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孩子都无比渴望得到父母的欣赏,有的孩子甚至一生都在努力讨父母的欢心,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可与鼓励。
看过一部老电影《灵异第六感》,片中最感动的一幕,是那个能看到鬼魂的小男孩,告诉自己的妈妈,他能看见过世的外婆:
“你曾经到外婆的坟场去,问了她一个题目,她说答案是每一天,你问了她什么?”
妈妈说出了她一直想要问的题目:“我……有没有令她自满?”
男孩说:“外婆让我告诉你,她有看到你跳舞,她说你小时候跟她吵过一次架,你以为她不想看你跳舞。她去看了。她躲在后面,你没看到她,她说你像个天使……”
母亲听闻,泣不成声。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父母对的孩子欣赏和鼓励,往往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里写道:
人生来就喜欢被人鼓励,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获得自信,从而变得更优秀。
不断被认可鼓励的孩子,才有可能朝着好的方向成长,内心充满自信和勇气。
教育孩子,不能太吝啬你的鼓励。
一、“我知道这很难,但这只是暂时的”
去年,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从15楼决然跳下。
她在遗书中写道:
“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可?”

压垮这个孩子的不是作业,而是她的沮丧和无力没有被大人看见和明白过,加上家庭、学校中受到了太多的否定和打击,她的内心早已经没有能量。
没有能量和希望的孩子是最容易崩溃的。
鼓励孩子,如果只是一个劲地让他努力,不去谈孩子内心经历感受,很难有效果。
网络上有句很流行的话是:人们只在乎你飞得高不高,没人在乎你飞得累不累。
孩子疲惫的时候也渴望被明白。明白孩子,不是对孩子无限包容,而是承认孩子的负面感情如愤怒、伤心、失望的合理性。
所以鼓励一个孩子的第一步是看见孩子,接纳他们的感受,看见他的害怕,看见他的挣扎。
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惆怅,我们一起想办法”。那种被认可和接纳的感觉,才会真正推动孩子做出积极的改变。
二、“你很努力,你在......做得很好”
在西方的影视作品里,很多父母都会常常对自家孩子说:我为你感到自满。所以在这些孩子身上,最常见的气质就是自信。
在中国的家庭,父母最善于的就是对孩子的任何事变嗤之以鼻,教育的过程中,最容易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你不可。”
他们会时常感慨别人家孩子怎么那么优秀,自家孩子做什么都做不好。
父母要学着为自己那个平凡的孩子感到自满。即使你的孩子,成绩不好,有些调皮,但是换个角度看,能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比如他很善良,很体贴,很勤劳......

每个孩子都是天下上独一无二的,要看见孩子的长处、做得好的细节以及付出的努力。
比现在天孩子造作业碰到很多难题,写得很慢,错得也多,你可以说:“没关系,今天的作业你写得很投入,而且写很工整!”
让孩子认识到过程和细节是很紧张的,这样的下次他会注重过程,通过努力改变最后的结果,养成成长型心态。
三、“你可以失败,但我们可以再来一次”
在河南某地一均衡车角逐现场,一名2岁左右的女孩因跑了倒数被妈妈训斥:
“你有什么脸好哭啊?全程在那遛弯!”

然后不停地用手敲打女孩头上戴着的头盔。
小女孩瑟瑟发抖地站在那里,开始不停哭泣。
“最后一个弯道还让人给超了,你想什么呢!啊?你想什么呢!”
女孩带着哭腔地回答:“我下次好好跑。”
看着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十分心疼。
为人父母,我们有时候比孩子更害怕面对失败。
看不见孩子进步,看不见孩子的努力,只看结果,再用某一次结果全盘否定和打击孩子。
事实上,那个倒数的孩子比大人更惆怅,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拥抱与安慰,支持与鼓励。
如果大人不能平常心看待失败与成功,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紧张,也慢慢没有办法面对失败。
希望孩子成功是所有家长的心声,但是教会孩子怎样正面挫折和失败,更是教育路上逃不掉的一门课。
四、“不管怎样,我永远爱你”
绘本《大卫不可以》中,大卫每天都很调皮,妈妈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可以。
有一天他打破了妈妈心爱的花瓶。他很害怕,可怜兮兮地缩在了墙角,颜色里充满了愧疚。
妈妈发现了,这一次,她把他搂在怀里,告诉他:
“大卫乖,我爱你”。
这一句“我爱你”,是全书最暖和的一句话。
其实我们的孩子就像大卫一样,会肇事,会经历各种挫折,出各种状况,我们可以批评,可以教育,但是千万别忘记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个举动,但是我永远爱你。”
爱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改变孩子最大的一股气力。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无论我怎样体现,爸妈都会爱我,孩子的内心才会充满安全感,这是增强自我价值感的关键。
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持,孩子在表面不管碰到了什么,都见义勇为。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结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题目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微信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