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谈记者 潘晔
辅导范畴“双减”政策出台后,有的家长长舒一口吻,也有很多家长有些手足无措,一些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现实题目还没有完全明晰。这也分析,辅导市场中学科类培训的需求在肯定水平上仍存在,家长对于政策的急转弯反应不外来也是客观现实。
就在政策出台不到一周,一二线城市中,招募全科住家家教、长期家教的“豪杰帖”在社交媒体上四散开来,一年“30万元起”的聘用高薪,让围观的普通工薪阶层惊叹不已:“我们还在犹豫要不要继承补课,有钱人已经把补课老师请回家一对一授课了。”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回归辅导本质”,为内卷旋涡中的学生与家长松绑、减负。“辅导班停了,请不起的家教又来了”,家长开始担心,一旦辅导资源变成了根据家景流动,有钱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把持优质的辅导资源。
5 月 6 日,北京某校外培训机构开设的课外辅导班(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
这种担心与已往反对校外培训的理由如出一辙。此前的观点认为,当孩子们面对大学统一登科考试时,部分因家庭贫困无法参与补习的孩子失去竞争力,甚至可能会由于没有时机得到良好辅导,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此次“双减”政策要求取缔补习班,就是要从源头整治题目,重塑辅导生态系统,抹平辅导差距。从现实来看,校外培训未能禁绝,只是在政策“红线”划定区域以外,由多变少、由明转暗了。一些长期游离于羁系之外的校外培训从公开转为私下交易,很有可能造成代价扭曲,滋生暗盘、黑中介,带来新的风险。
眼下,“双减”政策执行细则尚未落定,各地在政策落实中走形、变样的征象已经有所显现。好比,有的“鸡娃”家长在地点地无法补课,就组团赶赴异地补课;有的培训机构做不了学科培训,竟然摇身一变搞起培训家长的课程来“曲线救国”;有的地方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纳入扫黑除恶专项稽核……
政策传导总有扩大效应,松一点就可能松很多,紧一点就可能卡脖子。有人认为,强迫学校不补课、培训机构不上课,无法抹平辅导差距,也不能真正到达减负目的。有人认为,不是政策不给力,而是落实不到位。有人认为,只要中高考制度稳定,该补的课还得补,该上的课还得上……角度差别,立场差别,但只要是辅导题目,各方都“想说话”“有话说”。
辅导题目无比复杂,与之相关的任何一个变量,都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打击,牵一发动满身。辅导题目在社会生活其他范畴会有所表现,同样,社会题目在辅导范畴也有相应的映射。很多题目,与辅导相关,却不是一个辅导题目,或者不光仅是一个辅导题目。
为什么中国学生负担这么重,家长负担这么重,校长老师负担也这么重?这个题目一定与辅导相关,但又不完满是一个辅导题目。
中国生齿多,就业压力大。在既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下,找不到工作通常意味着你的基本生活会出题目,这就决定了老百姓必须通过辅导来竞争饭碗。
“减负”要减学生、减家长、减校长的课业负担,但也要减掉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的思维推进更完善的社保体系支持,还需要在中观层面对社会各阶层利益进行动态平衡调整,冲破阶层固化和社会自由流动的板结。所以,我们追求的辅导公平,通常来自整个社会的公平,特别是时机公平、规则公平、竞争公平。
辅导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提醒我们,辅导是一个复杂题目,任何一项辅导政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关配套政策落地以及执行效果仍需要观察。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笔墨编辑:宋彦霖
泉源:作者:半月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