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371|回复: 0

《曾奇峰的心理课》第五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1 18:25:34|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
各位小可爱,早上好,今天们继续领读《曾奇峰的生理课》最后一讲:亲子关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在上一次我们共读的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中,在与孩子的爱与分离中我们也提到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个观点,而且一起欣赏了纪伯伦的那首小诗。


这一次的《曾奇峰的生理课》,是我之前在训练营时写的拆书稿,当时只写了4讲,为了保持内容的关联性,就把亲子关系这一部分给放弃了。《曾奇峰的生理课》这本册本身是一些讲课稿,演讲稿结集成书的,本身各章节的关联就比较弱。所以,今天的这讲跟前面的几天在逻辑上也没啥关系了。大家凑合着听。


不知道你是如何明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句话的。


从法律上来说,当一个孩子离开母体,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有所有的人权。父母拥有自己孩子的监护权,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孩子就只属于父母,他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


孩子的出生,完成了孩子与母亲的第一次分离,当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开始了第二次分离,一直到离开家庭。实在我们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是为了孩子我们的分离在准备,教他人为人处世,教他们生存技能等,都是为了分离在做准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的明白是,孩子首先是他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他才是你的孩子。这是明白孩子,明白亲子关系的基础。


好了,让我们言归正传,解读曾奇峰老师的书。


第一,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紧张。


这句话是自体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说的。“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


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呢?有很多种说法。这里有个新鲜的词:清新的人。他们的特点是:在关系中界限清楚,不黏黏糊糊的;能够得意其乐,不太依赖他人;处理事变果断,不拖泥带水;尊重他人的界限,不搞模糊不清的关系;等等。


但实际中,很多人自身是有很多创伤的,可能平时没有能够触发的前言,当某一天孩子无意中的行为,可能就会触发他当年没有被处理的伤痛。


好比,无法与孩子分离的父母。这种父母有小时间经常与自己的父母分离,他可能就会害怕与自己的孩子分离,可能会说,我不能让我的孩子重复我童年的不幸,给孩子尽可能多的陪伴。但他也可能会把孩子的成长看成是对自己的抛弃。于是费尽心机地阻止孩子的成长。可能会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我们在第一天的时间说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这可能是父母害怕会离开自己。无法孩子分离的父母是无力享受孩子成长之后的彼此“相忘于江湖。”


好比,人格中有过分控制倾向的父母,会不自发地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避免对孩子失控。本质上也是害怕害怕自身的失控的。但这种人,往往是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大概说,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失控的。


好比,有家族创伤的人,会用让自己受伤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子女,似乎有责任把家族创伤当个传家宝一样的传给孩子。例如,重男轻女这些文化级别的家族创伤。例子非常多,这里就不举例了。





说一个大家可能不了解的事变,如果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往往是女性发展的很好,男性反而更弱。《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比两个哥哥的发展都要好。精神分析对此 的解释是,重视男性实在是束缚了男性,而被忽略的女性反倒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如果你也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而且现在还为此耿耿于怀,我教你一个思路:你把这看成是父母对你的信托,他们信赖你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第二, 孩子的那些所谓“毛病”


在你与孩子的相处中,是不是有时间也觉得孩子有些“毛病”,是需要改变的。好比,写作业磨磨蹭蹭,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玩电子游戏等等。


而这些“毛病”,有一部分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天性,有的人是人类的天性,有的人大人给贴的“标签”。


1. 磨蹭,好像每一个孩子都会磨蹭。前段时间,参加我家孩子的课外班的母亲节活动,老师问,妈妈在家最喜欢说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快点。真的是非常的真实了。快点吃饭,快点写作业,快点走,快点睡觉,好像总是急匆匆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可能是父母自己有磨蹭的风俗,把它投射给了孩子。孩子代表父母磨蹭,父母再指责他。


从行为上来说,可能是父母没有让孩子来承担磨蹭的后果,孩子意识不到这是他自己的事变。好比上学磨蹭,如果家长一直催,他没有迟到过,他不会知道因为磨蹭导致迟到的后果会怎么样。





解决的方法是:让他直接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为磨蹭的后果负责。好比,你就豁出去了,作业磨磨蹭蹭不写,那就由他磨蹭。同时告诉他,磨蹭行为的结果是作业写不完,睡觉时间不敷,老师可能会批评。然后由他去吧。


很多大人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真的让孩子磨蹭的后果,可能是家长自己承受不了。而且这种放任的做法,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总的来说,小一点的孩子有犯错误的机会。而大一些的,父母可能会害怕,万一放任的后果是失控呢?这是个问题,我也没啥招。因为这些不是简朴的方法就能解决的。


前几天有个人问假期孩子自己在家,玩游戏,不学习,怎么办。很多人给她出主意。我也给了一些想法。但是从小一点孩子的角度出发。结果对方说,她家孩子初三了。我立马说,那你还是得管。我们提供的方法,很多时间需要父母自己的内在生理够强大,需要父母有强大的人格。而人格强大的父母,可能并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


2. 着迷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大概是很多父母切齿腐心地发明白。但想想有多少成年人,也着迷在手机中,着迷在刷刷刷的快乐中。喜欢游戏是人的本能。这么想,可能让你更容易担当孩子喜欢游戏了。想一想,孩子小时间,我们会给他们买玩具,去游乐场。但孩子大了,换了中游戏的方式,我们就担当不了。


为什么孩子会着迷游戏呢?大概说,游戏可以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好处呢?其一,游戏世界带来的掌控感。如果在生活中,总是被父母控制。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控制一切。其二,越禁止越想要。越是不想给,孩子越想要。其三,与父母进行权利斗争的工具。父母管得越多,孩子的反抗就越多。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首先,担当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本能。第二,在实际世界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让他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第三,与孩子商量玩游戏的时间,并果断实行。第四,家长以身作则,不要自己抱动手机刷刷刷,这会给孩子一个玩手机的场。


第三, 学习那些事


关于学习,有两件根本的事变:谁在学习,学习什么


1. 谁在学习。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肯定会脱口而出,当然是孩子在学习。但很多时间,大人比孩子更加的关注孩子的学习。你可以自我觉察下以下的情况。


在与孩子学习有关的事变上,父母过分焦虑。好比鸡娃严重的影视剧,常常看得我窒息。孩子成绩不如其他同学,父母比他还痛苦。马上,补习班,一对一,都得安排上。


为了孩子的学习,父母主动做了很多事变。正常情况是,孩子有愿望,父母来实现。而在学习上,很容易变成父母有愿望,好比自己没考上好大学,让孩子肯定要考上,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主见,去迎合父母的愿望,非常的被动。北大的徐凯文老师曾说,你们花了十几年鸡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来了。徐凯文是北大学生生理中心的生理咨询师。他提出了空心病这个概念,意思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了。上大学之前,另有个要上大学的目标。上了大学,然后呢?孩子不知道,父母不管了。



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要把学习还给孩子,与孩子的学习保持距离。如果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不建议父母亲自解决这个问题,去找生理咨询师,因为可能父母用来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方式,正是引起孩子学习问题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学习出现问题,父母是没有能力解决的。如果父母有能力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那孩子就不会出现学习的问题。


2. 学习什么


我们常说的学习是指教科书中的东西,是考试要考的东西。而广义的学习是学习任何的东西。好比他在观察雨后的蜗牛,这也是学习。但很多家长觉得是浪费时间。题外话,家长小时间也是这么过来的,但担当不了自己的小孩子这么多,想一想是为什么?


那学习到底是学什么?我认为是,认知、情感和行为。这是我逐步悟出来的。


在我考教师资格证的时间,发现教学目标,都是认知,情感和行为。当时我总是记不住这三个方面。


后来我看别人的教案,在教学目标这块,也是写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后来联系生理学的情绪ABC理论,我恍然大悟,教育,不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





这里的认知,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为人处世,如何对待关系,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可能需要一辈子的学习。这就涉及到个人的社会化。


有的没有读过太多学历教育的人,常常讥讽,自己是社会大学毕业的。确实,社会实在是除了学科知识以外的最好的学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把目光拉长一点,实在就是让孩子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养活自己。但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偏离了航向,去跟孩子的学习成绩死磕到底。


当然,我不是让你不要管孩子的学习,而是说以更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学习这件事,和孩子的学习行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下今天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首先是他自己,其次才是你的孩子。


其次,我们说了孩子的一些;毛病可能本身并不是毛病,而是工具,大概是标签。


最后,我们说了,学习的那些事,两点,谁在学习,和学习什么。


说实在的,有些方法写出来,我自己都觉得心虚,不是因为方法不管用,而是当父母需要去寻求方法的时间,意味着他们自身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自身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生理咨询的案例中,孩子的症状肯定跟大人有关,所以,孩子的咨询肯定要做父母访谈。而成人的案例,往回找,肯定能找到早期的创伤。这也是我们在刚开始说的,我们的人格基本在6岁之前就已经决定了。如果成年以后没有自我觉察,大概是生活事件没有触发了童年的创伤,可能永远也无法意识到,但往往也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在这次的分享中,我们也说到了,如何改写我们的潜意识,简朴的说,就是用新的体验取代旧经验,来更新我们的认知,重塑我们的人格。只要愿意改变,都是可以实现的。但肯定是发自心田的自己愿意改变。最直接的方法是,做精神分析。但这个要有钱,有闲。有兴趣可以读一读《哈默老师去看生理医生》。


我们也可以来自己成长,那就是多读书了,多思考。所以,任重道远啊。


好了,《曾奇峰的生理课》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恭喜你又读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次再见。


作者:记不住正态分布的蔷色,爱读书爱学习的全职妈妈,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生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处理。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感情感点评大赏##21天图文打卡挑战(第二期)##生理咨询师说##暑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