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特别时期为家长提供特别的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妇联推出了“特别时期 特别家教”微信栏目,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微课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特别时期 特别家教”(总664期)
作者:佟霏,凯叔育儿(ID: yuerjinhualun)
你家里有没有这样一个“磨人精”?
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就开始作,开始耍赖,开始哭,可是却“干打雷,不下雨”,还时不时地用他那双豁亮的“心灵窗口”瞟你一眼。
你若不搭理他,任由他演下去,他哭着闹着可能就“入了戏”,从假哭到真哭一气呵成。让人又好笑,又无奈。
粗暴制止显然治标不治本,但“冷处置处罚”或者“一闹腾就满足他”似乎也并不妥当,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01
孩子磨人,在提醒我们什么?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一句话,对我触动很深:
“实在生命力只有一种,当它被看见的时候,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而没有被看见,就变成了黑色生命力。”
孩子每一次磨人的行为背后,隐蔽着的都是他的一个需求。当这个需求被看见,孩子的生命力,就向好的方向被点亮,而被忽视、被压抑的需求,则埋藏在孩子的心底,成为吞噬孩子活力的黑色生命力。
看见那个背后的需求,很重要。
读懂孩子磨人背后的语言很重要,磨人的孩子,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读懂了原因,应对方法也就简朴了。
02
“我想要你关注我。”
有一次,我在一个游乐场,遇到一个4、5岁的小女孩,她在游乐场里频繁地和其他小朋友产生冲突,也常常嚎啕大哭。
这时候,妈妈就只得跑过来“救火”。
我注意到,在相安无事的时候,小女孩好几次凑到妈妈跟前,很认真地对妈妈说这么一句话:“你看着我。”
凡是被重复夸大的话语,都是内心的需求所在。
这个时候,孩子期盼得到的,是妈妈的关注力与她同在。父母的关注,对孩子来说,便是巨大的爱的能源。它就像手电筒的光一样,关注力所照向的地方,便会产生暖和与力量。
面对孩子寻求关注式的磨人,我们可以做的,便是如他所愿。
尽可能的,放下自己手边的事情,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陪伴孩子一会,你会发现,哪怕只是十几分钟,孩子就会像被“充了电”一般,重新焕发活力。

我们可以用“我看见”、“我注意到”来开头,跟孩子进行沟通。比如:“宝贝,我看到你垒起了一个高高的积木塔,它有几次倒塌了,而你又重新想办法把它搭起来,它现在更牢固了。”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带评判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加评判地形貌自己看到、观察到的究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被欣赏,从而获得更多爱的营养。
03
“我有个愿望,但怕你不肯满足我。”
综艺节目《我的小尾巴》中,徐浩的妹妹徐小妹,是一个小小“电视迷”。
哥哥做好了饭菜,一直叫妹妹去吃饭,但无论怎么说,妹妹都不肯离开电视机前。哥哥只好把妹妹抱到了餐桌前,关掉电视机。
妹妹因此立刻开始大哭起来,一边哭,还一边偷偷观察哥哥的反应。
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实在就是一种典型的“要挟”,在和大人进行“拉锯战”,看终极谁会妥协。
此时,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处置处罚这种情况,我们常常会有的一个困扰是:拒绝OR采取,我们该如何去把握其中的“度”?
究竟我们如何才气不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又能让孩子有规则,有界限,不去溺爱他?
这其中,我们可以把握这样一条准则:
“没有错误的情绪和动机,只有不恰当的行为。”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我们可以无条件地积极回应,但我们却未必肯定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我们可以去纠正他的行为。
首先,跟孩子沟通感受。
比如:
“我知道你现在感到很难过,因为你很想再看一会动画片,可是妈妈却告诉你不能再看了。”
“看动画片让你感觉很开心,你很希望继承这样开心下去,所以我要求你停止的时候,你哭起来了。”
“如果你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拥抱一下。”
把孩子的情绪、感受形貌出来,是资助孩子自我觉察、认识情绪的好时机,这也是孩子情商造就的根本所在。

其次,确认孩子的需求,让他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理解和采取的。这对孩子来讲,既能够消除他的“对抗心”,也是一种“存在确认”,能够资助孩子从根本上构建自信心。
然后,表明拒绝的原因,并寻求孩子的合作。
在“拒绝”孩子之后,一个很重要,又常常被忽视的步骤,是表明拒绝的原因。这是资助孩子构建“同理心”的重要一步,让孩子理解父母行为背后存在着怎样的需求,为达成“合作”做准备。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我不允许你继承看电视,是因为我们之前约定好了,看30分钟,现在我希望你能够履行我们的约定。”
或者“我不允许你看更多的电视,是因为看太多电视对眼睛不好,这让我很担心,我很希望你能够保护好眼睛。”
“接下来,我们可以玩下一项游戏了,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如此,孩子能够更容易担当父母的要求,并启动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思考通道。
04
孩子爱磨人、假哭,很可能是受到了“鼓励”
有一种行为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耍赖、假哭“有趣”,甚至“上瘾”,那就是我们缺乏一个比力稳固的规则在那边,看心情养娃;偶然候满足孩子,偶然候不满足孩子。
如果孩子通过故意哭闹来“要挟”大人的时候,我们偶然候满足他,而偶然候又不满足他,他就会觉得“其乐无穷”。
所以,当我们与孩子树立规则的时候,要秉持“温柔而坚定”的原则,规则始终如一,不去轻易打破。
真正的自由,不是信马由缰,海天无涯。真正的自由,是有围墙的自由。
对孩子来说,安全感的建立不是源于没有规则,而是在碰撞出清楚的规则之后,他们知道界限范围之内,哪些事情是安全的,可以做的。
每一个用“磨人、假哭”等方式来表达自己需求的孩子,既需要温柔的抱持,积极的回应,也需要坚定的界限。
这其中的“度”,用心去“看见”眼前那个真实的孩子,你自会有所发现。
<hr>[size=0.882em]来源:本文转载于凯叔育儿(ID: yuerjinhualun),专注0-6岁宝宝科学养育
[size=0.882em]图片来源:摄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