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孩子在社会来往中特别轻易跟别的孩子起冲突,好比太调皮,爱打人,动不动就惹麻烦,也有的孩子说一不二,只要不顺着他,就闹个不休… …让父母、老师都头疼不已。
之前我曾经介绍过荣获美国四项国家级大奖的I Can Problem Solve(简称ICPS),直译为"我能解决问题"的训练模式。它是心理学家Shure和Spivack于1974年提出的一套社会认知训练模式,能有效资助到这些轻易跟人起冲突的孩子独立思索问题、解决人际冲突。
本日,团结一个案例来介绍一下父母在一样寻常生活中如何资助孩子进行ICPS训练。
ICPS训练主要包罗三部门:
一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要使用的词汇,也叫做字词训练、句型对话;
二是让孩子练习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感情;
三是训练孩子思索会发生什么结果和应当如何解决的意识。
可见这三个部门既是循序渐进,互为条件的,又可以并行训练,同时提拔。
举个例子,两个小朋侪在玩过家家,浩然"炒了"西兰花,招呼大家用饭,子轩走过来说:"西兰花最难吃了,我们来炒肉吧。"一把抢过来炒锅并把"西兰花"倒掉了。浩然发急地说:"不许倒掉我的西兰花!" 子轩瞪着浩然:"你敢不听我的话,那你就别玩了!"
可见,一般出现社交冲突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想满意自己的需求而掉臂他人的感受,喜欢接纳逼迫、攻击的方式解决问题。ICPS 训练的目的就是教会孩子体谅对方的心情和感受,考虑对方的需要,故意识地接纳更多沟通、协商的行为。
针对上面的例子,我们来看一看具体怎么做。
ICPS训练中的"字词训练"一般是前置的,就是我们在一样寻常生活中要教会孩子一些解决问题和思维必备的词汇,好比有时和总是、全部和一些的区别。这样孩子把握的逻辑词汇多了,也轻易在后续解决中更好地表达自己,例如“小朋侪的想法跟我不一样,我有些不开心,如今我不太想跟他一起玩了,但并不是我永久都不想跟他玩了。”
接下来就是使用一样寻常冲突变乱进行随机化教诲,制止给孩子讲了很多原理,孩子能说出碰到问题该怎样去做,但是到了真实的景象中,却不知所措。
好比看到子轩和浩然的冲突,先让他们各自陈述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生后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做过之后两边的感受是什么。也可以使用情境演练的方式,爸爸妈妈来扮演子轩和浩然,重现一下刚才的表现,请子轩小朋侪说说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会是什么。
末了提示孩子只管思索怎样既能让对方满意、又能让自己获益?爸爸妈妈可以多使用下面的问句:"问题是什么?"、"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是什么?"、"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假如你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还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
使用ICPS训练法,父母要制止的陷阱是直接替孩子说出答案。
例如当发急做一项工作小朋侪总来打搅的情境下,妈妈用ICPS应当这样跟孩子沟通:"妈妈可以又专心工作又同时陪你玩吗?"(提示孩子思索究竟);"假如是你玩得正起劲的时候妈妈让你去做别的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提示孩子思索感情);"在等妈妈做完这件事的时间,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提示孩子思索解决方案)。
但是有一些家长在操作的过程中就轻易变形,好比她跟孩子说:"妈妈没有办法既专心工作又跟你玩对不对?假如是你玩得正开心的时候被别人打断了也会觉得非常生气,对吧?你在等妈妈的时候干嘛不去看会书、玩会玩具啊?"这样表面上看也是在给孩子建议,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思索的能力。当孩子下次碰到问题的时候照旧不知道该怎么处置惩罚。
参考文献:Myrna B. Shure. I Can Problem Solve: An 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Solving Program. Intermediate Elementary Grades[M]. 1992. 赵茜, 苏春景. 美国青少年问题行为干预课程的设置及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