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会里打拼的年轻人,渴望着生存中有一点儿烟火气。不想点外卖,又没太多时间下厨房,上班族们如何才能好好吃饭?
近年来,各大商场、超市出现的“懒人调料”格外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这种声称“便捷鲜味、包教包会”的调料包只需要几个步骤,就能解决烹调中绝大多数的调味问题。
在调料区,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上汤酸菜鱼、新疆大盘鸡等调料包罗万象,有了这些调料包,年轻人能和外卖说再见吗?这种“懒人调料”能香多久?
对峙做饭的人
北京上班族翟跃峰到场工作这几年始终对峙自己做饭,即便午餐也是在家提前做出来带到单位。在他看来,外卖还是不如自己做的卫生,在他的手机上找不到那些年轻人常利用的外卖APP。
“上大学那时还好,学校好几个食堂可以换着吃,也不用过于担心卫生问题。工作后单位没有食堂,同事们绝大多数都是点外卖,我可能不太合群,一般是在家做好了带到单位,中午用微波炉加热一下就好。”翟跃峰说,自己在丰台和室友们合租的房子,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厨房,利用率不高,基本上只有他一个人在做饭。
在大都会的上班族中,男生天天都对峙做饭简直实不多,买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各种调料假如不全,做出来的味道肯定不尽如人意。
“我做的菜基本都是家常菜,比较简单,也没学过,练几次就成了。就是比较折腾人,一个人的食量没多少,吃完了还要洗盘子刷碗,为了那么几口菜要耗费好长时间,起初也有点暮气沉沉。”翟跃峰说,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起初做饭都很积极,但后来由于工作时间紧,嫌做饭麻烦,多数都放弃了,对峙没几周,也都参加了外卖雄师。
但近来一年多,翟跃峰发现超市里卖的“懒人调料”用着很方便,快捷的同时,味道上也没打折扣。“也许是我对口胃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吧,反正吃起来味道不错,最主要的是,只需要准备主要食材就可以,其他的全在调料包里,真的很方便。”
“比如麻婆豆腐的料包,只需要买一块豆腐就行,否则自己做调料汁的话很麻烦,也很难做出好吃的味道。”翟跃峰说,他早上把中午吃的饭菜做好,带到单位,有时间还分给同事一些,同事们都说做得不错,不比餐馆的差。近来几个月,他的同学和同事有好几位也都在他的推荐下用上了“懒人调料”。
“懒人调料”很受年轻人青睐。图/于海军
“就图个方便”
与传统复合调味料为了辅助制作难调味的菜肴不同,近年来兴起的新式复合调味料主要是针对年轻人的需求“量身定制”,如上汤酸菜鱼的调料包内就有酸菜,只需要买一条鱼即可。由于一键式解除年轻人做饭难,被网友称为“懒人调料”。
方便快捷、味道齐全、做饭满足感高是这类调料的主要特征。比如,原本需要炖煮七八个小时的排骨汤底,几分钟就能轻松解决。原来出场顺序有讲究的酸菜鱼,现在仅需一包料就能搞定。烹调时,只需准备基本食材,加上配比好的复合调味料,混合烹调,简单几步就可以制作完成,基本没什么技术含量。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像翟跃峰一样的上班族对“懒人调料”表示承认,而一些常常下厨的人对这种“粗放式”做菜方式并不承认。
“这种调味料里肯定有很多种成分,我虽然没用过,但可以想象味道不会太差。但我们基本不会用,由于烹调讲究火候,也讲究一个人对调味料的拿捏,这是有分寸的,有时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然,图个方便,拼集着吃,就没必要那么讲究了。”在广州一家私企上班的刘燕艳说。
天津某餐厅负责人徐勤耘坦言,有履历的厨师是不会用这种“懒人调料”的,由于常规调味料,按比例做,本钱最低,出品也会比较稳固。有一些快餐厅会用这种调味料,早在前些年他们就会利用雷同的调料包,包括一些菜品半成品。
在北京西城一家超市的调味品区,销售人员介绍,这种“懒人调料”卖得一直很好,近来又多了一些菜品口胃,发起记者实验用一下。记者在北京多家超市看到,在摆满传统复合调味料的货架上,多数都能看到“懒人调料”的身影。
给消耗者更多选择
事实上,资本对传统调味操行业的热情在过去一年重新被点燃,主要源于客岁疫情期间,全民高涨的烹调热情提升了预制菜和调味料的热度。
中国调味品协会的数据表现,2020年我国调味品新注册企业数量高达90868家,同比增长8.17%。几乎是一夜之间,预制菜和调味料在连锁店、外卖商家、个人消耗者的渗透率突飞猛进。
除了预制菜,“懒人调料”这种复合调味料的生意能越做越香吗?有分析指出,目前来看,老牌企业都在复合调味料赛道上加紧结构,复合调味料这种“懒人调料”到底能走多远,还需要继承观望。
有业内人士坦言,聪明的企业会探求下一个百亿市场容量的大单品,精耕细作,做成品类冠军。
“企业在了解年轻消耗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造一两款爆品,然后扩张品类。”互联网经济专家高扬坦言,对于调味品企业而言,各大菜系中任何一款菜肴,都值得为其制作出对应的复合调味料,未来,这条赛道上可能会竞争日益猛烈。
“懒人调料”的出现,对于真正热爱做饭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并不会带来太大福音,但对于大部门讨厌吃外卖又没时间做饭的年轻人来说,“懒人调料”给大家多了一种选择。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