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486|回复: 0

孩子看到玩具就想买,父母该如何树立规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1 18:27:41|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共情伴随姜老师



01

上周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提问:





这突然让我想到抖音看到的一个视频,在玩具店门口,带孩子的家长途经期的众生百态。


有些家长远远看见这里有玩具,捂着孩子的眼睛急忙离开;

有些家长听到孩子要,就直接走过来给他买;
也有些家长会给孩子买,但会限定买的数量,或者让孩子自己掏钱买;
……



其实无论家长是哪一种反应,家长起首需要在内心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玩具到底可不可以买?”



如果说在家庭条件允许,孩子的要求也并不过分的情况下,那么是可以买给孩子的。


若孩子已经买了很多相同或类似的玩具,或者因为玩具太贵等原因,确实不能买,那么实际情况也一定要和孩子说清楚。


否则这次你躲过去了,下一次遇到相同场景孩子仍旧会闹着买,甚至因为需求被压抑,一次比一次闹得锋利,最后孩子撒泼打滚无所不消其极。


那么面临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做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02



共情的理念中有这样一个原则:“共情不共行。”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要把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分开,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的行为。


起首让我们思考一下,当我们不给孩子买玩具,孩子可能会有哪些情绪呢?


生气:为什么不给我买,你应该给我买的!别人都有我也要!

郁闷:今天又是玩不到新玩具的一天。
扫兴:我以为我可以拥有,效果却不是这样,好扫兴。
……



对于孩子的这些情绪我们是接纳和理解的,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买不了这个玩具,你很生气,还有一些郁闷和扫兴,是吗?”


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孩子去识别、理解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是什么,并告诉孩子她有这样的情绪是很正常的,当我们得不到某种想要的物品时,都会有这样的情绪。不仅仅你会有,爸爸妈妈也会有。


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能够去接纳自己的情绪,精确认识它。不会因为“我不应该生气”、“我就是很生气”这两种想法而纠结,从而更好地疏通自己的情绪。





接下来对于孩子捏自己、捏他人的这个具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我们是要给予精确的引导的。


我们可以先握住孩子的手,告诉孩子:“妈妈看到你很生气,气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了,来跟着妈妈深呼吸,你会感觉好一些,吸气、呼气……”


当然这只是示范的一种方式,让孩子平静下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拥抱孩子、抚摸孩子的后背、带领孩子暂时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等待孩子的情绪稳定,再来沟通效果是最好的。


平时的时间,我们也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释放情绪的游戏,让孩子学会不同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本周我们保举的亲子小游戏《家庭打地鼠》,就是一个很好地调节情绪的方式。





03



聊完了“共情不共行”,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规则执行过程中的“暖和而坚定”。


当孩子犯了一些错误时,我们起主要做到暖和,“不批评、不指责”,以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沟通,也就是我们一直和大家夸大的共情。


关系是教育的底子,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站在了的孩子的对立面,那么孩子怎么可能愿意听你的规则呢?当我们以接纳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和他站在同一个战线上帮助他解决问题,而非指责他为什么没有解决好问题时,你的一些话他自然也会听进去一些。





“暖和”并不代表“顺从”,在涉及一些原则性问题时,坚定也是必须的,比如安全问题、比如赌博毒品问题,再比如提前和孩子一起约定好的规则,这些是需要坚定执行的。


在造就孩子规则感时,非常隐讳说而不立。“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规则建立也是云云。


若是你总是说了规则,在执行时不坚定,孩子哭一哭、闹一闹你就心软了,那孩子自然就习得了用哭闹的方式得到满足。


当然,坚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有规可循。比如本文的案例,你和孩子一开始就要对买玩具这件事情,有过相关的讨论和约定,如果没有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想买,这再正常不过了。





因此案例中的变乱结束后,家长需要和孩子就这件事情复盘、讨论,共同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规则。


比如:“每次上街可以买几个玩具”“每个星期买玩具的钱不能超过多少”。


另外也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暗语,作为提醒约定的方式,如“花仙子蜜语”“奥特曼射线”等。


这样当我们再次遇到相同的情景时,就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了。


好了本期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开导和思考,让我们下次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