初的酸汤是怎么制作的呢?很早以前,苗族人已经发现吃剩的食物放久了会变酸;淘米水放的时间长了,也能形成酸。
最初酸的制作包括两种方式:淘米水加热,由霉根菌发酵而成;酿酒的时间,酒糟没发好,往里边不停添水,也能逐渐发酵、变酸。
围绕着酸,苗族人形成了一系列的酸食文化。


▲ 黔东南的酸食不光有酸汤,腌酸菜也是此中很重要的内容。拍照/陆宇堃
酸菜:收青菜吃不完,就把它洗了,晾干,放在坛子里,变酸;腌鱼:如前所述,吃不完的鱼,就在鱼肚里加点糯米,放在坛子里腌上,发酸;酸肉:直接把肉放在坛子里发酵;腌汤:最初也是用吃剩的肉发酵而成……
上山干农活儿,不要干粮,只包一点酸菜,就着山上的泉水把酸菜泡一下,就是可口的食物。
社会发展到本日,在险些任何一个偏远的村寨都能买到便宜而富足的食盐,按理说人们早已不再需要被迫食酸替咸。但现实的情况并非云云。酸汤不光仍然被黔东南的人们喜欢、推崇,更被推广到了天下。
祖祖辈辈的味觉乡愁固然是个重要的缘故原由,但细致思索一番,会发现答案还是隐藏在黔东南这片山川之中。

▲ 劳绩季候,主人把现捕的鲤鱼投入大锅与酸汤菜一起煮,就成了轻便易行的待客大餐。拍照/杨通荣
黔东南地势较低,紧邻湖南、广西这些湿润溽热的地方,天气其实并不像省会贵阳抑或邻省云南那样惬意宜人。在如许的天气条件中,腌渍与发酵是储存食物的最佳办法,酸汤、酸菜、酸鱼、酸肉……
泡菜、腌菜在中国南方并不稀有,但像黔东南如许食不离酸的,还是屈指可数。
- END -
文丨黄菊
编辑 | kinoko
本文及图片取自《隧道风物·黔东南》
原文有增减,改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