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教研室副教授蒋文跃参加“阅享康健中国行”活动。
熬夜敷面膜、可乐加枸杞……这是当代年轻人中流行着的所谓“朋克养生”方式。这种看起来有些矛盾的养生模式,真的能够调养我们的身体吗?对于这个问题,中医有自己的一套解答。
养生法的好坏与个体的体质有关
亡羊补牢可能比不补要好一些。但中医学以为任何的养生法还要因人而异。如大运动量对壮实体质的人无害,但对衰弱的气血虚、气阴虚可能是一种伤害。高能量的饮食对肥胖而壮的人是伤害,但适量的肉类对气血虚是一种滋补。学养生首要要相识自己的体质。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中药房的医务职员在为市民配制进补用的中草药。(刘勤利/人民图片)
(声明:凡带有“人民图片”字样图片,系版权图片,受法律掩护,使用(含转载)需付费,接待致电购买: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如何判断体质?
对于人的体质的判断,中医是从“形”、“神”和具体的临床表现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的。“形”指的是外形长相,“神”即为精力性格和生理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判断是基于整体特性,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症状,单个症状应放在整体中去衡量。体质的判断犹如中国画的写意,夸大的是特性。但是,实际也存在一些兼有两三种体质的人,在这种环境下,就应当思量哪一种是主要的。
辨别体质是中医养生之道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关系到后续的疗养方向。
我们应怎样养生?
一定的因必然会带来的一定的果,这就是“道”。人体机能运行有其自身固有的“道”。很多人养生时畏果不畏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害怕癌症和早死,但并不害怕引起癌症和早死的不良生活方式的因。中医讲求“太上畏道”,也就是夸大要敬畏人体机能运行的规律。然而在生活中,每每会出现如许的现象:有人明显知道吃得太多易导致肥胖、喝酒不当易损坏肝脏,却似乎并不害怕,反而听之任之,伤害自己的身体。正确的做法是:当我们面对一些不康健的生活方式时,要想一想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影响?我们是否能够承担其后果,不要等事态发展到无法挽回之时再空自懊悔。
养生的几个误区
1、过度运动
在运动方面,中医讲求的是“小劳”和“经常”。所谓“小劳”指的是得当运动,稍微有点累就可以,而不是运动到精疲力竭的水平或完全不动。“经常”的意思是经常活动气血,比如一天内活动6次,每次10分钟,这每每比白天坐一整天,到了晚上再活动1个小时有更好的效果。事实上,平时不运动,偶然过度锻炼的做法会伤害身体。
2、不当饮食
在饮食方面,中医讲求适度的节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七八分饱”,吃得差不多就可以停下,也不要等到饿过头再开始进食。饮食需要康健和控制,不能吃过饱也不能过度节食减肥,关键是要自我进行调节。
3、滥用补药
在中医看来,药不在于好与坏、贵或贱,而在于是否适合自己的体质。保健品都有各自的作用倾向,需要注意是否出现了顺应证,应在适合改善自身体质的环境下使用,而不应盲目购买。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教研室副教授蒋文跃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