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QQ登录
微信登录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积分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城事杂谈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织里跳蚤
房产资讯
关于我们
导读
首页
房产
装修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娱乐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房
招聘
拼车
二手车
服务
生活服务
城事杂谈
跳蚤市场
便民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美食天地
›
营养美食
›
帖子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查看:
337
|
回复:
0
今年七月十六处暑,老人说:处暑要“3吃3不吃”,分别指的是啥?
[复制链接]
幸福雪儿
幸福雪儿
当前离线
积分
80854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8-21 16:44:40
|
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处暑节气即将到来,农历的七月十六就是处暑交节的时间,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七月的中气。所谓“处暑”也就是“出暑”,意思就是暑气至此而止。
老人说:处暑要“3吃3不吃”,分别指的是啥?
哪个季节最容易犯困?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气候特征,春暖夏热,秋凉冬冷。而这些气候特征也会影响人们的睡眠,比如冬季天气寒冷,白昼短黑夜长,最舒服的事情莫过于早上睡到自然醒了。而夏季白昼长黑夜短,往往是睡眠不足,白天总喜欢打盹。
俗话说: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这句话也是爱睡觉的人最喜欢的口头禅之一。不过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人们睡不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春秋两季不冷也不热,为啥也容易犯困呢?
其实“春困秋乏”是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在夏季最容易出汗,大量的出汗就会造成人体的水盐消耗过多,代谢失调,从而导致肠胃功能减弱。夏去秋来,人们刚刚经历的夏季的过度消耗,是最容易出现乏力的现象。
虽然立秋代表着秋季的到来,但是处暑才是天气凉爽的开始,从处暑开始,人体的水盐代谢逐渐进入到一个规复的状态,包括消化系统以及血管负担都在规复,所以就会感觉到“秋乏”,于是人们就开始用食物来补充身体,以缓解“秋乏”。
3吃3不吃分别指啥?
一、吃酸不食辛
每个季节都有与之对应的五行,
春季属木对应肝,夏季属火对应心,长夏属土对应脾,秋季属金对应肺,冬季属水对应肾。
所以秋季是养肺的季节,《黄帝内经》中说: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所以处暑之后要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比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主要以润肺养肝为主,这些食物也可以适当缓解“秋乏”。处暑之后应该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比如辣椒,大蒜,葱姜等,由于这些食物是向外发散的。
二、吃瘦不吃肥
处暑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可以食用一些含有卵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瘦肉、鱼类以及豆制品等。在处暑那一天,民间还有吃鸭子的习俗,由于七月的鸭子是最肥美的,俗话说:
“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七月半鸭,八月半芋”
,说得就是处暑吃鸭子。
不吃肥的意思就是少吃一些脂肪过多油腻的食物,由于处暑之后,温度逐渐降低,血管以及血液正处于规复状态。假如脂肪过多,就会增加血液黏度,导致血液流速降低,从而增加了心脏的收缩力,会让人更感觉到困乏。
三、吃少不吃多
由于处暑之后是体内代谢规复的时候,所以无论吃什么食物,都应该以适量为主。一般以七分饱为宜,不能吃太多,导致肚子涨得难受。当然也不能吃太少,比如有些人为了减肥,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也是不好的。
特别是早餐肯定要吃,由于人们颠末了晚上的睡眠之后,体内的营养大部门已经消耗殆尽。早餐就如同及时雨一样,给人体补充养分,及时地给大脑补充能量。所以早餐也被称为大脑的开关,假如不吃早餐,人体就会从体内的垃圾中汲取养分,这就比如吃“什么”一样。
当然秋季是阳气收敛的过程,也是养肺的季节,俗话说:
“忧伤肺,恐伤肾”
,所以秋季要避免悲伤和忧愁,尽量收心养性,不感伤,不暴躁,心平气和一切都好。
post_newrep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
上传
点击附件文件名添加到帖子内容中
描述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浏览过的版块
育儿论坛
织里杂谈
理财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
/1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浙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湖州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客服电话
13362228119
电子邮件
511400718@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