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63|回复: 0

肾衰血透患者日常饮食要注意什么?血透患者怎样控制饮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1 18:31:01|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透析病人水盐摄入过多导致急性肺水肿、心衰、胸腔积液;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进食含钾过高的食品导致高钾血症的发生等,均与饮食密切相关,严重威胁肾衰透析病人生存质量和恒久存活率。以是要加强对肾衰血透患者的饮食管理,科学合理的指导病人进食对提高血透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很重要!在透析患者中,营养不良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应引起足够重视。

在我国,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随之升高,进入尿毒症期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

导致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很多,重要有:

1. 透析前体内毒素的作用导致恒久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给予低蛋白饮食,同时热量又没有及时补充。

2. 患者身体的代谢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

3. 透析不充实以及透析时营养成分大量丢失。

4. 由于机体免疫力降低引发的各种感染。

5. 其他如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家庭关系以及经济等问题均可引食欲不振,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从而加重营养不良。迸发营养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感染并发症增多,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残余肾功能可随维持性血透时间呈进行性减退。病人多处于少尿、无尿状态,血浆渗透压升高, 患者常常感到口渴,若不限制水盐摄入量,很容易引起心衰、肺水肿。慢性肾衰晚期,少尿、钾排挤减少,若不限制含钾高的食品、水果、药物,容易引起高钾血症。维持性血透病人热量摄入不足,一般为23 ~ 28kcal / kg[1],应补充热量,以免蛋白质分解引起负氮平衡。




加强饮食管理措施:

①蛋白质和磷的管理:慢性肾衰透析病人饮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蛋白质摄入的质和量。
饮食中蛋白质摄入过多,可导致血尿素氮升高和血磷升高,一般食品中的磷与蛋白质成正比;过低则会发生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是血透患者殒命的最危险因素。

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相当普遍,具相关资料表明慢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至少有12% ~40% ,且营养不良轻重水平与血透患者殒命率成正比,蛋白质营养不良是血透患者殒命的最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下降率与患者的殒命率相关性大。

透析病人蛋白质摄入量以 1. 2g /( kg· 日) 作为标准( 如 60kg 体重的病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就为72g,才能满足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高磷血症者蛋白质应降为 1. 0g /( kg · 日) ,并适当利用磷结合剂。在限制蛋白质摄入量的同时,应留意高生物价的优质蛋白质的补充,病人可进食牛奶( 鲜牛奶) 、鸡蛋、牛肉、猪肉、鱼、鸡等食品作为蛋白质的重要泉源,少吃豆类、豆制品、花生等食品,这样既可减轻氮质血症、高磷血症,延迟透析间隔时间,又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②水盐摄入的管理限制水盐摄入量,这对于少尿、高血压、心衰、水肿较明显的慢性肾病血透病人来说非常重要。慢性肾衰血透病人的摄入量,应根据小便量而定,对于每天尿量 > 1000ml,无水肿病人水量可不必限制;每天尿量 500 ~ 800ml,病人有水肿,心衰者,水量应适当限制; < 500ml 者应严酷限制入水量,病人入水量,应为前1 天小便量加 500ml 即为当天水入量。对于限水的病人,病人的入水量除饮水量、静脉入量外,还应留意食品中含水量。


应做好病人的头脑工作,提高认识,控制患者透析间期容量增长,要求透析间期控制钠盐和水分摄入,透析期间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 5% 。这样即可预防肺水肿、心衰、胸腔积液的发生,同时又可减少透析时由于脱水量过多,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低血压、脚抽筋等。限制盐的摄入,让病人进食低盐饮食,一般每日钠的摄入量≤2g,少吃碱制品、酱油等。





③控制钾的摄入高钾血症是尿毒症较常见的急性危重的并发症之一,若纠正不及时可致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慢性肾衰患者尿量每天少于 500ml,平时血钾偏高者,应严酷限制钾的摄入量,控制含钾高的药物、食品,如桔子、蘑菇、香蕉、豆类、花生、海带、紫菜等含钾高的食品,食用奇怪蔬菜时先用开水烫一下再进行烹饪,以 避 免 高 钾 血症 ( 血 钾 浓 度 >

5. 5mmol / L) 发生。血透病人发生高钾血
症最常发生在不遵医嘱限钾,少尿的病人。因此慢性肾衰少尿病人,应定时复查透前血钾,对于平时血钾偏高者,应加强管理,将含钾高的食品列一清单,交 予 病人,严禁食入。
④ 增加热量:透析病人热量摄入应为 35cal /( kg·日)。




规律透析病人的具体饮食方案,建议积极的与主管医生和护士沟通,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指导,有条件的可请营养科医生指导。另外,在没有病情出现之前,要做好预防措施,掩护身体不再进入下一个恶化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