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64|回复: 0

162岁狗不理包子,为何酿成“人不理”?网友:你去看看代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4 22:45:25|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津有“天津三绝”,分别是“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均有百年汗青,此中“狗不理包子”恒久居“三绝”之首,但在比年,已有162岁的狗不理包子被戏称为“人不理”,这是为何?

“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是武清县杨村人高贵友,小名狗子,身世贫困农民家庭,在道光年间因为逃荒到了天津,起先是靠着捡破烂为生,厥后高贵友15岁时,在天津侯家后街的刘记蒸食铺,都是苦日子里长大的孩子,高贵友也不怕苦,干活勤奋,而且学到了些做包子的技术。

刘记停业后,高贵友也就在侯家后街搭起了一个小棚子,天天就卖包子,高贵友踏实本分,做的包子也都是真材实料,因此交易越来越好,徐徐的忙活不外来了,高贵友便想了一个办法,在摊头摆了个碗,顾客来了就往碗里投铜钱,然后高贵友就按钱给包子,也不吆喝了,一言不发。
久而久之,附近的人就笑说:“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而且传着传着就变成了“狗不理”,于是高贵友的包子就被叫成“狗不理包子”,厥后高贵友开了一间小门面,取名为“德聚号包子铺”,但人们照旧风俗称其为“狗不理包子”。

听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时,以为“狗不理包子”极其美味,还将其带到了皇宫,进献给了慈禧,慈禧太后吃完后也是心情愉悦,说:“山中走兽云中燕,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慈禧太后吃过多少美味,对一个包子都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狗不理包子”确实不错,因此高贵友的包子铺申明大振,但高贵友夫妇并没有子嗣,于是将包子铺传给了义子高金铭,高金铭原来是包子铺的伙计,人也聪明,踏实夺目。

1918年高贵友去世后,高金铭继续将“狗不理包子”发扬光大了,申明远播,国表里皆知,1956年时,“德聚号包子铺”实验了公私合营,在改革开放后又构成了狗不理包子饮食团体公司。
“狗不理包子”一度成为了天津的一个标志,去到天津的人根本都想要去尝尝他家的包子,然而狗不理包子百六十年的汗青,其负责人显然也是想走“高端”门路,其包子的代价是一涨再涨。

一个虾仁包子售价35元,简直是在吃金子了,但包子的原质料便不昂贵,只因为汗青久长,名声响亮,狗不理包子的代价就居高不下了。
顾客显然不买账,中国美食千千万,天津美食也不少,与其花个上百、几百块钱去吃“狗不理包子”,不如选择其他美食,吃个痛快,别的,有顾客还曝光过“狗不理”的服务态度差,也就更引起大家的不满了。

从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狗不理”用材精挑细选,用心做包子,一手做出了本身的名声,到现如今它就像“全聚德”一样平常,似乎是在卖本身的品牌效应,此中的变化也是值得中华老字号反思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