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22|回复: 4

[本地新闻] 潘石屹,走到这一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3 20:17:0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房地产界,很少有老板像潘石屹夫妇这样热衷于主动着名。
如果一个老板特殊愿意着名,那么不外乎有三个原因:
一是乐成了要让别人知道。
二是为产物打广告。
三是寻求一种安全感。
不知道潘石屹夫妇是哪一种,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这两天,他们又着名了。
潘石屹张欣夫妇(图源:视觉中国)
“鉴于目前满足先决条件的希望不足,各方一致认为无法在最后停止日当天或之前满足先决条件,一致同意不作出要约。”
昨日的一纸告示,宣告SOHO中国与黑石集团这笔236.58亿港元的收购生意业务以流产结束。
持续的“出清”

6月16日,SOHO中国曾发出公告,公布黑石集团旗下的Two Cities Master Holdings II Limited对其发出全面收购要约:黑石集团将以每股5港元,合计236.58亿港元的的代价取得SOHO中国的控制权。若生意业务完成,潘石屹夫妇将只生存9%的股份,套现143亿港元(约合118亿人民币)。
但这笔生意业务存在3个先决条件,简朴翻译一下就是下面三点:
(1)这笔生意业务须颠末监管机构的批准;
(2)SOHO中国没有官司缠身;
(3)至监管机构批准前,SOHO中国的谋划状态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6月16日SOHO中国发布的官方告示
问题恰好就出现在第一个条件上。
收购公告发出的两个月后,SOHO中国于8月6日发布公告称:“2021年8月3日,要约方收到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2021年8月2日签发的通知,对要约方根据《中国反垄断法》提交的申报正式连检察。尽管该申报已获得正式立案,要约方及本公司仍可能被要求提供进一步信息及材料供监管机构检察。于本公告日期,概无任何先决条件已获达成。”
来自官方的检察,无疑为此次生意业务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尽管尚无更多信息披露,但此次生意业务的终止,无疑会引发市场的很多猜测。
事实上,此次与黑石集团的生意业务,被视为潘石屹彻底退出内地房地产行业的最后一步。SOHO中国的漫漫出清之路始于2014年,当年,SOHO中国公布以52.32亿的代价出售上海SOHO静安广场以及SOHO海伦广场,同年9月,又将上海凌空SOHO的10万平米物业以30.5亿的代价出售给携程网。
位于上海大虹桥核心区的凌空SOHO,紧邻虹桥交通枢纽(图源:视觉中国)
在之后几年,SOHO中国连续出售了上海外滩国际金融中心地块、上海SOHO世纪广场、虹口SOHO等资产,套现总额超过350亿元。
2019年,有传言指出潘石屹决定在2年内出售SOHO中国的八处核心资产项目。去年,SOHO中国曾与黑石集团磋商私有化生意业务,但最后也不了了之。
而此次与黑石集团的收购生意业务,则是潘石屹又一次”出清”的尝试,生意业务终止意味着潘石屹不得不继承维持SOHO中国的谋划。用一些人的话来说,潘石屹最后照旧没有“跑成”。
所谓“要跑”这样的猜测,并没有切实的证据来证实——固然,也代表了某些见解。
黑石集团终止收购SOHO中国
但可以肯定的是,急于出清的背后,是潘石屹对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看衰。
早在2007年,潘石屹就曾表示过对房地产市场的看跌预期。2014年,潘石屹曾形容中国的房地产是泰坦尼克号,已经将近撞到冰山。2018年4月,潘石屹曾在微博表示,房地产市场一天比一天畸形,有些地方已经违背基本常识,但这条微博很快就被删除。
“中国的房地产时代已经变了”,这是潘石屹对房地产市场的总的判断。
市场真的在变化

时代的发展好像验证了潘石屹的预言,最近几年,房企反复出现债务违约、资金链断裂、停工停产等情况,据中房网统计,最近3年已有约1000家房企申请破产整理,平均天天破产一家,就连一些力气雄厚的房企巨头,也陷入了资金泥沼,整个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寒冬期”。
就在本年年初,河北地产巨头华夏幸福起首爆出债务违约问题,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房企,在2017年达至其发展的高峰,以1200亿销售额迈入地产TOP10行列。
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华夏幸福就因楼盘销售情况不抱负的问题遭遇资金链紧张,其时,一直支持华夏幸福发展的平安集团脱手,以137.7亿的的代价收购华夏幸福19.7%的股份,为其续命。
此后,华夏幸福的资金问题不断,终于直到本年2月份,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公司新增未能如期偿还本息金额58.17亿元债务,公司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本息合计110.54亿元。大半年已往了,截至9月4日,华夏幸福已累计有918.42亿元的债务,没有丝毫转危为安的迹象。
除了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发展逻辑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房企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就在前天,河南的建业地产曝出一封“求救信”,称在汛情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公司业务发展遭受严峻打击,丧失累计已达50亿元。
因此,为了不至于暴雷引发违约、失业等风险,建业地产希望河南当局可以或许在资金、税收、款项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渡过难关。
作为河南地产的老大哥,建业地产选择深耕河南市场的策略,其项目集中于河南各地,2020年,实现销售额1026亿元、营收433亿元。在疫情与汛情的影响下,建业地产的住宅项目与文旅项目先后遭到打击,部门在建项目遭受洪水粉碎、楼盘销售额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旗下的“只有河南”文旅城,在开业不久就被迫休业。
在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期,房地产企业往往依靠放肆举债的方式进行野蛮扩张,融资途径有银行融资、信托融资、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高额的负债促使房企进入拿地-建设-销售-清盘的循环,一旦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则极易引发资金及债务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年代,统统问题都可以被发展解决。但是随着行业监管日趋严肃,房企在融资与销售两端承压,行业发展进入瓶颈,资金问题便凸显出来。
洪流中的人

作为事关国民经济的紧张行业,房企的资金问题涉及上下游各种行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金额巨大、连累甚广。因此自2020年以来,官方就已出台多项房企融资新规,试图低落房地产企业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此中以“三道红线”对房企的影响最大。
三道红线,是2020年8月人民银行、住建部对房企提出的3个监管要求: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根据要求,房地产企业被分为“红、橙、黄、绿”四档;三条红线全部触碰为红色档,企业的有息负债不得增加;触碰两条红线为橙色档,企业的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触碰一条红线为黄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长不得超过 10%;全部达标为绿色档,但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亦不得超过 15%。
万科董事长郁亮认为“三道红线”彻底给地产金融红利时代画上了句号
这项监管政策从2021年1月1日起进入降杠杆测试期,到2023年6月底,12家试点房企的“三道红线”指标必须全部达标,2023年底,全部房企须实现达标。
“三道红线”的公布,直接限制了房企的外部融资渠道,对于走高负债、高杠杆模式的房企来说,这无疑是打中了七寸。
在房地产发展陷入僵局的局势面前,为了缓解自身资金压力,不少房企只能通过出售资产项目标方式渡过难关,因此,本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波新的并购高潮,房地产行业面对新一轮的洗牌重组。
2021上半年内房股“三道红线”榜(图源:微博@乐居网济南)
陷入债务危急的华夏幸福,就曾在年中先后将位于深圳的都会更新管理公司与南京的江宁项目出售给鹏瑞地产与万科公司。
六月底,远洋地产以40亿元的金额收购了红星地产70%的股份,获得近千亿元的待售货值。
7月16日,中国金茂公布完成收购中国宏泰29.90%的股份,获得多个都会运营项目,或可提拔其产业园区项目标业务吸引力。
行业的资产正在不断转手,大鱼和小鱼正在洗牌,显然,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正在袭来。在这场洪流中,再大的水生动物,也不过是浩瀚大潮中的一只鱼鳖。
在已往这些年,固然生意在京城不算特殊大,但潘石屹无疑是北京“最着名”的房地产商。他涉猎电影文娱,还海外捐款上亿,准备资助“中国贫困学生读哈佛”。他照旧微博大V。
他的故事,尚未结束。


作者 | 寇大庸

编辑 | 闰 然

排版 | 曾越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3 22:01:1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潘总[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3 21:43:5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就是想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3 21:06:1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想走也走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3 21:08:3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跑不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