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662|回复: 12

“秋冻”并非人人可冻,五类人群特殊注意别冻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8 22:18:2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立刻脱衣,冷不立即穿棉”。这些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
秋季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必要,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训练“秋冻”,锻炼薄衣御寒,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添棉。增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进步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本事,有利于防备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老人常常告诫我们:“每餐只吃七成饱,衣服少穿耐点寒”“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对峙冷水洗脸或洗冷水浴也是御寒锻炼的健身方式。秋天气温、水温与人体体温较靠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从秋天开始冷水洗脸,并按摩鼻部,有助于养肺,老话说:“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或洗冷水浴,可以使身体对冷水的刺激产生适应力。只要对峙不懈、持之以恒,对冬季人体适应寒冷的本事及防备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
老话说:“常洗冷水澡,包你活到百岁老”。冷水浴比较适合18~50岁的人群,但有关节炎、风湿病及心脏病的人最好不要轻易实验。
5类人要留意别冻着
心血管病患者
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受寒可引发血压波动和心血管事件发生;
慢性肺病患者
受寒可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糖尿病患者
受寒容易感冒,会发生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停滞,容易引起构造坏死和糖尿病足;
关节病患者
受寒会出现关节疼痛或疼痛加重的症状;
胃肠病患者
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受寒容易感冒,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
身体上的6个部位不能“冻”
1. 头部 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要留意保护好头部,出门最好戴个帽子;
2. 颈部 颈部血管多,血管受冷,不利于脑部供血,出门围个围脖;
3. 后背 后背保暖养护阳气,可穿个马夹背心;
4. 腹部 特殊肚脐(神阙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要保暖;
5. 腿部 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要加一个护膝;
6. 双脚 老话说:“寒从脚生”,入秋不再穿凉鞋,或穿上袜子再穿凉鞋,晚上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缓解疲劳。
别的,劳宫穴是手上的取暖开关,搓手或按摩劳宫穴可取暖。
康健提示
要科学领悟“秋冻”的真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凡事皆有个度,假如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还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凉惹病。晚秋可恰当延误增长衣服的时间,但要以本身能接受为限度,增衣以让本身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26 11:05:1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就是风湿关节炎,不敢少穿衣服。我又怕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4 17:23:1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到了春捂秋冻的意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4 19:17:5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捂秋冻认真学习了,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尽量减少生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20 22:41:4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着捂秋冻…不生杂病”。五类人群千万别冻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9 07:29: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张以上还是注意身体的保暖,为入冬作准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7 07:55:0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涨知识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14 17:25:1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理解春捂秋冻的含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9-8 23:49:3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防冻从你我他做起来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5 08:11:4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